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物整理完,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赵娟心里的那座冰山,才开始有了一丝融化的迹象。
接下来的重点是,帮她找到除了怀念他老公之外,生活的其他支点。一个空了十一年的人,重新填满她是需要时间和内容的。
我建议她,先从培养一个简单的爱好开始。比如,养几盆好活的花,或者学着做一种她以前想吃但她老公不爱吃所以没做过的菜。
她选择了养花。去花市买了几盆绿萝、多肉,按照卖花人的指导,每天浇水、晒太阳。看着那些嫩绿的叶子一点点舒展开,她似乎找到了一点照料生命的乐趣。
“师傅,我那盆多肉长大了一圈!”她偶尔会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兴奋地给我发照片。虽然这种兴奋很短暂,很快又会被习惯性的低沉情绪覆盖,但毕竟,光曾经照进来过。
孩子从学校回来,也敏锐地感觉到了家里的变化。他小心翼翼地问:“妈,你把爸爸的照片收起来了?”
赵娟按照我教她的,平静地回答:“嗯,爸爸永远在我们心里。但我们也要把家里收拾得亮堂些,爸爸看了也高兴。”
孩子没再多问,但那个周末,他主动陪赵娟去逛了公园,还给她买了一支冰淇淋。赵娟说,那是十一年来,她第一次感觉到,她和孩子之间,除了对老公的共同怀念,还有了别的、属于他们母子二人的、细微的当下连接。
更大的挑战,是让她重新建立社交。她因为长期封闭自己,几乎没什么朋友了。我鼓励她,可以从和邻居、小区里带孩子的老人打个招呼开始,或者去参加一些社区组织的免费活动,不为了交朋友,就当是去凑个热闹,感受一下人群。
她犹豫了很久,最终报名了一个社区的编织班,每周一次。第一次去,她紧张得手心冒汗,坐在角落里一言不发。但看着那些五颜六色的毛线在别人手里变成围巾、帽子,听着周围人聊家长里短,她感觉那种包裹着她的坚冰,似乎被环境的温度暖化了一丝丝。
她开始偶尔在微信上,跟我分享编织班上的趣事,比如哪个阿姨手特别巧,哪个大姐说话特别风趣。虽然语气还是淡淡的,但少了那份死气沉沉。
当然,反复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在某些特殊的日子,比如她丈夫的生日、他们的结婚纪念日,她的情绪会明显低落下去,甚至会把自己关在屋里一整天,对着那张留下的照片流泪。
每当这时,我不会过多安慰,只是提醒她:“允许自己难过,但不要让难过控制你一整天。哭完了,记得给自己做点吃的,或者出去走走。”
她也在努力学着控制。有一次,她在结婚纪念日那天哭了一下午,晚上却自己煮了一碗面,还加了个荷包蛋。她拍照给我看,说:“师傅,我吃了。虽然没味道,但我吃了。”
我知道,她在学着对自己负责。
这个过程很慢,像蜗牛爬行。没有立竿见影的神奇效果,只有这一点一滴的、微小的改变和努力。但正是这些微光,在一点点照亮她黑暗了十一年的世界。
喜欢一个出马仙自述真实经历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一个出马仙自述真实经历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