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车经过数小时的行驶,穿越了平原,跨过了山洞,缓慢停靠在了一个火车站。
全车厢入伍的新兵背着行李陆续下了车。
海涛下了车,背着行李环顾了一下周围的环境,什么地方呀?
偏僻荒凉,这是给他的第一印象。
带兵干部把人员集合在一起进行了分组。
不一会儿,来了十几辆挂着迷彩伪装网的军用卡车,我的人员都登上了车。
此时海涛的心情是多么的焦虑,他知道上了车之后,究竟去哪里?
坐在同一辆卡车上的20多名新入伍的战士,眼神是那么的焦虑,心情是那么的渴望,他们不知道最终的目的地是哪里?
军用卡车又经过了近两个小时的行驶,速度终于慢了下来。
海涛通过车棚的窗口发现,这是一座军营的大门。
五辆卡车在一个大操场停了下来。
此时这里等候的连队干部,把他们领回了连队。
一向好奇的海涛也没有问这是什么地方,是什么军种。
一切安排妥当之后,海涛跟随着队伍进了食堂吃饭。
平时吃饭一向爱挑剔的海涛,由于一天的辛苦也没有来得及去品菜的味道,吃饱饭就回到宿舍了。
这时候进来一位南方口音的老兵说道:“你们的班长张大海,晚上9点熄灯,大家都按时躺在床上,明天早上听到号音以后,要立即起床。”
晚上9点,杨海涛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各种幻想在他的脑海里浮现。
第二天早晨6点钟,滴滴答答的起床划破了整个天空。
大家都在忙碌起床的同时,班长进来告诉了大家。
“今天上午上级安排人员对我们新入伍的新兵要进行一次专题政治教育。”
杨海涛心想,来当兵不训练,是来受教育了,真没有意思!
早晨八点全体新兵聚集在了大礼堂。
杨海涛坐下来之后,环顾了墙周边悬挂的图画和图片,啊!这是一支英雄的部队。
他回想起了在家看到的英雄故事,顿时就浮现在了他的脑海。
不一会儿,一位军官拿着资料坐在了讲台上。
“欢迎请各位新战友来到我们这支英雄的团队,今天我把我们这支部队的英雄事迹给大家做一介绍和讲解。”
1951年5月,朝鲜战场的硝烟笼罩着鹰峰山脉,我们这支部队在陷入敌军重围,弹尽粮绝、联系中断的情况下,三营指导员张振山左腿被炮弹炸伤,骨头外露,他却始终紧握着指挥旗趴在战壕边。
通信员急着背他撤退,却被指导员用力推开:“我是指导员,必须把突围命令传达到每一个班!队伍不能散,纪律不能丢!”
他咬着牙用刺刀撑地爬行,每一步都留下带血的印记,遇到打散的战士,便靠在断壁后忍着剧痛口述指令:“向西北突围,到鹰峰集合,不准丢武器、不准脱离集体!”
直到炮弹碎片击中腹部,他仍攥着班长的胳膊用尽最后力气重复:“带大家走……严守纪律……”
指挥旗在手中紧握,目光永远定格在部队突围的方向。
这份“生命不息、命令不止”的担当,成为黑暗中最亮的指引。
19岁的战士吴春林腿部中弹掉队,胳膊带伤的班长王德胜二话不说扛起他的枪,用绑腿带将两人手腕捆在一起:“活着就要一起突出去,咱团没有丢下战友的规矩!”
队伍在荒山野岭中艰难跋涉,没有粮食,战士们就挖草根、嚼树皮。
有战士发现一小片能吃的野菜,从不会独自享用,而是分成几截递给身边更虚弱的战友;
夜晚宿营,大家紧紧挤在一起,用彼此的体温抵御山间的严寒,受伤的战士被护在中间,身下垫着战友们凑出来的破布片。
当吴春林担心拖累队伍想要推开班长时,王德胜低吼着背起他在炮火中穿梭,后背又添了几道新伤。在这片荒山野岭中,战士们用彼此的支撑筑起了一道永不溃散的“人墙”。
教员讲到这里之后,动情的说 。
就这样,在极端残酷的环境里,全团的战士们互相搀扶、彼此支撑,没有一人因为绝望而放弃,没有一人因为自私而掉队。
他们嚼着同样的草根,扛着同样的信念,用单薄的身躯筑起了一道永不溃散的“人墙”,最终有不少战士成功突围,续写了部队的荣光。
“纪律重于生命,团结就是力量。”
这就是全团战士们在绝境中用血肉之躯践行的信念。
信念的力量远超想象。
英雄往往不是天生强大,而是在困境中坚守初心——无论是保家卫国的赤诚,还是面对灾难时的责任,这份坚定信念让他们突破极限。
这提醒我们,生活中遇到难题时,锚定自己的目标和底线,就有了对抗挫折的底气。
平凡中藏着伟大。
很多英雄并非“超人”,而是普通人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伟大从不是惊天动地的口号,而是把该做的事做到极致,把责任扛在肩上的日常选择。
传承是最好的致敬。
英雄的价值不仅在于他们的事迹,更在于精神的延续。
我们不必追求“成为英雄”,但可以在生活中践行他们的品质——待人真诚、工作尽责、面对不公敢于发声、遇到需要帮助时伸出援手,让勇敢、善良、担当的精神融入日常,就是对英雄最好的回应。
在座的新战士听了心潮澎湃,热泪盈眶。
这就是全团战士们在绝境中用血肉之躯践行的信念。
喜欢他是一个潜力股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他是一个潜力股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