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

姒洛天

首页 >> 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 >> 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时空穿越的恋爱原神:这个执行官太让人糟心了疯了!古代嫡女穿越到了七零年代霸总娇妻身披马甲无数这个修仙太平凡我扎的纸人超凶跟将军和离后带嫁妆出府,畅快!重生07成为初代网红重生后,恶女柔断糙汉的腿艾莉丝之魔法巅峰
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 姒洛天 - 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文阅读 - 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txt下载 - 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最新章节 - 好看的其他类型小说

第2369章 天墓无极(54)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阅读记录

去满城的路上,陈砚特意选了靠窗的座位,把手机支架固定在小桌板上,镜头一半对着窗外的乡村风光,一半对着手里的《保定民国教育史料》。此时直播间已经聚集了四千多网友,弹幕里满是对“土坯黑板”的好奇——毕竟之前见的都是翡翠、铜器这类“值钱”物件,土坯做的老物件,大家还是第一次期待。

“各位,咱们今天去满城找的刘先生,是民国时期乡村教育的代表人物。跟苏先生的女子学堂、蔡先生的男子中学不一样,刘先生办的是‘扫盲班’,主要教农民认字、算账,用的都是最朴素的教具,比如土坯黑板、手抄课本。”陈砚翻到史料里刘先生的照片,照片里的男人穿着打补丁的粗布褂子,站在一间土坯房前,手里举着一块黑板,上面用白灰写着“一二三”,“你们看这块黑板,就是土坯做的——民国乡村条件差,没钱买木头黑板,就用黄土和稻草混合做成土坯,晒干后当黑板,用白灰当粉笔,虽然简陋,但能让农民孩子学到知识。”

弹幕里立刻有人提问:“土坯黑板能保存这么多年?不会碎吗?”

“怎么判断是民国的土坯,不是现在仿的?”

“砚哥,到了满城能不能现场演示下用白灰写字?”

陈砚笑着解答:“土坯只要不受潮、不磕碰,能保存很久。民国的土坯和现在的不一样,当时用的是‘熟土’,就是反复捶打的黄土,里面加的稻草也是当年的‘老稻草’,纤维更粗,能增强土坯的韧性。判断年代可以看土坯的颜色,民国土坯是深褐色,表面有自然的风化纹路,现代仿的土坯颜色浅,纹路很规整。至于写白灰,到了老刘的书店咱们试试,不过得轻一点,别损坏老黑板。”

两个小时后,高铁到了满城站。老刘已经在出站口等着了,他穿着一件深蓝色的工装服,手里推着一辆旧自行车,车筐里放着一个布包,里面装着刚从家里带的苹果。“陈老师,可算把你盼来了!我这书店就在老街口,走路十分钟就到。”老刘说话带着浓重的满城口音,笑容很朴实。

跟着老刘往老街走,路边的房子大多是青砖灰瓦,偶尔能看到几间保留着民国风格的铺面,门口挂着褪色的木匾。老刘的书店叫“老刘书屋”,门脸不大,门口堆着几摞旧书,窗户上贴着泛黄的“读者须知”,推门进去,一股旧书特有的油墨味混合着木头的气息扑面而来。

书店的里屋放着一张老式八仙桌,桌子上盖着一块蓝色的粗布,老刘走过去,小心翼翼地掀开布——一块半米宽、一米长的土坯黑板露了出来。黑板是深褐色的,表面有些粗糙,边缘有几处细小的磕碰,上面用白色的痕迹写着“识字救国”四个大字,字迹有些模糊,但能看出是用硬树枝写的,笔画里还嵌着细小的稻草纤维。

“各位,这就是刘先生当年用的土坯黑板!”陈砚把手机架近,调整好角度,“先看材质,用手摸一下(戴了手套),能感觉到里面的稻草纤维,这是民国乡村土坯的典型特征。再看表面的白痕,是当年用白灰写的,白灰已经渗入土坯内部,不是浮在表面——现代仿的话,白灰容易脱落,而且不会有这种‘渗入感’。还有黑板的边缘,这些磕碰痕迹很自然,是常年移动、使用造成的,不是故意做旧的。”

他拿出随身携带的放大镜,对着黑板上的字迹:“你们看笔画里的细小缝隙,里面有轻微的风化痕迹,这是几十年自然老化形成的,现代技术仿不出来。另外,黑板背面有几个小小的指印,应该是刘先生当年拿黑板时留下的,指印里的土坯密度和周围不一样,说明是长期接触形成的,不是偶然留下的。”

弹幕里的网友纷纷惊叹:“原来土坯也能当文物!长见识了!”

“‘识字救国’这四个字太有力量了!”

“老刘,这黑板你是怎么保存下来的?太不容易了!”

老刘坐在一旁的木凳上,喝着茶回忆:“这黑板是我爷爷去世前交给我爸的,说一定要好好保存,别让孩子们忘了当年认字多不容易。我小时候,我爸把它放在阁楼上,用塑料布包着,怕受潮。前几年有个贩子来,给我五千块买这黑板,说要拿去当‘乡村装饰’,我没卖——这不是装饰,是我爷爷的心血,卖了就对不起他了。”

陈砚点点头,又看向八仙桌的抽屉:“老刘,你说的老课本在吗?咱们一起看看。”

老刘打开抽屉,拿出一摞用线装订的课本,都是土黄色的草纸做的,封面用毛笔写着“国文”“算术”,还有一本手写的“识字课本”。陈砚拿起那本“识字课本”,小心地翻开,里面用毛笔写着工整的小字,第一页是“人、口、手”,旁边还有简单的注释,比如“人:吃饭、干活的都是人”,第二页是“田、地、禾”,注释是“田:种庄稼的地方”。

“各位,这是民国乡村的手抄课本!太珍贵了!”陈砚对着镜头,“首先看纸张,是民国时期的‘草纸’,纤维很粗,透光看能看到里面的草梗,这是当时乡村最常用的纸,便宜还耐用。再看字迹,是用毛笔写的,墨水是民国时期的‘蓝黑墨水’,已经有些褪色,但字迹很工整,说明刘先生当年很用心教学生。还有这些注释,特别直白,比如‘人:吃饭、干活的都是人’,适合农民孩子理解,这种‘通俗教育’的理念,在当时特别难得。”

他翻到课本的最后一页,发现里面夹着一张小小的黑白照片。照片上是一群穿着粗布衣服的孩子,站在土坯房前,刘先生拿着黑板站在中间,孩子们手里拿着手抄的课本,脸上带着腼腆的笑容。照片的边缘有些磨损,背面用铅笔写着“民国二十八年,满城李家庄扫盲班合影”。

“这张照片太重要了!”陈砚激动地说,“能直观看到刘先生办学的场景,和黑板、课本相互印证。你们看照片里的孩子,手里的课本和咱们现在看的一模一样,说明这些课本确实是当年用的,不是后来复刻的。照片背面的铅笔字,是民国时期的‘铅笔’写的,字迹有轻微的晕染,和现在的铅笔字迹不一样——民国铅笔的笔芯含碳量低,容易晕染,现在的铅笔笔芯含碳量高,字迹更清晰。”

弹幕里的网友纷纷留言:“这照片太有年代感了!”

“刘先生太伟大了!在乡村办学不容易!”

“砚哥,这些课本和照片能捐给博物馆吗?想让更多人看到!”

陈砚看向老刘,老刘笑着点头:“我早就想捐了!之前不知道找谁,现在有你帮忙联系博物馆,太好了!我爷爷当年就说,办学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让更多人识字,要是这些东西能让更多人知道他的故事,他肯定高兴。”

当天下午,陈砚就联系了保定博物馆的张馆长。张馆长一听有土坯黑板、手抄课本和老照片,立刻带着文物保护人员赶了过来。经过专业检测,确认黑板是民国二十五年左右制作的,课本和照片也是同期的,都属于珍贵的民国乡村教育文物。

“我们可以在‘民国保定历史’展览里加一个‘乡村扫盲’板块,”张馆长看着黑板和课本,兴奋地说,“把土坯黑板放在中间,周围摆上手抄课本和老照片,再配上刘先生办学的故事,让观众了解民国乡村教育的不易。另外,我们会给黑板做一个专门的保护罩,控制温度和湿度,防止受潮、风化。”

文物保护人员给黑板做了简单的清洁和加固,用软毛刷轻轻刷掉表面的浮尘,再用特殊的胶水加固边缘的磕碰处。老刘一直在旁边看着,眼神里满是不舍又欣慰:“辛苦你们了,一定要好好保护它,别让它坏了。”

接下来的几天,陈砚帮着老刘整理爷爷的遗物,在一个旧木箱里发现了一本“办学日记”。日记是用毛笔写的,里面记录了刘先生当年办学的困难:“民国二十七年,天旱,庄稼欠收,学生多不来,送小米二斗,劝其来学”“民国二十八年,无白灰,用灶灰代,写于黑板,色暗,学生看不清,遂用炭笔”“民国二十九年,县上给课本十本,分与学生,余者手抄”。

“这些日记太感人了!”陈砚在直播里念给网友听,“刘先生当年克服了这么多困难,就是为了让农民孩子识字。你们看这一句‘送小米二斗,劝其来学’,说明当时很多孩子因为家里穷,没法上学,刘先生还要贴补粮食,这种精神太让人敬佩了。”

弹幕里的网友纷纷被感动:“看哭了!刘先生太不容易了!”

“现在的孩子有这么好的学习条件,真该让他们看看这些故事!”

“砚哥,能不能让学校组织学生去博物馆看看?让他们了解历史!”

陈砚立刻联系了满城当地的几所小学,和校长们商量组织学生参观展览。校长们都很支持,说可以把参观变成“研学活动”,让学生们听刘先生的故事,亲手摸摸复刻的土坯黑板(怕原件损坏,博物馆做了复刻),体验当年的学习环境。

一周后,“民国保定历史”展览的“乡村扫盲”板块正式开展。开展当天,满城李家庄小学的学生们穿着校服,排着队参观。孩子们看着土坯黑板上的“识字救国”,听讲解员讲刘先生办学的故事,有的孩子还拿着复刻的手抄课本,一笔一划地学着写“人、口、手”。

老刘站在人群里,看着孩子们认真的样子,眼眶有些发红:“爷爷,你看到了吗?现在有这么多孩子识字,你的心血没白费。”

陈砚在直播里记录下这一幕,对着镜头说:“今天看到孩子们的样子,我突然明白,我们保护老物件、讲老故事,不是为了怀旧,是为了让现在的人知道,我们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是前人用努力和坚持换来的。刘先生的土坯黑板、苏先生的翡翠首饰、蔡先生的公文包,这些老物件背后,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对‘知识’的敬畏,对‘传承’的坚持。”

展览结束后,张馆长递给陈砚一本新发现的民国档案:“这里面记载了另一位教育者,姓王,在徐水办过‘流动学堂’,就是背着课本、黑板走村串户教农民识字,据说他还有一个‘流动书箱’,里面装着常用的课本和文具。你要是感兴趣,可以去徐水看看,说不定能找到这个书箱。”

陈砚接过档案,翻开第一页,看到一张王先生背着书箱的照片,书箱是木质的,上面刻着“流动学堂”四个字,边角有明显的磨损痕迹。他心里一动,立刻和徐水的古玩店联系,打听王先生后人的下落。古玩店老板很快回复:“王先生的孙子在徐水开了个老家具店,据说还藏着当年的书箱!”

第二天一早,陈砚就背着背包出发去徐水。路上,他打开直播,对着镜头里的档案照片:“各位,新的旅程开始了!这次去徐水找王先生的‘流动书箱’,看看当年的教育者是怎么背着知识‘走’遍乡村的。据说这个书箱里还留着当年的课本和文具,咱们一起期待下,能发现什么惊喜!”

弹幕里的网友纷纷留言:“跟着砚哥追教育者故事,根本停不下来!”

“流动书箱!听起来就很有意义!”

“砚哥注意安全!我们等着看直播!”

陈砚看着屏幕上的弹幕,心里满是期待。他知道,这个“流动书箱”又会带来一段新的历史故事——或许是王先生走村串户的艰辛,或许是农民孩子渴望知识的眼神,这些故事都会让“民国教育者”的群像更加完整,让更多人知道,当年有那么一群人,用最朴素的方式,点亮了乡村的知识之光。而他,会继续带着镜头,带着对历史的敬畏,把这些故事讲下去,让更多人看见、记住、传承。

清晨六点半,陈砚的闹钟还没响,手机就先震动起来——是徐水老家具店的王老板发来的微信:“陈老师,我把书箱找出来了,用布包了三层,就等你来了!”附带的照片里,一个深棕色的木质书箱躺在旧木桌上,边角磨得发亮,正面刻着的“流动学堂”四个字虽然有些褪色,却依旧清晰。

陈砚立刻爬起来,把鉴定工具塞进背包,特意带上了木质文物专用的检测笔——能检测木材的老化程度,比肉眼判断更准确。出门时,天刚蒙蒙亮,他打开直播,镜头对着小区里的晨雾,直播间里很快聚了三千多“追更”的网友,不少人还在刷“等流动书箱等了一晚上”的弹幕。

“各位早,现在去徐水找王先生的流动书箱。先跟大家科普下民国流动书箱的特点:这种书箱是为了方便走村串户设计的,大多是木质的,分上下两层,上层放课本、文具,下层放干粮、水壶,有的还会在侧面装个小抽屉,放账本或学生名单。因为常年携带,磨损会很严重,尤其是提手和边角,这也是判断真假的重要依据。”陈砚一边说,一边翻出张馆长给的民国档案照片,“你们看王先生的书箱,提手是铜制的,已经氧化成暗红色,侧面有个小抽屉,上面刻着‘王’字,这些细节一会儿都要核对。”

弹幕里有人提问:“砚哥,怎么区分民国木书箱和现代仿的?我家有个老木箱,不知道是不是民国的!”

“看木材和工艺!”陈砚解释道,“民国流动书箱常用老榆木或老槐木,这两种木材密度高、耐磨损,表面有自然的木纹,不会很光滑;现代仿品多用松木或杉木,表面会涂漆掩盖木纹,摸上去很滑。工艺上,民国书箱的拼接处是‘榫卯结构’,没有钉子,现代仿品大多用钉子或胶水,仔细看能发现痕迹。”

一个半小时后,陈砚的车停在徐水老街的“老王家具店”门口。店面不大,门口堆着几张老木桌,王老板正站在门口张望,手里拎着个保温桶:“陈老师,一路辛苦了!我熬了点小米粥,先垫垫肚子,书箱在里屋呢。”

走进里屋,光线有些暗,王老板拉开窗帘,阳光透过窗户照在一张旧木桌上——桌上放着的,正是照片里的流动书箱。书箱高约四十厘米,宽三十厘米,深二十厘米,木质是老榆木的,表面有一层温润的包浆,提手是铜制的,上面有细小的划痕,侧面的小抽屉上,果然刻着一个小小的“王”字。

“各位,就是这个书箱!”陈砚戴上手套,小心翼翼地提起书箱,对着镜头调整角度,“先看材质,老榆木的,用检测笔测一下(拿出检测笔贴近木材),显示老化程度在75年以上,符合民国时期的特征。再看提手,铜制的,氧化层厚度均匀,不是人工做旧的——人工做旧的氧化层会很薄,一刮就掉,这个刮一下(用指甲轻轻刮),没有掉漆,是自然氧化的。”

他打开书箱的上层盖子,里面铺着一层暗红色的粗布,布上还留着几处淡淡的墨痕。里面放着几本泛黄的课本、一支铜制钢笔、一个瓷墨水瓶,还有一个小小的布包,里面装着几支铅笔和一块橡皮。“你们看这个瓷墨水瓶,”陈砚拿起墨水瓶,“是民国时期的‘青花小瓶’,瓶身上画着简单的兰草纹,底部没有款识,是当时的‘民窑实用器’,专门给学生用的,很常见但很有年代感。”

弹幕里一片惊叹:“书箱里居然还有完整的文具!太惊喜了!”

“那个铜钢笔!是不是和蔡先生的一样?”

“王老板,你爷爷当年用这个书箱走了多少村子啊?”

王老板坐在一旁的木凳上,喝着小米粥回忆:“我爷爷当年走遍了徐水的十几个村子,最远的要走三十多里地,早上天不亮就出发,晚上抹黑才回来。这个书箱里除了课本,还会装着我奶奶做的窝头,饿了就啃两口,渴了就喝河里的水。有一次下大雨,书箱被淋湿了,我爷爷把自己的褂子脱下来包书箱,结果自己冻感冒了,躺了好几天。”

陈砚打开书箱的下层,里面果然有一个小小的铁饭盒,饭盒上还有几个小孔,应该是当年装干粮用的。他又拉开侧面的小抽屉,里面放着一本泛黄的小本子,上面用铅笔写着密密麻麻的字,是学生的名单和上课记录,比如“李家庄:张三、李四,识字10个”“王村:赵五、孙六,学算术5道”。

“各位,这是王先生的教学记录!太珍贵了!”陈砚对着小本子,“你们看这些记录,很详细,每个学生认了多少字、学了几道算术题都记着,说明王先生很认真负责。而且用的是铅笔,字迹有轻微的晕染,是民国时期的‘中华牌’铅笔——这种铅笔的笔芯含碳量低,容易晕染,和现在的铅笔不一样。”

他翻到小本子的最后一页,发现里面夹着一张折叠的纸,展开后是一张手绘的路线图,上面用墨笔画着十几个村子的位置,每个村子旁边都画着一个小圆圈,有的圆圈里写着“√”,有的写着“△”。“这是王先生的办学路线图!”陈砚激动地说,“‘√’应该是已经去过的村子,‘△’是计划去的,从路线图能看出,他走的都是偏远的小村子,这些地方当时很少有学堂,王先生相当于‘移动的老师’。”

弹幕里的网友纷纷被感动:“太不容易了!走这么远的路教识字!”

“这个路线图比书箱还值钱吧?太有历史意义了!”

“王老板,之前有没有贩子来买这个书箱?”

王老板点点头:“去年有个贩子来,给我一万块,说要拿去当‘复古装饰’,放在咖啡馆里。我没卖——这不是装饰,是我爷爷的心血,是他走了无数路的见证,卖了就对不起他了。”

陈砚看着书箱和里面的物件,突然想到保定博物馆的“民国教育者群像”展览:“王老板,你要是愿意,不如把书箱、教学记录和路线图都捐赠给博物馆,和苏先生的翡翠首饰、蔡先生的公文包、刘先生的土坯黑板放在一起,做一个完整的‘民国教育者’展区。这样不仅能好好保存,还能让更多人知道你爷爷的故事,了解当年流动学堂的不易。”

王老板眼睛一亮:“真能和他们的东西放在一起?那太好了!我爷爷当年就说,办学不是一个人的事,是大家一起努力,要是能和其他先生的东西‘做伴’,他肯定高兴。”

当天下午,陈砚就联系了张馆长。张馆长一听有流动书箱和教学记录,立刻带着文物保护人员赶了过来。经过专业检测,确认书箱是民国二十六年制作的,教学记录和路线图也是同期的,都属于珍贵的民国教育文物。

“我们要给书箱做一个恒温恒湿的展柜,”张馆长仔细检查书箱,“里面的文具和教学记录要单独放,用透明的保护盒装好,旁边配文字说明,让观众能清楚看到每个物件的故事。另外,我们会根据路线图,做一个动态的地图投影,在展览里还原王先生当年走村串户的路线,让观众更有代入感。”

文物保护人员给书箱做了清洁和加固,用软毛刷轻轻刷掉表面的浮尘,再用特殊的木材保护剂涂抹表面,防止木材干裂。王老板一直在旁边看着,眼神里满是不舍:“麻烦你们多费心,一定要好好保护它,别让它坏了。”

接下来的几天,陈砚帮着王老板整理爷爷的遗物,在一个旧木箱里发现了一本“流动学堂日记”。日记是用毛笔写的,里面记录了王先生办学的点点滴滴:“民国二十七年三月,李家庄有个孩子叫张三,家里穷,没钱买课本,我把自己的课本抄了一本给他”“民国二十八年五月,王村发大水,村子被淹,我背着书箱去救学生,书箱里的课本湿了一半”“民国二十九年七月,县上给了十块钱,我买了些纸笔,分给学生,自己留了两块,买了个新提手”。

“这些日记太感人了!”陈砚在直播里念给网友听,“王先生当年不仅教学生识字,还救过学生,自己省吃俭用给学生买纸笔。你们看这一句‘买了个新提手’,说明这个书箱的提手坏过,他修好了继续用,这种节俭又坚持的精神,太让人敬佩了。”

弹幕里的网友纷纷留言:“看哭了!这些教育者都是英雄!”

“现在的孩子太幸福了,真该让他们看看这些故事!”

“砚哥,能不能让徐水的学校也组织学生去参观?”

陈砚立刻联系了徐水的几所小学,校长们都很支持,说可以把参观变成“行走的课堂”,让学生们背着复刻的小书箱(博物馆做了迷你版复刻),沿着王先生当年的路线走一段,体验当年的艰辛。

一周后,“民国教育者群像”展区正式开展。开展当天,徐水的学生们穿着校服,背着迷你书箱,在展区里参观。他们看着王先生的流动书箱,听讲解员讲他走村串户的故事,有的学生还拿出笔记本,认真地记录下日记里的句子。

王老板站在书箱展柜前,看着学生们的样子,眼眶有些发红:“爷爷,你看到了吗?现在有这么多孩子知道你的故事,你的努力没白费。”

陈砚在直播里记录下这一幕,对着镜头说:“今天的展览,来了很多教育工作者,他们说,这些民国教育者的精神,到现在还有意义——教育不是只在教室里,而是要走到需要的地方去,用真心和坚持,点亮知识的灯。苏先生的翡翠首饰、蔡先生的公文包、刘先生的土坯黑板、王先生的流动书箱,这些老物件背后,是一代又一代教育者的初心,是我们中国人最珍贵的精神财富。”

展览结束后,张馆长递给陈砚一本新的民国档案:“这里面记载了一位姓郑的女先生,在安国办过‘女子夜校’,专门教已婚妇女识字,据说她有一个‘夜校油灯’,晚上上课就靠这盏灯照明,现在可能还在她后人手里。你要是感兴趣,可以去安国看看。”

陈砚接过档案,翻开第一页,看到一张郑先生拿着油灯的照片——油灯是瓷制的,上面画着简单的花纹,灯芯处还有黑色的灯油痕迹。他心里一动,立刻联系了安国的古玩店,打听郑先生后人的下落。古玩店老板很快回复:“郑先生的孙女在安国开了个剪纸店,家里确实有一盏老油灯!”

第二天一早,陈砚就背着背包出发去安国。路上,他打开直播,对着镜头里的档案照片:“各位,新的旅程开始了!这次去安国找郑先生的‘夜校油灯’,看看当年的女先生是怎么在夜里教妇女识字的。据说这盏油灯里还留着当年的灯油痕迹,咱们一起期待下,能发现什么故事!”

弹幕里的网友纷纷留言:“跟着砚哥追教育者故事,根本停不下来!”

“夜校油灯!太有画面感了!”

“砚哥加油!我们等着看直播!”

陈砚看着屏幕上的弹幕,心里满是期待。他知道,这盏“夜校油灯”又会带来一段新的历史故事——或许是郑先生克服偏见办夜校的艰辛,或许是妇女们深夜求学的渴望,这些故事都会让“民国教育者群像”更加完整,让更多人知道,当年有那么一群人,用最朴素的方式,为知识的传播默默奉献。而他,会继续带着镜头,带着对历史的敬畏,把这些故事讲下去,让更多人看见、记住、传承这份珍贵的精神财富。

清晨七点,陈砚的车刚驶进安国地界,就看到路边挂着“安国剪纸”的招牌——郑先生的孙女郑姐开的剪纸店就在这条老街上。他提前给郑姐发了微信,此时郑姐正站在店门口张望,手里拿着一把剪刀,指尖还沾着红色的剪纸纸屑,身上穿的蓝色土布围裙上,绣着精致的缠枝莲纹。

“陈老师,可算把你盼来了!”郑姐迎上来,接过陈砚的背包,“油灯我找出来了,放在里屋的木柜里,怕受潮,还垫了两层棉絮。”

剪纸店不大,墙上挂满了各种剪纸作品:有“福”字、生肖,还有几幅复刻的民国剪纸,画的是妇女读书的场景。郑姐说,这些都是照着她奶奶郑先生当年的手稿剪的。里屋的木柜上,放着一个暗红色的木盒,郑姐打开木盒,里面躺着一盏巴掌大的瓷油灯——灯身是天青色的,上面画着青花缠枝莲纹,灯盏里还残留着黑色的灯油痕迹,灯芯处有明显的炭黑,灯座是圆形的,边缘有一处细小的磕碰。

“各位,这就是郑先生当年用的夜校油灯!”陈砚把手机架近,戴上手套轻轻拿起油灯,“先看材质,是民国时期的‘青花瓷’,瓷胎比较粗,用手摸能感觉到细小的砂眼——这是当时民窑实用瓷的典型特征,和官窑的细腻瓷胎不一样。再看青花发色,是‘洋蓝’,颜色偏鲜艳,没有清代青花的浓艳感,这是民国青花的重要标识。”

他对着灯盏里的残油,用手电筒照了照:“你们看这些黑色残油,不是现代的煤油,是民国时期的‘菜籽油’——当时乡村没有煤油,就用菜籽油点灯,这种油凝固后会变成淡黄色,时间长了氧化成黑色,还会有淡淡的油腥味(戴手套凑近闻了闻),现在还能闻到一点残留的味道,这是现代仿品仿不出来的。”

弹幕里的网友纷纷留言:“居然还能闻到油腥味!太神奇了!”

“青花缠枝莲纹真好看!郑先生肯定是个心灵手巧的人!”

“郑姐,你奶奶当年办夜校,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啊?”

郑姐坐在一旁的木凳上,拿起桌上的剪纸手稿,叹了口气:“我奶奶当年办夜校,可不容易了。村里的老人说‘女人认字没用,不如在家做饭’,好多妇女想来上课,都被家里人拦着。我奶奶就背着油灯,晚上偷偷去她们家,在柴房里教她们识字,有时候教到半夜,油灯的菜籽油都烧完了,就借着月光继续教。”

她翻到手稿的最后一页,上面画着一幅剪纸:一个穿着旗袍的女人,手里拿着油灯,周围围着几个穿着粗布衣服的妇女,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本书。“这是我奶奶当年剪的,说要记住这些一起上课的姐妹。”郑姐的声音有些哽咽,“后来有个妇女家里着火,我奶奶为了救她,把油灯摔在了地上,灯座磕了个口子(指了指油灯的磕碰处),幸好油灯没碎,后来一直用到夜校停办。”

就在这时,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推门进来,是郑姐的儿子小郑,手里拿着手机,语气有些不耐烦:“妈,你怎么还没决定啊?张老板又来电话了,说给五万块买这个破油灯,咱们正好用这钱把店装修一下,省得天天守着这些老物件。”

“你闭嘴!”郑姐脸色一沉,“这不是破油灯,是你太奶奶的心血!五万块就想卖?你知道你太奶奶当年为了这盏灯,受了多少苦吗?”

小郑撇了撇嘴:“苦有什么用?能当饭吃吗?这油灯放在家里占地方,还不如卖了换钱实在。”

弹幕里的网友立刻炸了:“小郑怎么能这么说!太不尊重老物件了!”

“郑姐别生气!跟他好好说说太奶奶的故事!”

“砚哥快帮忙劝劝!别让油灯被卖掉!”

陈砚放下油灯,走到小郑身边,拿出手机翻开之前的直播回放:“小郑,你看这些网友的留言,还有苏先生的翡翠首饰、蔡先生的公文包、刘先生的土坯黑板,都是当年教育者的心血,现在都捐给了博物馆,让更多人知道他们的故事。你太奶奶的油灯,不仅是一盏灯,更是当年妇女追求知识的见证,要是卖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你以后怎么跟你的孩子解释这盏灯的来历?”

他又翻出郑先生的剪纸手稿:“你看这上面的剪纸,画的是你太奶奶教妇女识字的场景,还有这些名字(指着手稿上的小字),都是当年的学生,她们的后人现在还在安国,要是知道油灯被卖了,得多伤心?”

小郑看着手机里的回放,又看了看手稿上的剪纸,沉默了很久,终于低下头:“妈,我错了,我不该只想着钱。这油灯不能卖,咱们得好好保存,让更多人知道太奶奶的故事。”

郑姐眼眶一红,拍了拍小郑的肩膀:“这才是我的好儿子。你太奶奶要是知道,肯定会高兴的。”

就在这时,陈砚突然发现油灯的底座有些松动,他轻轻拧了拧,底座居然被拧开了——里面藏着一张折叠的纸条,是用毛笔写的,字迹有些模糊,上面写着:“民国三十一年,夜校学生共三十人,识千字者十人,会算术者十五人,愿她们日后能教子女识字,让知识传下去。”

“太珍贵了!”陈砚激动地对着镜头,“这是郑先生的教学记录!藏在油灯底座里,应该是怕丢失。上面写着夜校有三十个学生,还有识字、算术的人数,说明郑先生当年办学很有成效,而且她希望知识能代代相传,这种‘传承’的理念,和其他教育者是一样的。”

郑姐接过纸条,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我奶奶当年还说,她最大的愿望就是看到妇女能和男人一样读书、写字,现在她的愿望实现了,这纸条和油灯,一定要好好保存。”

当天下午,陈砚联系了保定博物馆的张馆长。张馆长一听有油灯和藏在底座里的纸条,立刻带着文物保护人员赶了过来。经过专业检测,确认油灯是民国二十八年制作的,纸条是同期的,灯盏里的残油确实是民国时期的菜籽油,这些都为民国妇女教育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

“我们可以做一个‘夜校场景复原’展区,”张馆长兴奋地说,“用玻璃罩还原当年的柴房场景,放上油灯、剪纸手稿和学生的课本,再配上郑先生的故事讲解,让观众能直观感受到当年妇女求学的不易。另外,我们还可以邀请郑姐在博物馆开设‘剪纸课堂’,教观众剪民国时期的教育主题剪纸,把非遗和老物件结合起来,让文化传承更有活力。”

文物保护人员给油灯做了清洁和加固,用特殊的溶剂清理了灯盏里的残油(保留了部分作为样本),又给灯座的螺纹处涂了保护剂,防止松动。小郑全程在旁边看着,还主动帮忙递工具,他对张馆长说:“以后我也要来博物馆当志愿者,给观众讲太奶奶的故事,让更多人知道她当年办夜校的不容易。”

接下来的一周,陈砚帮着郑姐整理郑先生的遗物,在一个旧木箱里发现了一本“夜校账本”,上面记录着郑先生为夜校花费的每一笔钱:“民国二十九年,买菜籽油一斤,钱五十文”“民国三十年,买纸笔二十套,钱二百文”“民国三十一年,给学生买棉衣两件,钱五百文”。账本的最后一页,写着一句话:“钱虽少,能让妇女识字,便值得。”

“这些账本太感人了!”陈砚在直播里念给网友听,“郑先生当年肯定不富裕,却愿意把钱花在学生身上,买油、买纸笔,还给学生买棉衣。这种‘无私’的精神,是所有教育者的共同点,也是我们最该传承的品质。”

弹幕里的网友纷纷被感动:“郑先生太伟大了!现在的教育者也该学习这种精神!”

“‘钱虽少,值得’这句话,看得我眼泪都下来了!”

“以后去保定博物馆,一定要去‘夜校场景’展区看看!”

一周后,“民国教育者群像”展区的“夜校场景”板块正式开展。开展当天,安国的妇女代表和剪纸艺人都来了,郑姐和小郑穿着传统的土布衣服,在展区里教观众剪“妇女识字”主题的剪纸。孩子们围在油灯展柜前,听讲解员讲郑先生的故事,有的孩子还拿出笔记本,认真地记录下账本里的句子。

张馆长在开幕式上说:“这些老物件——翡翠首饰、公文包、土坯黑板、流动书箱、夜校油灯,不仅是民国教育史的实物证据,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它们告诉我们,知识的传播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一代又一代教育者的坚持和奉献。我们会好好保存这些物件,让更多人知道它们的故事,让这种‘教育初心’永远传承下去。”

展览结束后,张馆长递给陈砚一本泛黄的民国杂志,封面上写着《妇女教育》,里面有一篇郑先生写的文章,标题是《论乡村妇女识字的重要性》。文章里提到,她希望有一天,“乡村妇女能用上‘新式教具’,比如‘纺织模型’,一边学识字,一边学手艺,让知识和技能一起传下去”。

“根据杂志里的线索,我们在安国的乡村找到了当年郑先生提到的‘纺织模型’,”张馆长说,“模型是木质的,上面还缠着当年的棉线,现在在一个老木匠家里。你要是感兴趣,可以去看看,说不定能为展区再添一件重要的文物。”

陈砚接过杂志,翻到郑先生的文章,手指在“纺织模型”几个字上停顿。他想起郑姐说的,郑先生当年不仅教妇女识字,还教她们纺织手艺,让她们能靠手艺赚钱。这个“纺织模型”,应该就是当年郑先生用的教具,能直观展示她“知识+技能”的教育理念。

第二天一早,陈砚就背着背包出发去安国乡村。路上,他打开直播,对着镜头里的民国杂志:“各位,新的旅程开始了!这次去寻找郑先生提到的‘纺织模型’,看看当年的教育者是怎么把知识和技能结合起来的。据说这个模型上还缠着当年的棉线,咱们一起期待下,能发现更多关于郑先生和乡村妇女教育的故事!”

弹幕里的网友纷纷留言:“跟着砚哥追教育者故事,根本停不下来!”

“纺织模型!知识+技能!太先进了!”

“砚哥加油!我们等着看直播!”

陈砚看着屏幕上的弹幕,心里满是期待。他知道,这个“纺织模型”又会带来一段新的历史故事——或许是郑先生教妇女纺织的细节,或许是她们靠手艺改变生活的经历,这些故事都会让“民国教育者群像”更加丰满,让更多人知道,当年的教育者不仅传递知识,更在努力改变人们的生活。而他,会继续带着镜头,带着对历史的敬畏,把这些故事讲下去,让更多人看见、记住、传承这份跨越时空的“教育初心”。

喜欢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我的姑父叫朱棣我成了六零后水浒:梁山新寨主,好汉绝不招安太子妃必须骄养神剑无敌系统四合院:回到52,我人间清醒剑道至尊剑无双李易陆璃混在皇宫假太监全文免费阅读大结局妖妃其实是药引永恒剑主九十年代小奋斗英雄联盟:我的时代重生90:辣妻要翻天仙农宗一品侍卫嫚嫚长途家族崛起,从灵植夫开始凌天狂婿九州我为王万界永仙
经典收藏死后在地府我和我死对头he了万千眷侣哇,老祖宗看我刷视频全都惊呆了闪婚亿万总裁,首富马甲藏不住了回七零!嫁最强军官,生最乖小崽哄骗反派后,我被强制爱大筒木众神陨落v科技之巅重塑未谍战我的祖父是大佬穿成不受宠嫡女,我灭全家造反了偏执大佬的小奶包重生了四合院之开局让傻柱识破绝户计蓝天破厄:仙途逆鳞娘娘不在乎甄嬛传之千万面被家暴致死后,重生八零虐渣鉴宝从东京开始的武圣全能门将震惊!主神老婆竟是我自己豪门全员读心?缺德后妈创哭他们遇缩小版自己兵王发现被去父留子
最近更新落城凶案灼灼沉溺当怂包穿进现代灵异文中早逝白月光归来,大佬们都疯了失控夏潮帷愿好孕福妻嫁首长,绝嗣前夫气疯了小师妹缺德又邪门,全宗宠她如宝满级武力在魔法世界里搞升学认祖归宗后,她掀翻男女主!何年何夕七零:娇气包大小姐随军闹翻天穿越恶妇,我靠算卦在乱世谋国路快穿:垂耳兔崽崽又被主神反攻略真千金被赶烂尾楼,邻居全是诡!直播卖野菜后,我被全网团宠了忆姑娘她不渡人穿越兽世!被五大兽夫追着跑!温家嫡女杀疯了青梅绕指酥
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 姒洛天 - 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txt下载 - 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最新章节 - 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文阅读 - 好看的其他类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