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夜,临安府辛弃疾的宅邸中,万籁俱寂,唯有书房窗棂透出摇曳的烛光。窗外梧桐叶落,偶尔传来几声蟋蟀的鸣叫,更添几分萧瑟。
烛光下,两盏清茶氤氲着热气,茶香弥漫在整个书房。辛弃疾与韩牧相对而坐,一灯如豆,将二人的身影投在墙壁上,随着烛火轻轻晃动。
辛弃疾已是花甲之年,鬓角斑白,但那双眼睛依然炯炯有神,此刻正凝视着对面的韩牧。
他端起茶盏,轻轻吹开浮叶,抿了一口,方才缓缓开口:“那日接到辛肃传来的书信,看到是你亲笔所写,我竟是双手微颤,难以自持。”辛弃疾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
“韩小友,你一人北上蒙古,不仅化解了两国未来的争端,更为我大宋争取到了燕云十六州以南的所有土地。这...这实在是...”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光芒:“不瞒你说,初读来信,老夫简直是不敢相信。直到蒙古大汗正式派出使节南下,递交国书,老夫才敢确认这一切都是真的。”
韩牧静静地听着,面容在烛光下显得格外年轻,却带着一种超越年龄的沉稳。他微微一笑,端起茶盏,却没有喝,只是感受着茶盏传来的温度。
“铁木真...”辛弃疾放下茶盏,身体微微前倾,“此人一统草原各部,建立蒙古帝国,铁骑所向披靡,乃是一代枭雄。我实在好奇,你是如何说服他,甘心放弃整个燕云十六州以南的土地?”
书房内一时寂静,只有烛芯偶尔爆开的噼啪声。窗外,一阵秋风掠过,卷起几片落叶,沙沙作响。
韩牧将茶盏轻轻放回案几,目光平静地迎上辛弃疾探究的眼神。
“铁木真建国大典那天,金国派出了第一高手行刺。”韩牧的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当时场面混乱,蒙古侍卫无人能挡那人。是我出手,及时救下了铁木真。”
辛弃疾眼中闪过一丝了然,轻轻点头:“原来如此。”
“铁木真感念救命之恩,这是其一。”韩牧继续道,眼神渐渐锐利,“更重要的是,蒙古南下灭金已是既定事实。而我,无论如何也不能让蒙古夺取燕云十六州。”
他的声音忽然加重:“燕云十六州,自后晋石敬瑭割让以来,已沦陷二百余年。这片土地在我大宋臣民心中的分量,太重了。它不仅仅是一片疆土,更是我汉家儿郎心中永远的痛。”
韩牧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窗外沉沉的夜色:“我与铁木真谈判时,我的态度异常强硬。我让他明白,大宋绝不会容忍燕云十六州再次落入外族之手。同时...”
他转过身,目光如电:“我自然……让他感受到了贫道这……实实在在的实力。”
辛弃疾深吸一口气,眼中闪过震惊与了然交织的复杂神色。他缓缓点头,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案几。
“我明白了...”辛弃疾喃喃道,“韩小友你的武功,早已达到出神入化之境。当世能与你匹敌者,恐怕还没有出生,而你作为大宋国师,定是让铁木真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威胁。”
韩牧轻轻点头,回到座位:“铁木真是一代雄主,但也是聪明人。他明白,与其与大宋为敌,不如联手灭金。毕竟,蒙古真正的敌人是金国,而非大宋。”
“所以他才做出了这个‘正确的决定’。”辛弃疾接话道,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不过,他恐怕也不会轻易放弃南下的野心。”
“正是。”韩牧神色凝重起来,“虽然铁木真已经同意,灭金后将包含燕云十六州的疆域划归大宋,两国出兵南北夹击金国,但大宋在正面战场上必须展现出绝对的实力。绝不能让铁木真和蒙古大军起了轻视之心。”
辛弃疾猛地一拍案几,茶盏震动,茶水溅出几滴:“说得好!唯有自身强大,才能让对方敬畏!”
他站起身,在书房中踱步,身影在烛光下拉长又缩短:“三年来,老夫全力整顿军务,大宋主力禁军的战斗力早已今非昔比。他们经过严格训练,装备精良,士气高昂。将来在北伐战场上,定能打出漂亮仗来!”
韩牧注视着激动的辛弃疾,眼中闪过一丝欣慰:“有辛老这番话,贫道就放心了。不过...”
他顿了顿,压低声音:“除了朝廷正规军,我们还有另一支力量。”
辛弃疾停下脚步,好奇地看向韩牧:“哦?”
韩牧微微一笑:“对了,我已下令给重阳宫的全真七子。如今重阳宫上上下下,汇集了十多万江湖豪杰,都在为大宋北伐大战做准备,你日后可以直接联系他们策应北伐大军。”
“十多万...”辛弃疾倒吸一口凉气,眼中闪过惊喜之色,“这...这可是真的?”
韩牧点头:“哈哈哈哈,辛老,我全真教作为天下武林正宗,一呼百应。各门各派,从丐帮到少林,从铁掌帮到蜀中唐门,如今都已响应号召。只要朝廷北伐大军开动,这些武林豪杰便可以伺机出动,刺杀中原一带的金兵将领,破坏金军粮道,扰乱敌军后方。”
辛弃疾激动得双手微颤,他快步走回案几前,端起已经微凉的茶一饮而尽。
“好!好!好!”他连说三个好字,眼中闪烁着久违的光芒,“有这些江湖豪杰相助,大宋北伐之战,必能一战而胜!”
他凝视着韩牧,声音有些哽咽:“韩小友,你可知道,老夫我这一生,最大的心愿就是看到大宋恢复中原,一统江山。当年我年少气盛之时,曾率五十骑突入五万金军大营,生擒叛将张安国。那时以为,恢复中原指日可待。谁知...”
辛弃疾长叹一声,眼中闪过痛楚之色:“这些年来,眼看朝廷偏安一隅,北伐之志日渐消磨,我心如刀割。如今,老夫终于看到了希望!”
韩牧静静地听着,他能感受到辛弃疾话语中那份深沉的家国情怀。这位年过花甲的老将,一生都在为收复中原而奋斗,却屡遭挫折。如今曙光在前,怎能不激动?
“辛老,”韩牧郑重地说,“这一次,不同以往。蒙古帝国崛起于草原,金国势衰,正是内忧外患之时,对我大宋而言,乃是千载难逢的时机。再加上大宋军力已强,武林齐心,天时地利人和,皆在我方。”
辛弃疾重重坐下,深吸几口气,平复激动的心情。他重新斟满两盏茶,将一盏推到韩牧面前。
“来,老夫以茶代酒,”辛弃疾举起茶盏,目光坚定,“为了大宋江山,为了中原百姓,为了燕云十六州能早日重归汉家!”
韩牧举盏相迎:“好,为了那一天早日到来!”
二人将茶一饮而尽。茶已凉,心中却热血沸腾。
放下茶盏,辛弃疾忽然想起什么,问道:“对了,韩小友,这蒙古大汗铁木真,此人究竟如何?”
韩牧沉思片刻,缓缓道:“铁木真雄才大略,意志如铁,确是一代天骄。他统一蒙古各部,建立大札撒令,创立千户制,使蒙古从一盘散沙变成铁板一块。此人用兵如神,又能知人善任,帐下木华黎、博尔术、赤老温、博尔忽四杰,都是当世名将。”
他顿了顿,声音低沉:“正因如此,我们更要警惕。今日盟友,未必不是明日敌人。”
辛弃疾神色凝重地点头:“我明白。待两国灭金之后,届时,强大的蒙古帝国,必会成为我大宋的心腹大患。”
“所以,”韩牧目光深邃,“我们必须在这场战争中展示足够强大的实力,让铁木真和蒙古大军心生畏惧之心,他们自然不敢轻易南下。”
窗外,东方已现出鱼肚白,晨曦微露。不知不觉,二人已谈了一夜。
喜欢射雕:师兄走了,我只好天下无敌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射雕:师兄走了,我只好天下无敌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