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皱褶里的千年回响:寿阳非遗四重奏
当鼓点在北神山轩辕庙前响起,六张鬼面在缭绕的烟雾中骤然浮现。红脸忠勇、黑脸正直、蓝脸刚毅——寿阳傩舞“爱社”以最原始的生命律动,撕裂了现代生活的幕布。这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认定),借二十四位舞者重现黄帝大败蚩尤的远古史诗:六名“大鬼”借牛首人面的狰狞面具震慑敌魂,十八名“小鬼”构筑鬼门城墙,通过“武势”“过关”等六段舞姿完成一场驱邪纳吉的巫傩仪式。而今,韩沟村村民在农历七月十三的庙会中继续舞动着千年血脉,即使核心传承人韩富林已逝,这支“活化石”队伍仍壮大至第五代35人,铿锵鼓点如同时光的铆钉,将黄河文明的记忆楔入太行山麓。
竹马踏烽烟:铁血故事的戏剧新生
若说傩舞是凝重史诗,寿阳竹马戏则是沙场传奇的狂欢再现。
省级非遗寿阳竹马融合了高跷的挺拔、竹马的灵动与武戏的激烈,在街头织就流动的戏台。
演员们腰系竹篾扎制的彩马,脚踩半截高跷,于刀光剑影中演绎《唐朝八大将》《三英战吕布》等铁血故事。
罕山村村民用代代相传的技艺,让历史在马蹄声中复活:演员借腰力猛然前倾,模拟“马失前蹄”的惊险瞬间,兵器碰撞与山歌《山坡羊》的曲调交织。
这一源于汉代百戏的艺术(见《后汉书》记载),在明清融入傩戏元素,从驱邪社火蜕变为娱人戏剧。
而今每年元宵,铿锵马蹄依然踏碎冬日的沉寂。
油柿蕴春秋:面塑里的文化转译
当舞蹈的喧嚣渐息,油柿子的甜香在寿阳街巷静静弥漫。
这枚用饴糖水与面团捏塑、经滚油炸制的“金柿”,是味蕾上的文化密码。
据传因气候剧变导致柿树绝迹,当地人便以巧手创造替代品。
面团在匠人指间揉捏成饱满的柿子造型,入油锅后绽放出琥珀般的光泽。
其制作需精准拿捏调糖比例、揉面力道、塑形手法与油炸火候,每一步皆需数十年经验加持。
油柿子不仅承载着祭祀先祖的仪式功能,更融入“寿星会”“过百日”等民俗,将“寿文化”转化为可咀嚼的温情记忆。
飞叉破长空:寒光中的力与美
在傩舞艺术节的喧嚣中,耍叉表演以惊险动态吸引目光。
这项省级非遗在寿阳第十四届傩舞爱社艺术节亮相时,钢叉在艺人手中化作游龙:或于臂膀滚转如飞轮,或抛向高空划过银弧,又或与身体形成险峻平衡。
其技艺融合武术功底与杂技美感,叉环碰撞的铮鸣与傩舞鼓点呼应,共同构成驱邪仪式的声场矩阵。
尽管史料记载较少,但民间口传将其与祭祀、武术训练紧密关联,那划破空气的寒光,成为非遗版图上锐利的星辰。
当傩舞鬼面在暮色中隐去,竹马蹄声消散于街角,油柿的余甘仍萦绕唇齿,而飞叉的银光已烙印于瞳孔——寿阳非遗是黄土高原上倔强的文化星群。
它们或许不再是生活必需,却成为地域血脉的确认:轩辕庙前的鼓声印证着先民与自然的对话誓言,竹马戏的拼杀回响着冷兵器时代的英雄梦想,油柿子用甜蜜封装了生存智慧,耍叉则用锋芒丈量着人体的极限。
在现代化巨浪冲刷下,这些“活化石”的每一次展演,都是对文明根系的浇灌。
鼓声不息,马蹄未停,寿阳人正将千年的皱褶舒展为通往未来的长路,证明真正的生命力,永远根植于对自身历史的敬畏与热爱。
参考文献:
1. 国家级非遗傩舞(寿阳爱社)的仪式结构与人阵象征
2. 竹马戏的历史流变:从汉代百戏到武打戏剧
3. 油柿子技艺的文化转译与民俗功能
4. 耍叉在傩文化语境中的仪式定位
5. 现代传承机制对濒危非遗的激活效应
喜欢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