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怒火,七分是针对永王的不自量力与愚蠢,更有三分是针对安居京城的新帝。
什么叫“其罪当由父皇圣裁,以全父子之情”?
简直就是冠冕堂皇的算计,是将一块烧红的烙铁硬生生塞到了他的手里。
如何处置永王?
杀?
可玄宗已经老了,不是当年一日杀三子的时候了,尤其是经历了安禄山的叛乱,他更不愿意在史书上留下任何不好的名声,尽管他知道自己已经没有名声可言了。
不杀?
悖逆作乱,罪证确凿,天下人都看着。
他若徇私,更会显得他这个太上皇昏聩不明,包庇逆子,将彻底丧失最后一点政治威信和身后名。
玄宗的胸口剧烈起伏,一阵汹涌的咳嗽后,他瘫坐在榻上,望着窗外阴沉的天空,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悲凉与怨毒。
他气永王的愚蠢妄为,更恨李嗣升的步步紧逼,曾经百般讨好他的儿子,如今正用这种恭敬的方式,将他这个父亲,曾经的天下之主逼入绝境。
这哪里是送来一个永王,分明是送来一道催命符,是逼他在情与法,父与君之间做出最痛苦的抉择,无论他如何选择都将是输家,而宽仁的美名,已经尽数归于新帝和长安了。
有那么一瞬间,玄宗不知道是该恨永王为何失败后不自尽,还是怨长安及时救下了这个逆子,才让他陷入两难境地。
最终在长时间的沉默与内心煎熬后,他不得不以太上皇名义下诏,痛斥永王“辜负圣恩,悖逆作乱”,为“肃纲纪,正视听”,“赐其鸩酒。”
诏令一出,朝野反应不一,但自觉将烫手山芋扔出去的李嗣升却很满意,然而窃喜过后,就是他履行承诺为前太子瑛翻案的时候了。
看着脸色阴沉的新帝,李静忠在旁怂恿道:“当日之时,并未有人见证……”
意思是赖掉也没关系,反正没有证人,就算长安拿出那份盖着李嗣升私印的圣旨,也可以说是长安篡写的。
李嗣升像是看白痴一样,盯着李静忠好久,“你以为永王被拿后,她为何迟迟不回潼关?”
江淮之地既然可以是永王生乱的地点,为何不能继续成为长安的起事之地。
相比起永王临时召集的散兵游勇,潼关军的战斗力可是世人皆知。
李静忠讪笑几声,不再多言。
李嗣升最终在现实压力下做出了抉择,他亲笔撰写了为前太子李瑛昭雪的诏书,字字斟酌。
同时,他还做了一件自认高明的事,提前修书一封,命心腹火速送往蜀中行在。
在信中,他极尽委婉地陈述了为前太子翻案的必要性,为了稳定朝局凝聚人心,也是为了维护永王之乱后李唐皇室整体的声誉,试图预先安抚玄宗可能产生的震怒,避免父子关系彻底破裂。
做完这一切,李嗣升稍稍松了口气,又开始焦灼且带点隐秘期待地等待长安班师回朝,交还江淮的兵权。
直到这时,他依旧认为长安滞留江淮,是在无声地催促他履行承诺。
他望着地图上江淮至潼关的漫长路线,心中盘算着如何在这场交易结束后,逐步削弱长安的势力。
然而,他完全错估了长安的意图。
长安确实在等,但她等的不仅仅是那道昭雪的诏书。
她带着数万潼关军平定了永王之乱,那从江淮回去的路上,再拐个弯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而这个弯,长安选定了洛阳。
昔日李嗣升组织东征,兵败河阳,威望大损。
但在那场战役中,长安麾下的潼关军却也曾兵锋直抵洛阳城南门下。
虽因整体战局失利和回防救驾未能破城,但那场战役并非徒劳,潼关军的斥候早已将洛阳周边山川地势和城防虚实探查得一清二楚,在回潼关的途中,长安又带着军中将领对攻城战法进行了反复推演。
而且当时,长安还撒下了数名暗桩,跟着济源镇的溃兵混进了洛阳城,有的成了城门口的商贩,有的则已经混进了洛阳守军之中,钱财开路之下,已经站稳了脚跟,只待长安的命令。
毫不夸张的说,长安手中的洛阳城防图比朝廷的更精细,图上密密麻麻标注着守军的布防和粮草囤积点,甚至连城门换防的时间都清晰可见。
因此就在永王被改道押送蜀中时,长安继续以清剿残匪安抚地方为由,在江淮之地又滞留了一个月。
这期间,她麾下的三万潼关军得到了充分的休整和补给,更重要的是,当初后续出关一万精兵,就在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于平叛江淮之时,带着足够的粮草,以及重型攻城器械和辎重,借由押送补给之名缓慢行军,悄无声息的驻扎进了前往洛阳必经之路的深山之中。
昔日李嗣升初登帝位,带着十八万大军都没有打下洛阳,如今长安只有不到五万兵力,却要面对洛阳的二十万叛军,韩尚德对此忧心忡忡,无诏出兵,若是成功拿下洛阳自是好说,可一旦如上次般失利,后果不堪设想。
长安:“洛阳虽号称有二十万大军,但从埋灶做饭的量来看,如今也不过十二三万数,况且先前失利,那是主帅无能连累三军,如今只咱们以一当十的潼关军,剑走偏锋出其不意,必能直取洛阳。”
更重要的是,那时候朝廷东征,恨不得把每一条路线都昭告天下,洛阳叛军早有防备,而今长安将帅一心,粮草充足,兵卒悍勇,又没有拖后腿的,更是无往不利。
就这样,在永王死讯传来后的半个月,一个雾气弥漫的清晨,潼关军从广陵拔营启程,对外宣称回防潼关。
大军沿通济渠北上,旌旗招展,路线明确,一切如常。
沿运河北上的前两日,行程出奇顺利。
通济渠沿岸的州县多是刚刚经历永王平叛的地界,对潼关军的过境并未过多盘查,只当是朝廷调防的常规军队
战船载着士兵与粮草,顺着平缓的水流前行,每日能推进近百里,远超陆路行军速度。
然而当行军汴州附近时,长安突然下令全军抛弃部分不必要的辎重,只携带十日干粮和精锐攻城器械,趁夜转向,沿着昔日东征时熟悉的路径直扑洛阳。
此战的核心战略只有一个字,快!
先锋五千精骑,由何存志率领,一人双马,不与任何沿途州县纠缠,他们的任务不是攻城,而是以雷霆之势扫荡小股叛军斥候,封锁消息,确保主力行踪不被察觉,直奔第一个目标汴州。
距离汴州一日行程时,长安不顾劝阻,决意亲自带领骑兵冲锋。
长安玄甲在身,长枪在手,红鬃烈马的銮铃叮当作响,第一次堂堂正正的告诉众人,“太宗皇帝的后人,尚有勇猛不堕先祖英明之辈!”
《快穿:女主就要活着》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博看读书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博看读书!
喜欢快穿:女主就要活着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快穿:女主就要活着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