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市左权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与现代的交响乐章
晋中市左权县,这座镶嵌在太行山腹地的文化明珠,以“民间艺术之都”的美誉闻名遐迩。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犹如一棵参天古树,根系深扎于历史土壤,枝叶伸展向现代天空,形成了以国家级非遗小花戏、左权民歌为引领,省级非遗布艺虎、吊挂、会鼓等为支撑的多元文化矩阵。这些非遗项目不仅是左权人民的精神图腾,更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生动见证。
一、国家级非遗:小花戏与民歌的千年绝唱
左权小花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堪称中国民间舞蹈的活化石。
其历史可追溯至宋代“唱赚”与元代“散套”,明清时期已形成完整的歌舞戏结合体系。
小花戏以“三步颠”步法为核心,配合双彩扇的“蝴蝶扇”“撒扇”等50余种技法,形成“金鸡独立”“卧鱼戏水”等经典造型。
表演中,小旦、小丑以曲牌体民歌为唱腔,唢呐、板胡伴奏,演绎《打樱桃》《送小姨》等传统剧目,将劳动场景、爱情故事与民间智慧融入舞蹈语言。
抗战时期,小花戏成为宣传革命的利器,《送哥哥参军》等剧目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
如今,小花戏通过“进课堂”工程,在全县中小学普及,并登上央视舞台,成为左权文化的世界名片。
左权民歌与小花戏并称“左权双璧”,其历史可上溯至上古祭祀吟唱,隋代形成独特风格体系,宋元时期已盛行于民间。
民歌分为大腔、小调、杂曲三大类,曲调清丽婉转,保留《诗经》比兴手法与宋元音乐结构。
20世纪30年代,民歌与八路军文化结合,衍生出“开花调”这一新流派,以谐音双关与即兴创作见长,《桃花红杏花白》《杨柳青》等代表作入选国家级非遗。
左权县通过制定全国首部传统音乐类非遗地方标准,规范民歌传承;举办“左权民歌汇”等大型活动,运用xR技术实现舞台创新,让民歌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
二、省级非遗:布艺虎、吊挂与会鼓的匠心传承
布艺虎作为左权民间手工艺的代表,承载着虎图腾崇拜的文化基因。
其历史可追溯至宋代,明清时期成为儿童节庆必备品。
抗战时期,当地妇女缝制带“王”字的布老虎赠予八路军战士,寓意“如虎御敌”,后因左权将军殉难而得名“将军虎”。
当代传承人李爱萍复原传统技艺,创新推出青花虎、福虎等50余种文创产品,将“五毒”刺绣、平安符等元素融入设计。
2009年,布艺虎获中国(山西)特色农产品博览会金奖,并被选为国礼,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2017年,“布艺虎工艺”被评为省级非遗,成为乡村振兴的“招财虎”。
吊挂(小会吊挂)是左权元宵节不可或缺的空中图腾。
其以麻头纸为原料,经折叠、渍矾、染色等工序制成,色彩以浅红、品绿、品黄为主,象征喜庆、生机与富贵。
吊挂形制为多层圆圈,寓意团圆美满与财福双至,悬挂时随风作响,传递着严冬将去、春天到来的气息。
2023年,吊挂被列入省级非遗名录,保护单位小会村股份经济联合社通过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结合,推出系列文创产品,让这一古老技艺焕发新生。
会鼓(突堤会鼓)是左权民间鼓乐的杰出代表。其起源于清代,以多人协作、鼓点复杂着称。
表演时,鼓手们手持鼓槌,动作整齐划一,刚劲有力,配合锣、镲等打击乐器,形成层次分明的音乐效果。
会鼓曲目多反映劳动场景与民间传说,如《庆丰收》《孟姜女》等,承载着左权人民的历史记忆与审美追求。
2011年,会鼓被评为市级非遗,并通过建立传习所、开展非遗进校园等活动,实现活态传承。
三、非遗保护:传统与现代的交响乐章
左权县的非遗保护工作,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构建起“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元保护体系。
一方面,通过制定地方标准、建立传习所、开展非遗进校园等措施,夯实传承基础;另一方面,借助数字化技术、文化创意产业、大型活动等平台,推动非遗创新发展。
例如,小花戏与民歌通过xR技术实现舞台创新,布艺虎与吊挂通过文创产品走向市场,会鼓通过非遗展演扩大影响。
这些举措不仅让非遗“活”起来,更让非遗“火”起来,成为左权文化旅游的亮丽名片。
左权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太行山孕育的文化瑰宝,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生动缩影。
在新时代背景下,左权人民正以匠心守护传统,以创新拥抱未来,让这些非遗项目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左权力量。
喜欢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