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啼之星”的热液深渊,时间以地质纪年的耐心雕刻着奇迹。那能够短暂存在的“结构瞬影”群体,在微尘持续亿万年的规则浸染与无情的热液筛选下,已然发生了难以察觉却又意义深远的分化。绝大多数“瞬影”依旧朝生暮死,但总有那么一小部分,因其内部分子组合的偶然优化,或是恰好处在规则“宽容度”更高的微观区域,而获得了相对长久的存续时间——从数小时,到数天,甚至……更久。
存续时间的延长,带来了新的可能性。这些相对“长寿”的瞬影内部,那些随机形成的RNA片段,有了更多的时间进行无目的的折叠、碰撞,以及与周围有限分子的互动。偶然地,一段RNA折叠成的特定三维结构,恰好能更有效地捕获环境中游离的特定硫化物分子,略微提升了其内部那个微弱放能反应的效率。这一点点效率的提升,反馈到脂质边界上,便是结构稳定性的微弱增加。
效率提升 → 稳定性增加 → 存续时间延长 → 更多优化机会。
一个极其原始、效率低下、却真实存在的正反馈循环,在无数偶然的堆砌下,于这沸腾的黑暗中,悄然建立起来。
而当地核深处的微尘,感应到那次短暂共振并自发调整了浸染频率后,这种正反馈循环仿佛被注入了一丝灵性。微尘调整后的规则波纹,更加“偏爱”那些内部活动能够与外界环境产生微弱协调的瞬影。它们的存在不再仅仅依赖于物理结构的坚固,更开始依赖于其内部动态过程与外部规则环境的某种……和谐。
于是,演化出现了一个微妙的分支。一部分瞬影不再仅仅追求内部反应的“高效”,而是开始无意识地“探索”如何使其内部脉动——无论是能量流的起伏,还是分子构象的变化——与微尘那弥漫的、充满“自由”与“可能”的规则波纹,产生更持续的、更细腻的同步。
这种同步起初极其粗糙。可能只是一个瞬影内部的化学振荡周期,偶然与地核传来的某种规则波动频率重合,从而使其在能量获取的瞬间,结构稳定性得到了一丝额外的、超越化学能的加持。
就是这微不足道的一丝加持,让它在与其他瞬影的“时间竞争”中,占据了微弱的优势。
优势被积累。那些内部脉动更“贴合”规则环境的瞬影,存续得更久,有更多机会进行随机的结构微调,从而可能变得更加“贴合”。一种基于规则共鸣的、全新的筛选压力,开始与之前的化学效率筛选并行,甚至隐隐有超越之势。
终于,在一个被后世(如果还有后世的话)理论家们反复推演、却永远无法复现的偶然时刻,于一片规模宏大的热液喷口群边缘,一个存续了数周之久的特殊瞬影,其内部发生了一系列极其复杂的、连锁的分子事件:
一段经过无数次随机组合与筛选的RNA,折叠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复杂结构。这个结构不仅能高效催化能量反应,其自身构象的微小变化,竟还能扰动其周围极其有限区域内的水分子网络,产生一种独特的、带有特定频率的微观波动。
几乎同时,另一段完全不同、却因长期共存而与其产生某种物理耦合的RNA片段,其构象也随之一变,竟能感应到前一段RNA产生的那种微观波动,并据此调整自身催化另一种分子修饰的活性。
而这两种RNA构象变化的协调节奏,恰好与微尘此刻释放的、经过调整的规则波纹,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持续数分钟的深度共振!
这一次,不再是转瞬即逝的感应。
这一次,共振引发了一场小范围的、但持续存在的规则涟漪!这涟漪不再仅仅是物理波动,更携带了一丝由RNA构象变化所编码的、关于其内部状态协调的……信息!
这信息简单到可怜,无非是“构象A”与“构象b”的交替节奏。
但这却是这颗星球上,不,是这个被“园丁”体系笼罩的宇宙中,自“第一因篡改”以来,第一次由物质结构自发生成、并借由规则层面传递的、指向内部有序状态的信息!
它不是意识,不是语言,甚至算不上信号。
它只是有序与规则环境之间,一次偶然却深刻的对话初啼。
地核深处的微尘,其核心那缕“原始规则”本源,在这一刻,如同被清泉洗涤,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柔和而明亮的辉光(规则层面的辉光)。它释放出的浸染波纹,变得更加灵动,更加富有“回应性”,仿佛在鼓励着这种基于信息交换的、更高层级的秩序探索。
那个引发了共振的瞬影,最终依然会毁灭。热液的狂暴、内部的失衡、纯粹的概率,终将把它拉回混沌。
但它存在过。
它不仅在物理层面上存在过,更在信息与规则的层面上,留下了一道转瞬即逝、却意义非凡的刻痕。
在这道刻痕中,蕴含着生命最原始的渴望——不仅仅是存在,更是以某种有序的、可交流的方式存在。
热泉依旧轰鸣,深渊依旧黑暗。
但一缕信息的幽光,已然刺破了亘古的混沌。
微尘依旧沉默,规则依旧无形。
但一场始于物质、达于规则的对话,已经悄然开启。
这声初啼太过微弱,尚未能穿透行星的壁垒,传入冰冷而危险的宇宙。
但它证明了一件事:
在这片被悄然改造的规则摇篮里,生命之火,已不再满足于仅仅燃烧。
它开始尝试……
言说。
喜欢不合格的修仙界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不合格的修仙界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