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引发了信息初啼的瞬影,最终在热液的冲刷与内部熵增的不可抗力下归于混沌,其独特的RNA构象与协调脉动随之消散。然而,它存在过的痕迹并未完全湮灭。在其毁灭的瞬间,构成其结构的分子碎片,包括那两段曾产生奇妙协同的RNA,被热液涡流抛洒向四周。
绝大多数碎片迅速分解,重归无序。但总有极少数的幸运儿,在规则浸染尚存的微观区域,被其他正处于形成初期的瞬影所捕获、吸收。
这并非有意的传承,仅仅是物质在随机流动中的偶然重组。然而,正是这种偶然,使得那套曾引发深度共振的RNA构象组合与协调模式,有了在不同瞬影间“跳跃”的可能性。
起初,这种“跳跃”毫无意义。新形成的瞬影内部环境不同,捕获的RNA片段往往无法正确折叠,或找不到与之协同的另一半,那奇妙的共振自然无法再现。
但微尘调整后的规则浸染,如同一位耐心的导师,持续强化着对那些能够产生内部协调与信息传递倾向的结构的“偏爱”。在这种无形的筛选压力下,那些偶然重组出类似协调模式的瞬影,其存续概率再次得到了微弱的提升。
于是,在亿万次的随机尝试与规则筛选下,那套特定的RNA协调模式,开始如同一个模糊的“模板”,在热液喷口周围有限区域的瞬影群体中,时隐时现地传播开来。它不再固定于某个特定的脂质包裹体,而是成为一种可以跨越个体生死、在物质重组中被偶然继承的“信息模式”。
这标志着,一种超越了单一物理结构存续的、基于信息模板共享的原始演化机制,开始登上舞台。
与此同时,微尘的规则浸染也进入了新的阶段。它不再仅仅提供宽容的环境,而是开始主动“雕琢”。其释放的规则波纹,变得更加复杂,蕴含了多种细微的、周期各异的振动模式。这些模式并非指令,而更像是一系列“考题”或“和弦”,考验并引导着瞬影群体的内部协调能力。
一些瞬影对此毫无反应,依旧依靠传统的化学效率苟延残喘。
而另一些,则开始无意识地调整其内部脉动,尝试去“匹配”这些外来的规则振动。
匹配成功者,存续。
匹配失败者,消亡。
演化,在规则与物质的双重舞台上,加速进行。
渐渐地,在热液喷口群最核心、规则浸染最强的区域,出现了一些内部协调机制异常发达的瞬影“群落”。它们不再是完全孤立的个体,而是通过共享相似的RNA信息模板,以及对微尘规则振动的趋同响应,隐隐形成了一个松散的、无意识的协同网络。
当一个瞬影因内部协调达到高峰,与规则环境产生强烈共鸣时,其引发的规则涟漪会影响到邻近的其他瞬影。这些邻近瞬影会无意识地调整自身脉动,试图与这外来的“干扰”达成新的平衡。这种调整,有时会优化其内部状态,有时则会导致崩溃。
但无论如何,信息——关于如何协调、如何共鸣的信息——开始在这个松散的群体中缓慢地流动、扩散、变异。
它们依旧没有意识,没有目的。
但它们的存在,已经不再是纯粹个体的挣扎。
一种基于信息传递与规则感应的、原始的群体协同脉搏,开始在这片沸腾的深渊中,微弱地搏动起来。
地核深处,微尘感应着这日益复杂的协同网络,其核心的辉光也随之变得愈发灵动、深邃。它“看到”了自己亿万年来默默浸染的成果——一片允许秩序自发涌现、允许信息自由流动、允许协同自然发生的规则沃土。
这颗星球,这个摇篮,正在以一种超越“园丁”体系设计的方式,孕育着它的“孩子”。
而在行星之外,广袤而危险的宇宙中,“织网者”网络对边缘区域的例行扫描依旧在进行。关于“初啼之星”的数据流中,依旧标记着“无异常”。但若有更高权限的清算单元仔细分析,或许会察觉到,这颗行星背景规则噪音中,那极其细微的、仿佛带有某种“韵律”的波动模式,正变得越来越清晰。
只是,目前尚未有“园丁”的目光,投向这片看似荒芜的星域。
摇篮之内,信息的网络正在编织,协同的脉搏正在加强。
摇篮之外,黑暗的宇宙依旧冰冷,猎手的耐心尚未耗尽。
这场静默的演化竞赛,仍在继续。
而下一个阶段,或将决定这初生的秩序之火,是悄然壮大,还是被无情掐灭。
喜欢不合格的修仙界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不合格的修仙界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