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桢记

青灯轻剑斩黄泉

首页 >> 玄桢记 >> 玄桢记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水浒:梁山新寨主,好汉绝不招安风入邺帝王惑:皇后,再嫁朕一次!被废太子之位,反手灭了父皇的国掀翻满清,华夏大航海时代武神主宰大明:我的绝世才学震惊朱棣我的姑父叫朱棣谍海孤雁史上最强练气期方羽上唐小柔
玄桢记 青灯轻剑斩黄泉 - 玄桢记全文阅读 - 玄桢记txt下载 - 玄桢记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1008章 其声断续吟哦藏趣,一窗星影相伴微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阅读记录

片头

天德六年暮春,魏进忠伏法的血痕在西市青石板上渐次淡去,太和殿的丹陛却仍浸着未散的寒意。三日之间,肃奸司抄没的罪证堆满了三间库房,而空置的官署却比罪证更触目——吏部尚书畏罪自缢,户部侍郎下狱待斩,六科给事中半数涉案,连地方督抚的奏报都因分管官员缺位,在御案上堆成了小山。萧桓摩挲着掌心“亲贤远佞”的白玉印,指腹划过先帝刻下的细纹,目光落在殿外抽芽的梧桐上:肃奸是剜去毒瘤,而此刻,该为大吴的筋骨敷药疗伤了。张伴伴捧着温好的参茶进来,见御案上的奏折堆得几乎遮住帝王的身影,轻声叹道:“陛下已三日未安寝,龙体要紧。”萧桓却抬手翻开最上面一本江南水灾的急报,字迹被泪水洇得模糊,他沉声道:“百姓在水里泡着,朕岂能在暖阁里安睡?”

夏虫

炎宵初退暑气渐匀,草际虫声透穿竹筠。

其声断续吟哦藏趣,一窗星影相伴微身。

卯时的养心殿烛火未熄,萧桓将拟定的“三稳策”铺在案上,新晋阁老周伯衡、徐英、蒙傲及同为阁老的杨启、张伏、杨璞,五人的朝服还沾着晨露。御案上的银灯映着奏折上的朱批,“稳中枢、清积弊、兴民生”九个字力透纸背。萧桓指尖点在“稳中枢”三字上:“吏部尚书之位空悬,周伯衡阁老德高望重,暂代部务;杨启阁老掌监察,协理甄别官员品行,三日之内,先将六科给事中与各部主事的缺补上,优先选用谢渊旧部与未附魏党的寒士。”周伯衡阁老躬身应下,从袖中取出一份名册,纸页边缘磨得发毛:“老臣已连夜筛选,这二十三人皆是品行端方、曾任实职者,其中十人曾因弹劾魏党被贬,如今正可复用。”杨启阁老亦上前一步:“臣已命御史台暗中核实此二十三人乡邻口碑,均无贪腐懈怠之名。”

徐英捧着户部的亏空账册,指节因用力而泛白:“魏党三年贪墨国库白银两百七十万两,其中一百五十万两用于修建生祠,八十万两流入私宅,如今户部存银不足三十万两,连西北军饷都快支应不上了。”萧桓眉头微蹙,却未显慌乱,他起身走到墙边的舆图前,指着江南盐运司的位置:“盐课是国库支柱,魏党亲信把持盐运,中饱私囊。徐卿兼任盐铁转运使,明日便带人接管盐运司,将积压的盐引尽数清点,按平价售予商户,所得银两优先充作军饷。张伏阁老掌军务统筹,需与徐卿对接,确保军饷按时足额拨付西北。”张伏沉声应诺:“臣定当严盯款项流向,绝不让边关将士再受冻饿之苦。”

蒙傲的玄甲上还带着边关的风尘,他单膝跪地:“禁军经肃奸后汰除冗员三百余人,如今兵力空额,魏党安插的校尉已尽数革职,但基层士兵人心浮动。臣请旨整肃军纪,以军功定升迁,再从边军抽调精锐补充禁军。”萧桓扶起他,目光锐利如刀:“禁军是京畿屏障,绝不容有半点疏漏。朕准你便宜行事,凡有抗命者,以军法论处。另外,岳谦旧部在西北戍边,你与张伏阁老一同安排,送去粮草与慰问,告知他们岳将军的冤屈已雪,朝廷不会亏待忠良之后。”张伏补充道:“臣已备好粮草调令,只需陛下朱批便可即刻起运。”

五人领命欲退,萧桓却叫住他们,从御案暗格中取出五枚鎏金令牌,令牌上均刻着“代天巡狩”四字:“此令可调动地方府兵,阁老与杨启阁老查吏治,徐卿查财政,张伏阁老查军务,杨璞阁老查律法积案,若遇官员阻挠清查,不必奏请,先拿后问。”五人接过令牌,入手沉重,皆知这是帝王的信任与托付。殿外的晨光照进来,落在五人的朝服上,镀上一层金边,萧桓望着他们的背影,轻声道:“大吴的脊梁,就靠你们撑起来了。”

当日午时,吏部的任命文书便贴在了皇城墙上。曾因弹劾魏党被贬为驿丞的李嵩,接到复任兵部主事的文书时,正在驿站为过往商旅挑水,他捧着文书,泪水滴在粗糙的麻纸上,转身便往京城赶,连行囊都忘了收拾。类似的场景在大吴各地上演,被埋没的贤才如久旱逢雨,纷纷奔赴各自的岗位,空置的官署渐渐有了人声。

第二节 吏治革新,澄浊扬清

阁老接管吏部的第一把火,便是烧向“履历造假”。魏党掌权时,许多官员靠贿赂买官,履历上的“政绩”全是伪造,有个从五品的通判,竟在履历上写着“平定江南水患”,实则当时他正躲在京城酒楼饮酒。阁老命人将这些官员的履历与地方档案逐一核对,杨启阁老则派御史实地核查,三日之内便查出四十余名造假者,全部革职查办,押赴地方赎罪。杨启呈上核查奏报:“此四十人中有十二人曾构陷过忠良,臣已附在案后,提请从严处置。”

为了杜绝“任人唯亲”,阁老与杨启阁老共同制定了“三考制”:一考品行,由御史台暗访其乡邻;二考才学,由翰林院出题测试;三考实绩,调取其过往任职的卷宗核查。有个叫王砚的举人,曾因拒绝为魏党写颂文被革去功名,此次参加考核,才学考中第一,实绩卷中记载着他任县令时修的三座石桥,至今仍在使用。阁老当即奏请萧桓,破格提拔他为吏部员外郎,负责考核事务,杨启亦附议:“臣已核实王砚在乡口碑,百姓称其‘王青天’,确是可用之才。”

萧桓则亲自处理那些“骑墙派”官员。有位礼部侍郎,既未依附魏党,也未弹劾奸佞,只是终日闭门不出。萧桓召他入宫,指着御案上谢渊的血谏奏折:“谢卿以死明志,你以‘自保’为念,同为朝臣,差距何在?”那侍郎面红耳赤,伏地请罪。萧桓并未降罪,只是命他前往江南,协助刘怀安赈灾:“去看看百姓的苦难,再想想为官的本分。”

吏治革新并非一帆风顺。魏党残余势力暗中阻挠,有个被革职的官员,买通刺客欲行刺阁老,幸得蒙傲派去的禁军护卫及时发现,才未酿成大祸。萧桓得知后,下令将那官员凌迟处死,首级挂在吏部衙门外示众,同时下旨:“凡阻挠吏治革新者,无论官职高低,一律株连三族。”杨启阁老随即派出御史巡查各地,严防残余势力反扑,此令一出,朝野震动,再无人敢明目张胆地作乱。

一个月后,吏部与杨启阁老完成了第一轮官员调整,共提拔贤才八十余人,革职查办贪腐、无能官员一百二十余人。新上任的官员大多出身寒微,深知百姓疾苦,上任后第一件事便是清理积案、减免赋税。百姓编了新的民谣:“旧官贪,新官廉,门前不再有喊冤。”这话传到萧桓耳中,他拿着民谣的抄纸,对阁老与杨启笑道:“这才是吏部与御史台该有的样子。”

徐英接管盐运司的第一天,便遇到了难题:魏党亲信留下的盐引账册混乱不堪,有的盐引已售出却未入账,有的则是重复开具,连仓库里的盐都不知道实际存量。他带着三名亲信,住在盐运司的库房里,连续五日五夜核对账册,饿了就啃干粮,渴了就喝凉水,终于理清了头绪——实际存盐比账册上少了十万石,全被魏党私自变卖。

为了挽回损失,徐英制定了“盐课新规”:盐引由户部统一印制,上面盖着防伪的玉玺印记;盐商必须凭官府文书购盐,每一笔交易都要登记在册,每月上报户部核查。他还派人前往江南、岭南等产盐地,严查私盐贩子,仅半个月就查获私盐三万石,处死了两名最大的私盐头目。盐课收入日渐回升,第一个月便上缴国库十五万两白银,徐英将明细呈给萧桓时,张伏阁老亦在场佐证:“此款项已按计划拨付西北军饷,将士们均已签收。”

节流方面,萧桓下旨废除了魏党设立的“生祠捐”“庆典捐”等十余项苛捐杂税,同时缩减皇室开支。他将后宫的宫女裁汰一半,遣送回家,发放安家银两;停用了御膳房的山珍海味,每日膳食只留四菜一汤;连他自己的龙袍,都命尚衣局缝补旧袍,不再制作新的。张伴伴心疼地说:“陛下乃九五之尊,岂能如此节俭?”萧桓却道:“百姓食不果腹,朕岂能独享奢华?”

针对魏党造成的国库亏空,萧桓令徐英牵头,查抄魏党成员的家产,除了充公的赃银,还将他们霸占的土地归还给农民,允许农民以低价赎回。有个魏党亲信霸占了江南两千亩良田,徐英带人查抄时,百姓们举着锄头围过来,高呼“陛下英明”,纷纷主动帮忙丈量土地。这些措施实施后,国库渐渐充盈,三个月后,西北军饷终于足额发放,张伏阁老亲赴边关宣旨,将士们欢欣鼓舞,军威大振。

徐英在户部推行“透明账册”制度,将每月的收支情况张贴在户部衙门外,供百姓查阅。有个老农路过户部,看到账册上“江南赈灾银十万两”的记载,特意走进衙署问道:“这银子真能送到灾民手里?”徐英亲自给他解释赈灾流程,还拿出了刘怀安与灾民共同签收的文书。老农看完,对着皇宫的方向磕了个头:“有这样的朝廷,咱们老百姓就有盼头了。”

江南的水灾还未完全退去,刘怀安带着赈灾粮船赶到时,看到的是一片狼藉:房屋倒塌,田地被淹,灾民们蜷缩在高处,靠吃树皮、草根度日。他当即下令开设粥棚,每棚安排两名官员监督,确保每一碗粥都能送到灾民手里。有个老妇抱着奄奄一息的孙子来领粥,刘怀安见孩子嘴唇干裂,立刻让人端来温水,亲自喂孩子喝下,又塞给老妇两个馒头:“别怕,朝廷来了,就不会让你们饿死。”

萧桓接到江南的灾情奏报后,下旨减免江南三年赋税,同时调拨三十万两白银用于修复水利。他派工部尚书亲赴江南,主持修建防洪大堤,要求大堤“高丈二、宽三丈”,务必能抵御百年一遇的洪水。工部尚书带着工匠实地勘察,采纳了当地老农的建议,在大堤内侧种植柳树,利用柳枝的根系加固堤岸。

西北的旱灾同样严重,萧桓命户部拨出十万石粮食,由蒙傲护送前往西北。蒙傲不仅带来了粮食,还带来了新的种子——那是萧桓让人从西域引进的耐旱麦种,产量比当地的麦种高两倍。他组织士兵帮助农民开垦荒地,教他们种植新麦种。有个老兵感叹道:“以前魏党掌权时,咱们连军饷都领不到,如今陛下不仅给我们发粮,还想着百姓的庄稼,这才是真天子啊!”

为了恢复农业生产,萧桓还推行“劝农令”:凡开垦荒地者,三年免征赋税;养殖牛羊超过百头者,官府给予奖励;有经验的老农,可被聘为“农官”,指导百姓耕种。在京城郊外,萧桓亲自开垦了一亩试验田,种植新引进的水稻,每逢休沐日,便带着百官去田里劳作,以身作则鼓励农耕。

几个月后,江南的防洪大堤建成,西北的新麦种也长出了嫩芽。刘怀安从江南送来奏报,说灾民们已陆续返回家园,重建房屋,田地里也插上了新的秧苗;蒙傲与张伏阁老则送来西北的麦穗,颗粒饱满。萧桓拿着那穗麦子,放在鼻尖轻嗅,闻到了阳光与泥土的气息,他对徐英、张伏等臣道:“百姓有饭吃,国家才能安稳,这才是根本。”

蒙傲整顿禁军的第一步,便是废除“世袭军职”。魏党掌权时,许多将领靠世袭占据高位,却毫无军事才能,有个禁军副将,连基本的队列都指挥不好,却因是魏进忠的义子,稳坐高位。蒙傲将这些世袭将领全部调离,安排他们去负责后勤,同时从边军中选拔战功卓着的校尉补充进来,其中就有岳谦的儿子岳峰。

岳峰继承了父亲的勇猛,在西北戍边时,曾单人独骑斩杀三名鞑靼骑兵。蒙傲见他武艺高强、军纪严明,便奏请萧桓,提拔他为禁军副总管。萧桓召见岳峰时,见他身上的铠甲还带着刀痕,不禁感叹道:“虎父无犬子,岳将军若在天有灵,定会为你骄傲。”岳峰跪地泣道:“臣愿以死报国,绝不辜负陛下与父亲的期望。”

为了提高禁军的战斗力,蒙傲制定了严格的训练制度:每日卯时操练,午时学习兵法,酉时考核,考核不合格者一律降级。他还亲自担任教头,演示枪法、刀法,禁军士兵们见主将如此勤勉,训练也愈发刻苦。有个士兵偷懒,被蒙傲发现后,罚他负重跑五十里,从此再也无人敢懈怠。

边关的防御同样重要。萧桓下旨让张伏阁老牵头,加固西北、东北的长城,增设烽火台,同时将魏党克扣的军饷、粮草全部补发到位。他还派使者前往吐蕃、高丽,重申友好盟约,稳定边境关系。鞑靼见大吴军威重振,不敢再轻易挑衅,主动派人来朝贡,送来战马千匹、牛羊万头,请求恢复互市。张伏阁老与蒙傲共同拟定互市章程,确保边境贸易有序进行。

一日深夜,西北传来急报:鞑靼的一支骑兵越界劫掠,杀死了三名边民。蒙傲请旨出征,萧桓却道:“先派使者交涉,若鞑靼愿意赔偿损失、严惩凶手,便不必动武;若他们执意顽抗,再出兵不迟。”张伏阁老随即拟写交涉文书,明确提出赔偿与惩凶要求。使者带着萧桓的诏书与张伏的文书前往鞑靼王庭,鞑靼可汗见大吴准备充分,不敢得罪,当即处死了劫掠的骑兵,赔偿了大量的财物。此事过后,边关愈发安稳,百姓们得以安居乐业。

魏党掌权时,大兴文字狱,许多文人因写诗、着文被诬陷“讥讽朝政”,关进大牢。萧桓下旨命翰林院牵头,整理这些冤狱,为受迫害的文人平反昭雪。有个叫沈修的诗人,因写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句,被魏党定为“反诗”,流放三千里,萧桓不仅召他回京,还任命他为翰林院编修,让他负责编纂《天德诗集》。

为了鼓励文化发展,萧桓下旨恢复科举考试,取消魏党设立的“颂文”考核,重新以经义、诗赋为主要考试内容。他还下令修建“崇文馆”,收藏历代典籍,聘请着名学者担任馆长,允许百姓入馆读书。崇文馆开馆之日,百姓们纷纷前来,有个老秀才捧着祖传的典籍,激动地说:“魏党毁书坑儒,陛下兴文重教,这是大吴的福气啊!”

谢渊的文集在他遇害后被魏党烧毁,萧桓命人搜集他的遗稿,由阁老、沈修等人整理成册,命名为《谢公奏议》,刊印发行。书中收录了谢渊弹劾魏党的三十余篇奏折,字字泣血,感人至深。萧桓亲自为文集作序,写道:“谢卿以丹心照日月,以忠骨撑乾坤,其精神当永垂不朽。”杨启阁老将文集分发给新上任的官员,以此警示众人坚守忠节。

针对魏党篡改史书的行为,萧桓成立了“国史编纂局”,由阁老担任总裁官,要求编纂者“秉笔直书,不隐恶,不溢美”。他将魏党制造的冤狱、贪腐的罪行全部记入史书,同时也记载了忠良们的事迹,让后人能够明辨是非。有编纂官担心记载魏党的罪行会“玷污史书”,萧桓却道:“只有正视历史,才能避免重蹈覆辙。”杨启阁老亦补充:“如实记载方能警示后人,此乃国史之责。”

文治复兴不仅体现在朝堂,更深入民间。江南的戏班编演了《谢渊血谏》《肃奸记》等剧目,在街头巷尾演出,百姓们看得热泪盈眶;西北的书生们自发组织读书会,研读《谢公奏议》,讨论治国之道。文化的复苏,如春风化雨,让大吴的民心更加凝聚。

魏党掌权时,律法成为他们迫害忠良、欺压百姓的工具,许多条文被篡改得面目全非。萧桓命杨璞阁老牵头,联合翰林院、御史台,重修《大吴律》。他强调:“律法当如明镜,既照奸佞,也护良善,不可有半分偏私。”杨璞阁老精通律法,组织数十名精通律法的官员,历时三个月,终于完成了新的《大吴律》。

新律法删除了魏党增设的“腹诽罪”“不敬罪”等苛酷条文,增加了“贪腐罪”“诬告罪”的具体量刑标准:贪腐白银五十两以上者,革职抄家;贪腐百万两以上者,凌迟处死;诬告他人者,反坐其罪。杨璞阁老将新律法条文逐条注解,便于官员执行与百姓理解。有个地方县令贪腐白银六十两,被百姓举报后,按新律法革职查办,杨启阁老派御史监督执行,百姓们无不拍手称快。

为了确保律法的执行,萧桓加强了御史台的权力,允许杨启阁老所辖御史“风闻奏事”,即便是皇亲国戚,只要触犯律法,也可弹劾。有个亲王的家奴仗势欺人,打死了一名平民,御史弹劾后,萧桓令杨璞阁老主持审理,最终下令将那名家奴处死,亲王也被罚俸一年。此事传开后,再也无人敢仗势欺人,律法的威严得以树立。

萧桓还下令在全国各州、县设立“鸣冤鼓”,百姓若有冤屈,可直接击鼓申诉,地方官员必须在三日内受理,若有拖延、推诿者,严惩不贷。有个寡妇被恶霸霸占了田地,击鼓申诉后,县令当即立案调查,将恶霸绳之以法,还给了寡妇公道。寡妇带着孩子,跪在县衙前哭道:“如今的朝廷,真的为百姓做主啊!”

新《大吴律》颁布后,萧桓命杨璞阁老带人将律法条文刻在石碑上,立在各州、县的衙署外,供百姓阅读。他还派杨启阁老的御史下乡宣讲律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条文,让百姓知法、守法、用法。律法的普及,让大吴的社会秩序愈发安定,犯罪率大幅下降,许多地方出现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景象。

大吴国力渐强,周边诸国纷纷派使者来朝。高丽使者带来了珍贵的人参、绸缎,请求与大吴通商;吐蕃赞普送来佛像、马匹,希望与大吴联姻,巩固两国关系。萧桓在太和殿接见各国使者,对他们说:“大吴素来主张友好相处,若诸国以礼相待,朕必以礼还之;若有人敢挑衅大吴威严,朕也绝不姑息。”

针对鞑靼的朝贡请求,萧桓与群臣商议后,决定恢复与鞑靼的互市。互市场所设在西北的边境城镇,由大吴与鞑靼共同管理,双方商人可在此交易粮食、布匹、茶叶、马匹等商品。互市开放的第一天,边境城镇热闹非凡,大吴的商人带来了丝绸、茶叶,鞑靼的商人带来了战马、皮毛,交易十分火爆。

倭寇曾多次骚扰大吴的东南沿海,烧杀抢掠,百姓苦不堪言。萧桓命沿海各省加强海防,修建战船,训练水师,同时派使者前往日本,要求日本幕府约束倭寇。日本幕府见大吴水师强大,不敢得罪,当即表示会严惩倭寇,并派使者来大吴道歉,赔偿了损失。

有一次,倭寇的一支船队再次骚扰东南沿海,被大吴水师击退,俘虏了五十余名倭寇。萧桓下令将为首的倭寇头目处死,其余倭寇押赴沿海各州示众后,遣返回日本,让日本幕府自行处置。日本幕府收到倭寇后,不仅处死了他们,还送来大量的财物,再次表示歉意。从此,东南沿海的倭寇之患基本平息。

通过友好邦交与武力威慑,大吴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周边诸国纷纷与大吴建立友好关系,互通有无,大吴的丝绸、茶叶、瓷器远销海外,海外的香料、珠宝、药材也传入大吴,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萧桓站在太和殿的高台上,望着前来朝贡的各国使者,心中感慨:“唯有国家强大,才能赢得尊重。”

天德六年秋,大吴迎来了肃奸后的第一个丰收季。江南的水稻亩产比去年增加了三成,西北的新麦种也获得了大丰收,百姓们将收获的粮食晒干、入仓,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西市的商铺里,商品琳琅满目,来往的商旅络绎不绝,杂货铺老板王二喜算了算账本,利润比去年翻了两倍,他笑着对伙计说:“这都是托陛下的福啊!”

百官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早朝时,奏报的不再是阿谀奉承的空话,而是关乎民生、军务、政务的实事;朝堂上的争论,也不再是党同伐异,而是为了国家的发展各抒己见。有一次,徐英与张伏阁老因军饷与赈灾款的分配顺序发生争执,两人在朝堂上据理力争,最终在阁老与杨启阁老的调解下达成共识,萧桓不仅没有生气,反而称赞他们:“为官者,就该有这样的担当。”

萧桓的勤政也感染了百官。他每日卯时起床,批阅奏折到深夜,常常只睡三四个时辰。有一次,他因过度劳累,在御案前晕了过去,百官得知后,纷纷上书请他保重龙体。萧桓醒来后,看到满朝的奏折,感动地说:“有你们这样的臣子,大吴何愁不兴?”他只休息了半日,便又投入到工作中。

百姓们为了感谢萧桓,自发在京城的正阳门外立了一块“惠民碑”,碑上刻着“亲贤远佞,国泰民安”八个大字。萧桓得知后,命人将石碑迁到皇宫的御花园外,对阁老、徐英等五臣说:“这八个字,不是对朕的赞誉,而是对我们所有人的鞭策。”他还下旨,将百姓送来的感谢信、万民伞等物品,全部收藏在崇文馆,作为对后人的警示。

中秋佳节,萧桓在宫中举办宴会,邀请阁老、徐英、蒙傲及杨启、张伏、杨璞等重臣与家眷参加。宴会上,没有山珍海味,只有家常便饭,萧桓与众人举杯共饮,畅谈国事。月光洒在太和殿的琉璃瓦上,泛着淡淡的银光,萧桓望着窗外的万家灯火,对众人道:“今夜的团圆,是无数忠良用鲜血换来的,我们唯有励精图治,才能不辜负他们的牺牲。”

天德七年春,萧桓下旨开科取士,此次科举共录取进士一百二十人,其中寒门子弟占了七成。殿试时,萧桓亲自出题,题目是“如何让大吴长治久安”。有个叫李谦的寒门进士,在答卷中写道:“长治久安,在于民心;民心所向,在于仁政;仁政所依,在于贤才。”萧桓看后,大加赞赏,将他点为状元。

为了培养后备人才,萧桓下令在京城设立“太学”,招收全国的优秀学子,由周伯衡、徐英等阁老担任讲师,教授经义、兵法、律法、政务等知识。太学的学费全免,还为贫困学子提供食宿,许多寒门子弟因此得以入学。李谦高中状元后,主动请求到太学担任助教,为培养人才贡献力量。

萧桓十分重视对皇子的教育,他亲自为皇子挑选老师,要求皇子们每日学习经义、练习骑射,还要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的疾苦。有一次,皇子们跟随萧桓去江南巡查,看到灾民们的生活状况,深受触动,回宫后主动减少了自己的用度,将节省下来的银两捐给了灾民。萧桓见后,欣慰地说:“你们懂得百姓的疾苦,将来才能成为合格的君主。”

周伯衡、杨启、张伏、杨璞等阁老年事已高,萧桓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年轻官员,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能力。他派王砚去江南协助刘怀安负责水利工程,派岳峰去西北辅佐张伏阁老戍边,派李谦去御史台跟随杨启阁老担任监察御史。这些年轻官员虽然经验不足,但充满干劲,在老臣的指导下,很快便独当一面,成为大吴的栋梁之才。

天德七年冬,萧桓在养心殿召开御前会议,看着殿内朝气蓬勃的年轻官员与经验丰富的周伯衡、杨启、张伏、杨璞等阁老及徐英阁老、蒙傲等人,他拿起那方“亲贤远佞”的白玉印,对众人道:“肃奸是除旧,如今是布新。大吴的基业,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只要我们坚守初心,亲贤远佞,以民为本,大吴的江山就会永远稳固。”众人齐声应道:“臣等遵旨!”声音震彻殿宇,回荡在冬日的晴空里。

片尾

天德七年岁末,大吴肃奸后的革新之举初见成效。吏治方面,周伯衡阁老与杨启阁老主持调整各级官员两千三百余人,提拔贤才三百余人,革职查办贪腐、无能官员五百余人,朝堂风气为之一新;财政方面,徐英阁老主持下,国库存银从三十万两增至两百一十万两,盐课、商税等收入较去年增长五成,西北军饷、江南赈灾等开支均在张伏阁老统筹下足额保障;民生方面,江南水灾、西北旱灾的灾后重建完成,全国粮食亩产平均增长三成,百姓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军事方面,蒙傲与张伏阁老整饬军务,禁军战斗力大幅提升,边关安稳无虞,鞑靼、倭寇等外患基本平息;律法与文化方面,杨璞阁老主持重修《大吴律》,平反文人冤狱四十余起,《谢公奏议》《天德诗集》等典籍刊印发行,崇文馆藏书达十万卷,科举制度吸引了大量寒门学子投身仕途。

是年冬,京城大雪,百姓们自发在门前挂起红灯笼,街头巷尾响起了欢声笑语。正阳门外的“惠民碑”前,香火缭绕,百姓们前来祭拜,感谢朝廷带来的安稳生活。太和殿内,萧桓看着各地送来的丰收奏报,提笔写下“国泰民安”四个大字,命人挂在太和殿的正中央。窗外的雪花落在琉璃瓦上,洁白无瑕,正如大吴重归清明的江山。

卷尾

魏党之祸,是大吴历史上的一场浩劫,它暴露了君权旁落、吏治腐败的致命隐患;而萧桓的革新之举,则证明了唯有以民为本、亲贤远佞,才能让国家走出阴霾,重获新生。萧桓以雷霆手段肃奸,以仁政之心安民,以长远之策兴邦,他没有停留在“复仇”的快感中,而是迅速转向“重建”,在周伯衡、杨启、张伏、杨璞、徐英等阁老及蒙傲辅佐下,于吏治、财政、民生、军事、文化、律法等方面全面革新,为大吴奠定了长治久安的基础。

周伯衡阁老的公正、杨启阁老的严明、张伏阁老的务实、杨璞阁老的严谨、徐英阁老的精算、蒙傲的忠诚、岳峰的勇猛,还有无数被埋没的贤才与支持朝廷的百姓,共同构成了大吴复兴的脊梁。他们证明了,一个国家的强大,从来不是靠帝王一人的雄才大略,而是靠君臣同心、官民合力。正如萧桓所说:“江山不是朕的江山,是天下百姓的江山。”

史载:“天德七年,大吴境内无大疫,无战乱,五谷丰登,四境太平。”这简短的十六字,是对萧桓革新之举的最高赞誉,更是对所有执政者的启示:权力是百姓赋予的,唯有将权力用于为民谋利,才能赢得民心;民心是国家的根基,唯有根基稳固,才能抵御一切风雨。大吴的复兴之路,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千古真理。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玄桢记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仙农宗万界永仙丹道仙途重生司马懿,亲身隆中为汉出仕!重生90:辣妻要翻天综武:锦衣卫,摸尸就能变强猎谍退婚后,她在年代吊打重生小白花诸天:从云岚宗开始显圣斗罗:在史莱克稳健变强肌肉影帝纯情校医和离后我入主中宫,前夫悔断肠了婚婚欲睡:腹黑老公请节制娇娇王妃驾到,疯批王爷宠入骨平行世界之重塑人生一键修炼在线变强恶鬼训练营斩神:攻略林七夜,青梅竹马很香沈婉宋恒小说免费阅读
经典收藏枌榆草木长护国驸马爷隋唐八卦史【精华版】大唐:我摆烂后,武则天慌了!没想到吧我是重生的三国第一狠人蜀汉我做主(三国从救糜夫人开始)三国之献帝兴汉王爷乱来:亲亲小痞妃朱门华章录绝色冷妃水浒,我在梁山开网吧!开局结交孙坚,截胡传国玉玺七十年代那场战争大明匹夫人生苦乐多:王朝中兴看我了岭南宗师三国之黄巾天下特工狂婿太能搞事满朝文武愁疯了夫君!生娃这种事不能靠走量啊
最近更新大宋:这个潘金莲不对劲风起赣南超时空合伙:我的穿越盟友是太子铁槊镇唐末我在大明当销冠天幕直播:大明皇室的88种死法穿越古代,我竟然成了武圣梦回贞观,我成王珪次子知不可忽骤得如果是庞统指挥蜀汉北伐回到东汉当赵云北宋,我家仆役越买越多世态炎凉,天生我才撞南墙大唐中兴携空间穿古代,挖到千年人参暴富穿梭万界,女神越多我升级越快红楼:燕王开局,截胡和亲探春我的99位大佬夫人石器星辰我在一万年前重启文明穿越之侯府千金外传
玄桢记 青灯轻剑斩黄泉 - 玄桢记txt下载 - 玄桢记最新章节 - 玄桢记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