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市昔阳县非遗瑰宝:迓鼓、烫染葫芦、赏石与伴朝銮驾花灯
在晋中市昔阳县这片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土地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璀璨星辰般闪耀,其中迓鼓、烫染葫芦、赏石艺术与伴朝銮驾花灯作为代表性项目,不仅展现了昔阳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成为连接古今、沟通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迓鼓:黄土高原上的鼓乐诗篇
历史渊源与艺术特色
昔阳迓鼓起源于宋代军旅鼓乐,民间传说与赵匡胤还朝等历史典故密切相关。
其以鼓点为唯一伴奏,融合鼓乐演奏与舞蹈表演,形成独特的“鼓乐舞蹈”艺术形态。
表演时,二十一人边打边舞,摆出“三环套二回棱阵”“五马破曹六曲图”等多样阵式,鼓声激昂、铙声嘹亮,展现出黄土高原儿女的坚韧与乐观。
2009年,昔阳迓鼓被列入山西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传统舞蹈类的杰出代表。
传承与发展
迓鼓的传承离不开一代代传承人的坚守。
60岁的李华军是赵壁乡北石龛村迓鼓文艺小分队的负责人,他25年前因兴趣学习迓鼓,如今带动儿子、哥哥、嫂子及村民加入队伍,“农忙务农、农闲学艺”成为常态。
为推动传承,昔阳县文化和旅游局建立艺术档案,搜集民间资料,扶持表演队伍,并组织迓鼓展演走进景区,丰富旅游业态。
2016年出版的《昔阳迓鼓》一书,系统梳理了其流变与传承,成为学习传统迓鼓表演的专业读本。
文化价值
迓鼓不仅是集体性的民间艺术形式,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它承载着昔阳人民的历史记忆,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同时,其鼓点韵律对仗工整,似行云流水,对研究民族鼓乐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价值。
烫染葫芦:火笔绘就的“福禄”传奇
工艺特色与艺术魅力
烫染葫芦,又称烙画葫芦、火笔画葫芦,是昔阳民间传统手工艺品。
其原理利用碳化原理,通过高温加热在葫芦表面勾画烘烫,形成深浅变化的图案。
非遗传承人亢刚的作品色泽为深褐色或浅褐色,具有浮雕效果,古朴典雅。
他以传统绘画题材为主,融合人物、花鸟、山水、书法等元素,并创新融入彩绘、浮雕、镂空等技法,使作品更立体鲜活。
创新与传承
亢刚的工作室里,形态各异的葫芦上烙刻着精美图案。
他不仅注重技艺传承,还与村民探讨葫芦种植、打皮、晾晒等话题,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新技法的融入扩大了葫芦的使用功能,吸引了大量游客,为非遗创作者带来经济收益,也激发了创作动力。
文旅系学子在传承人指导下打造的“十葫纳福”系列作品,更以青春力量赋予传统技艺新活力。
文化寓意
葫芦谐音“福禄”,象征吉祥幸福。
烫染葫芦通过火笔绘就的图案,传递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民间工艺与民俗文化的完美结合。
赏石艺术:自然与人文的对话
历史渊源与艺术流派
赏石艺术在中国历史悠久,灵璧石作为古典赏石代表,在2024年首届非遗专题展中被重点展示,形成具有地域特征的鉴赏流派。
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将国粹赏石艺术列入市级非遗项目,山西三晋奇石博物馆收集了两千余件藏品,面向公众开放,推动赏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文化内涵
赏石艺术以自然石为对象,通过观察、鉴赏、陈列等方式,赋予石头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它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以及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精神境界的提升。
现代传承
随着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设,赏石艺术得到更多关注。
博物馆通过展览、讲座、研学等活动,普及赏石知识,培养审美能力,使这一古老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生。
伴朝銮驾花灯:光影中的民俗记忆
制作工艺与艺术特色
伴朝銮驾花灯是昔阳民间传统手工艺品,制作过程涉及多种工艺,如剪纸、绘画、扎制等。
花灯造型独特,色彩鲜艳,常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为题材,如“八仙过海”“嫦娥奔月”等,寓意吉祥如意、幸福美满。
文化活动与传承
在2025年“昔阳年、最非遗”主题活动中,界都乡推出“做花灯、迎新春”活动,游客可亲手制作花灯,体验传统习俗。
花灯展演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增强了凝聚力。
通过景区展演、文化交流等活动,伴朝銮驾花灯走出昔阳,成为展示地方文化的窗口。
文化价值
花灯承载着昔阳人民的民俗记忆,是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的重要元素。
它通过光影艺术传递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
结语
晋中市昔阳县的迓鼓、烫染葫芦、赏石艺术与伴朝銮驾花灯,作为非遗文化的杰出代表,不仅展现了昔阳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成为推动地方文化繁荣、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新时代背景下,这些非遗项目通过创新性发展,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
未来,它们将继续承载着昔阳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情感,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喜欢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