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市临县非遗:七星泉传说、道情、三弦书、空心月饼与挂面的文化交响
在吕梁山脉的褶皱中,临县这片黄土高原上的土地,不仅孕育了壮丽的自然风光,更沉淀出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七星泉传说、临县道情、临县三弦书、空心月饼制作技艺与手工挂面制作技艺,宛如五颗璀璨的明珠,在岁月的长河中交相辉映,诉说着这片土地上的文化密码。
七星泉传说:口耳相传的神话密码
七星泉传说,是临县民间文学的瑰宝,它以东王家沟七星泉为载体,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在临县人民心中代代传承。
传说中,真武大帝为考验东王家沟村民的善心,化作老乞丐入村乞讨。
村民们虽生活贫苦,却仍热情相待,拿出家中仅有的食物招待。
真武大帝被村民的善良所感动,挥袖引出七股清泉,泉水在村中排成酒勺模样,恰似北斗七星落了凡尘。
从此,七星泉的活水不仅滋养了田亩庄稼,更让山民们发现,用这清冽甘醇的泉水酿酒,滋味格外不同。
这个传说不仅为七星泉增添了神秘的色彩,更反映了临县人民善良、淳朴的品质。
它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将临县人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传承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善良的坚守。
在七星泉小镇,关于泉水与酒的故事仍在老槐树的影子里流转,那层神秘的面纱,正等着远道而来的人,亲手揭开。
如今,七星泉传说已成为临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临县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是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颗独特的明珠。
临县道情:黄土高原上的戏曲绝响
临县道情戏,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中的一朵奇葩,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它起源于唐代道士的经韵与俗讲,宋代发展为唱白相间的道情鼓子词,清代乾隆年间形成地方戏曲,主要流行于山西省临县及吕梁山区。
临县道情戏以临县方言为载体,唱腔体系包含平调和小调两类曲牌。
平调如【终南调】【浪淘沙】,旋律优美,抒情性强;小调如【太平调】【五更调】,节奏明快,富有生活气息。
其角色行当分为红、黑、生、旦、丑五行,表演融合坐唱、站唱及帮腔形式,独具特色。
伴奏乐器采用“文八仙”与“武八仙”组合,“文八仙”包括管子、四胡等,“武八仙”则保留渔鼓、简板等道教元素,这些乐器相互配合,营造出独特的音乐氛围。
临县道情戏的剧目丰富多样,涵盖道教生活、修贤劝善及民间生活题材。
早期剧目以道教题材为主,如《经堂会》《韩湘子出家》等,充满了神秘的宗教色彩;后来逐渐世俗化,出现了许多反映民间生活的剧目。
现代戏创作始于抗战时期,代表剧目《翻身道情》曾参与国际展演,展现了临县人民的革命精神。
近年来,又排演了《大河清清》等新剧,以黄河生态治理为背景,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成为当代代表作。
然而,临县道情戏在传承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困境。
随着社会的发展,年轻一代对传统戏曲的兴趣逐渐减弱,人才断层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临县道情研究中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开展培训活动、组织下乡演出、与学校合作开展戏曲教育等,让临县道情戏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临县三弦书:盲人艺人的指尖绝唱
临县三弦书,是山西省传统说唱艺术的代表,起源于清代咸丰年间,由柳林传入临县,又称柳林调,流行于吕梁山区及陕北、晋西地区。
它以独特的表演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临县三弦书的表演形式主要是一人说唱独角成戏,说唱自由空间很大,可随时随地开场,几乎没有场地限制。
表演者怀抱大三弦自弹自唱,左腿绑楷子响板,右手食指戴骨片拨弦,结合竹板、小铜铙、醒木等乐器伴奏。
唱腔属板腔结构,含平调、四平调、上川调,传统书目包括《珍珠汗衫记》《金镯玉环记》等近百部,以七字韵句为主。
说唱时,有板式、有音调,通过不同的板式和音调表达喜怒哀乐等情感,营造出强烈的现场气氛。
早期,临县三弦书的传承以盲艺人为主,他们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延续技艺。
盲艺人为了获得生存,一门心思扑在弹三弦说书上,一代代盲人中间口传心授、耳提面命,并把不向健全人传授作为绝对的行业禁忌。
他们凭借超人的记忆能力和表达能力,在公众场合被人们称为“先生”,收入超过了普通农民,因而娶妻生子,修窑盖房,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随着时代的发展,临县三弦书也面临着传承人老龄化、书目失传等挑战。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传统艺术,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957年临县成立盲艺人协会并组建宣传队,政府组织开展培训;1978年康云祥改编现代书目《回娘家》并搬上舞台,推动艺术形式创新;2011年临县三弦书被列入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当代传承人薛卫滨通过直播平台推广三弦书,创新编排传统剧目及时政主题作品,开展文化下乡惠民演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临县三弦书。
空心月饼:黄土高原上的甜蜜传承
空心月饼,是山西吕梁临县独有的传统糕点技艺,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它以独特的外形和美味的口感,成为晋北饮食文化的代表性风味。
空心月饼的特点是外皮酥脆,内里中空,通过手工捏制与自然发酵形成独特结构。
不依赖模具,全靠匠人经验掌控火候与面团延展性,这种工艺最早可追溯至明清时期。
曾是当地节庆祭祀的重要供品,如今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美味点心。
制作空心月饼时,选用优质的白面、熟油、白糖等原料。
先将面粉、熟大豆油、小苏打放入盆中,分次加入花椒水,拌成絮状后揉成柔软的面团,醒20分钟。
然后将熟芝麻擀碎,加红糖和炒熟的面粉拌匀成馅料。
把醒好的面团分成大约50克一个的剂子,按成饼状,包入馅料,收口朝下按扁,摆入烤盘。
放入烤箱中层上下火,180度烤20分钟,再只用上火200烤10分钟至月饼表面上色即可。
烤好的月饼放凉后是酥脆的口感,如果还有点软,可以再多烤几分钟。
空心月饼不仅制作特殊、形状特别,还表达了人们对中秋佳节合家团圆的浓浓情意。
其营养成分也符合现代人低脂肪的要求,深受消费者喜爱。
如今,临县的一些企业和商家致力于空心月饼的制作和推广,通过电商平台将空心月饼销往全国各地,让更多的人品尝到这一传统美食。
同时,当地还举办空心月饼大赛等活动,弘扬空心月饼手工制作工艺,推动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手工挂面:千年技艺的舌尖馈赠
临县的手工挂面制作技艺,也是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八堡曹家纯手工挂面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美味的口感而闻名。
八堡曹家纯手工挂面的制作需经选料、和面、揉压等十余道手工工序,全程使用高筋小麦石磨面粉与盐水调和,以木杠反复擀压后搓条、绕棍,经自然晾晒17 - 18小时成型。
成品面条细如银丝,保留旱磨、竹面棍等传统工具,兼具微咸口感和麦香特色。
制作手工挂面是一项精细而讲究的手艺。每天晚上,制面人都要准时收看《天气预报》,关注“几”字湾区域的天气情况,因为这直接关系到第二天的挂面制作。
有雨雪了不能做,风大了得选择避风的架子晾晒,气温的高低决定大盐的放置比例。
和面是制作挂面的第一道工序,需要将面粉在粗磁大盆中反复搅拌和搓揉,直到确定满盆的面团都揉匀了,不再有一个疙瘩。
然后端来一盆水,用大拳蘸着反复杵压,直到感觉面团柔软合适,更有韧劲了方可。
和好的面需要醒一个小时,之后进行盘大条等工序。
盘大条需要两人配合,将切分开来的面条用力搓细搓匀,一手搓一手泼撒玉米“面泼”,手法纯熟飞快。
接下来的几个工序也同样需要制面人手法麻利,才能制作出质量上乘的手工挂面。
八堡曹家纯手工挂面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它承载着临县人民的历史记忆和生活智慧,是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如今,随着人们对传统美食的关注和喜爱,八堡曹家纯手工挂面的市场前景越来越广阔,制面人也在不断创新和改进制作工艺,让这一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七星泉传说、临县道情、临县三弦书、空心月饼制作技艺与手工挂面制作技艺,这些临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临县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未来的日子里,相信这些非遗项目会在保护与传承中不断创新,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喜欢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