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市和顺县非遗瑰宝:牛郎织女传说、刺绣、小戏与跑莲灯
在晋中市和顺县这片充满历史韵味的土地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璀璨星辰,点缀着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地方。其中,牛郎织女传说、和顺刺绣、凤台小戏与跑莲灯,作为和顺县非遗的杰出代表,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
一、牛郎织女传说:千年浪漫的永恒回响
牛郎织女传说,作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首,以其浪漫的情调、幻想的手法,讲述了牛郎与织女这对有情人始终不渝的爱情历程。
这一传说起源于先秦时期,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大东》,后经世代流传,逐渐演变成今天我们所熟知的版本。
在和顺县南天池村及周边地区,这一传说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据考证,和顺县南天池村是牛郎织女神话的源头所在地。
这里山清水秀,自然风光旖旎,与传说中牛郎织女的生活环境相得益彰。
村内及周边分布着与传说相关的20多处地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如天河梁、牛郎峪、南天池、织女峰等,这些地名和景观与传说紧密相连,形成了一条完整而生动的故事情节链条。
牛郎织女传说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鲜明特征,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蕴。
它展示了我国农耕文明下男耕女织的社会结构,反映了封建宗法制度下婚姻不自由的社会状况。
同时,牛郎织女的爱情悲剧也得到了民众的广泛同情,成为传说传播和繁衍的动力,推动了“七夕”乞巧风俗的形成。
如今,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和顺县都会举办丰富多彩的七夕文化活动,让这一古老传说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和顺刺绣:硬质绣中的艺术瑰宝
和顺刺绣,作为晋绣硬质绣的代表,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成为和顺县非遗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其历史可追溯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因贡品受武则天青睐,清代更因技艺精湛被选入织造府。
2009年,和顺刺绣被列入山西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山西省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和顺刺绣采用五层布裱糊成硬质底料,刺绣时通过牵紧绣线形成凹凸立体的图案效果,与苏绣、湘绣等软质绣工艺形成鲜明对比。
其针法丰富多样,包括平针绣、参针绣、插针绣等,绣品具有耐磨耐用、纹样层次分明等特点。
传统题材涵盖民间故事、吉祥纹样、山水花鸟等,配色多采用高饱和色彩搭配,具有浓厚地域特色。
在和顺刺绣的传承与发展中,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范素萍发挥了重要作用。
她创办了和顺县卉峰手工绣艺中心,致力于技艺传承与经济发展。
通过“公司+农户”模式,带动农村妇女就业创收,使和顺刺绣从日用品逐步转向艺术品与文创产品开发。
范素萍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览中获奖,提升了和顺刺绣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凤台小戏:地方戏曲的璀璨明珠
凤台小戏,作为和顺县的地方戏曲剧种,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山西唯一的一个特色剧种。
它起源于明代,由南方陈姓商人家传说唱文艺演变形成,经过艺人们的不断完善,到了明末已经形成曲调清雅流畅、剧情简练完整、人物角色丰富的剧种。
凤台小戏的唱腔采用联曲体结构,包含散板、慢板等板式及徵调式、宫调式等调式,曲调流畅优美,风格清新。
其道白以韵白见长,独白需押韵并与唱词呼应。表演上融合唱、做、念于一体,使用扬琴、唢呐、笙等乐器伴奏,道具包含小纱灯、马鞭等特色物品。
这些特点使得凤台小戏在表演上既具有戏曲的韵味,又富有民间艺术的特色。
近年来,凤台小戏在保护与传承方面取得了显着成效。
晋中市“十三五”文化发展规划将其列为重点保护对象,推动复排传统剧目及建立民间艺术信息数据库。
同时,通过举办各种戏曲展演活动,让凤台小戏走进更多人的视野,成为和顺县文化旅游的一张亮丽名片。
四、跑莲灯:民间灯舞的灵动之美
跑莲灯,又称莲花灯,是和顺县松烟镇雷庄村流传数百年的民间灯舞艺术。
它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和顺县非遗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跑莲灯的表演者手持两盏民间花灯,利用走、跑、跳等舞步,伴随民间传统锣鼓和吹打乐,使人和灯连成串、舞在一起。
表演时,灯阵流转间鼓乐齐鸣,盏盏莲灯如流星飞转,场面壮观而热烈。
这种独特的表演形式不仅展示了民间艺术的魅力,更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跑莲灯的传承与发展中,和顺县文化馆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们通过深入调研、制定保护方案、组织传承人培训等措施,推动跑莲灯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
同时,积极协调各方资源,为跑莲灯提供更多的展示平台和机会。
如今,跑莲灯已经成为和顺县春节、社火节等重大节庆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传统民俗表演项目。
晋中市和顺县的牛郎织女传说、和顺刺绣、凤台小戏与跑莲灯,作为非遗文化的杰出代表,不仅展示了和顺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更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期待这些非遗项目能够继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
喜欢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