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市岚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八音、纸扎、剪纸、龙灯与糜子粉的文化图谱
吕梁市岚县,这座坐落于晋西北黄土高原的县城,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指尖跃动的面塑艺术到耳畔回响的八音乐章,从祭祀中的纸扎工艺到窗棂间绽放的剪纸之花,再到社火中翻腾的龙灯与舌尖上跳跃的糜子粉,每一项非遗都是岚县人民与自然、历史对话的鲜活见证。
一、面塑:指尖上的神话与信仰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岚县面塑,以小麦粉为原料,通过蒸制、彩绘、塑形等工序,将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凝固成可触摸的艺术品。
每年农历二月十九的“贡会”,是岚县面塑最盛大的舞台。
长达千米的供台上,数百件面塑作品琳琅满目:象征长寿的松鹤延年、寓意喜庆的鱼跃龙门、再现神话的唐僧取经……这些作品不仅工艺精湛,更承载着岚县人民对真善美的追求。
面塑的起源可追溯至一个凄美的传说:孝妇慧莲为治婆婆眼疾,历经磨难终成神医,百姓为纪念她设立贡会。
这一传说赋予面塑深厚的民俗内涵,使其成为礼祭活动的重要载体。
如今,岚县已形成以国家级传承人李成秀、省级传承人袁建花为核心的三级传承体系,37名县级以上传承人带动超万人参与面塑制作,将传统技艺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
二、八音:黄土高原上的古乐回响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岚县八音,以唢呐为主奏,辅以锣鼓、笙、镲等乐器,其曲目融合忻定地区古曲与本地传统,形成“刚柔并济、快慢相彰”的独特风格。
传承人郭三奴自20世纪70年代起改进记谱方式,挽救《大雁落》《水龙吟》等50余首濒临失传的古曲,并培养数十名弟子,其弟子多次在省级赛事中获奖。
八音的演奏场景贯穿岚县人的生命历程:婚丧嫁娶、节庆社火、庙会祭祀……2024年山西省八音会大赛中,岚县艺术家以《秀容风韵》斩获“最佳艺术表现奖”,博鳌论坛文旅活动上,八音更成为展示晋西北文化的重要载体。
这门源于军乐、民风封闭中保存原汁原味的古乐,如今通过文旅推介、线上展演焕发新生。
三、纸扎:丧葬仪式中的纸艺诗篇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岚县纸扎,历史可追溯至清代,其产品包括八杆子纸幡、楼子等丧葬用品,通过五光十色的造型象征天堂生活的富足。
纸扎制作由阴阳先生兼任的纸匠完成,需在丧葬仪式前与主家商定品类,核心产品如“头号楼子”“地宅楼子”等,近年新增金山、银山等创新品类。
纸扎的变迁折射社会风貌:文化大革命时期被视为“封资修”,规模缩小;改革开放后,随着造纸工业发达,纸扎愈发奢华,甚至出现纸制戏台、花园、现代化家具等。
然而,移风易俗教育下,人们逐渐反思厚葬薄养,将纸扎开支转为老人生前赡养,纸扎艺术在传承中寻求与现代价值观的平衡。
四、剪纸:窗棂间的黄土风情
吕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岚县剪纸,以生肖、人物、花鸟为题材,兼容北方剪纸的粗犷与南方剪纸的细腻,形成独特风格。
安秀梅等传承人将革命烈士、抗疫英雄、新农村建设等时代元素融入作品,使传统艺术焕发新机。
剪纸是岚县妇女的生活诗篇:闺阁少妇、农家老妪围坐炕头,剪刀翻飞间,人物、动物跃然纸上,贴于窗棂、墙壁,为简陋居室增添光彩。
2023年“妙手生花·非遗新岚县”剪纸作品展中,200余件作品集中展示岚县剪纸的艺术魅力,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五、龙灯:社火中的图腾之舞
吕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明龙灯,清初传入岚县,全长三丈六尺,由十二节龙身、二十四盏牌灯组成,配蜘蛛精灯引领,完成“激龙”“蛛精作乱”“蛟龙出海”等五段表演。
转灯会时搭建九曲灯阵,民众游阵、摸老杆祈寿、拔茭杆为“长寿杆”,习俗延续至今。
龙灯是岚县社火的灵魂:元宵佳节,龙灯翻腾于街巷,锣鼓喧天中,人们祈求一年顺遂。
其制作技艺与舞蹈形式被收入《中国民间舞蹈集成·山西卷》,成为岚县文化遗产保护与文旅开发的重要资源。
六、糜子粉:舌尖上的清凉记忆
吕梁市特色美食岚县糜子粉,以本地糜子为原料,经浸泡、磨浆、沉淀、蒸制等多道工序制成,口感嫩、柔、软、筋,具有清凉泻火的功效,是夏季消暑佳品。
其制作工艺延续晋西北杂粮区传统,与柏子山羊肉、孝义油炸糕共同构成吕梁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糜子粉的食用场景充满生活气息:夏季家庭餐桌、节庆宴席冷盘、地方餐馆推荐菜单……2019年,糜子粉制作技艺融入岚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2021年入选《山西省各地市特色美食名录》,成为岚县饮食文化的代表符号。
结语:非遗里的岚县精神
岚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黄土高原的馈赠,更是岚县人民智慧的结晶。
面塑中的信仰、八音中的古韵、纸扎中的孝道、剪纸中的生活、龙灯中的图腾、糜子粉中的乡愁,共同构成岚县的文化基因。
在现代化浪潮中,这些非遗项目通过文旅融合、教育传承、创新发展,不断焕发新的生机,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喜欢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