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民国,开启救国救民之路

中龙锦

首页 >> 穿越民国,开启救国救民之路 >> 穿越民国,开启救国救民之路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综影视之从火凤凰开始夜少家的小祖宗甜又野东北出马往事阑夜原神:这个执行官太让人糟心了休夫逃荒:奶奶带我穿越吃肉肉绑定系统只为重回世界很细的修仙族长,筑基丹不是这样分配的快穿:宿主和我每次都心惊胆战
穿越民国,开启救国救民之路 中龙锦 - 穿越民国,开启救国救民之路全文阅读 - 穿越民国,开启救国救民之路txt下载 - 穿越民国,开启救国救民之路最新章节 - 好看的其他类型小说

第159章 围歼日军(2)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阅读记录

日军华中方面军司令部在接到第115师团及战车第三师团相继遭遇强力反击、陷入困境的战报后,大惊失色。他们绝不能坐视两个师团,尤其是宝贵的战车师团被中国军队围歼。方面军司令官连夜下令,紧急调动周边一切可用的机动兵力,火速驰援:

东线援军: 命令正在信阳至确山一线休整、补充的第13师团,立即沿平汉线西侧,经泌阳向唐河、新野方向急进,企图从东南方向撕开缺口,接应第115师团。

西线: 抽调驻守在南阳以西、防备陕西方向中国军队的第39师团主力,配属独立野炮一个联队,强行东进,直扑老河口西侧,意图牵制中国军队指挥部,并威胁围歼部队的侧背。

北线: 严令已遭重创的战车第三师团剩余部队,在得到刚从北平方向车运而来的独立战车第9旅团(装备部分较新的三式坦克)加强后,不惜代价,向襄樊以北的第七军和暂编第六军阵地发起更猛烈的攻击,务必打破北线封锁。

航空兵部队:集中所有可用的航空兵力量,包括从武汉起飞的九九式双发轻爆和一式“隼”战斗机,全力支援被围部队和增援部队的行动。

一时间,华中战局风云突变,第五战区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能否顶住日军的多路增援,为李锦的驻印军争取到足够的围歼时间,成为了战役成败的关键。

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刘峙,虽以保守着称,但在此生死存亡之际,也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他必须竭尽全力,为李锦的围歼行动创造条件。他下达了全线坚守、节节抵抗的命令:

东线阻击(应对第13师团):日军第13师团,作为一支老牌的常设师团,其士兵训练有素,装备精良,配属了相当数量的九四式山炮、九二式步兵炮以及一个战车中队(主要装备九五式轻坦)。他们接到的是死命令:不惜代价,快速突破,救出第115师团!其先头部队以机械化行军和强行军结合,气势汹汹地沿着泌阳至唐河之间的通道扑来。

然而,在他们面前,第五战区的部队早已严阵以待。这些部队番号繁杂,装备堪称寒酸:士兵们脚穿草鞋,身着的军装洗得发白,手中的武器多是老旧的汉阳造、中正式步枪,一个连也未必能有一挺捷克式轻机枪,重机枪(多为民二四式重机枪)更是宝贝。他们几乎没有像样的反坦克炮,面对日军的薄皮坦克,往往只能依靠血肉之躯。

在第一道警戒线上,守军并不与日军硬拼。他们派出小股侦察兵和精干班组,携带地雷(数量有限,多为仿制或缴获品)和集束手榴弹,在日军必经的道路、桥梁、隘口进行骚扰。他们炸毁小桥,在公路上埋设地雷,用冷枪冷炮袭击日军的尖兵和骑兵侦察队。这些行动虽然无法阻止日军主力,但有效地迟滞了其推进速度,迫使日军不得不频繁展开队形,派出工兵扫雷,为后方主阵地的准备争取了宝贵时间。

当日军先头部队逼近主要阻击阵地(通常依托一些连绵的丘陵和村落)时,真正的血战开始了。 日军的炮火准备往往能轻易压制守军寥寥无几的八二迫击炮和老式山炮。炮弹如同犁地般将守军简陋的土木工事摧毁大半。

炮火延伸后,日军的步兵在九五式轻坦的掩护下开始冲锋。守军士兵从被炸塌的战壕、弹坑中爬出来,进入残存的射击位置。重机枪手往往成为日军首要打击目标,但他们一旦开火,就抱着必死的决心,用民二四式重机枪猛烈扫射日军步兵线,直到被日军的掷弹筒或坦克炮击中为止。 面对日军的坦克,守军缺乏有效的远程打击手段。只能等坦克靠近后,敢死队员身背集束手榴弹(将5-7枚木柄手榴弹捆在一起)或炸药包,匍匐前进,试图接近坦克并将其炸毁。这个过程无异于自杀,十之八九的敢死队员会在接近过程中被坦克伴随的步兵或坦克机枪打死。偶尔成功的爆破,伴随着一声巨响和队员的牺牲,才能换来一辆坦克的瘫痪,但这足以暂时阻滞日军的进攻势头,并极大地鼓舞周围战友的士气。

在许多阵地上,当弹药耗尽或日军突入阵地时,残酷的白刃战便随之爆发。守军士兵端着上着中正式步枪刺刀,甚至挥舞着大刀,与装备三八式步枪和三十年式刺刀的日军士兵拼杀在一起。怒吼声、刺刀碰撞声、濒死的惨叫声响彻阵地。往往一个排、一个连的官兵,在与日军的反复拉锯和白刃格斗中全部壮烈牺牲。

在一个被称为“马头山”的高地上,守军一个加强连奉命坚守24小时。他们在承受了日军数轮炮击和步兵冲锋后,连长、排长全部阵亡,最后由一名司号员挺身而出指挥。弹药打光了,就用石头砸,最后仅存的十余名伤兵在日军冲上阵地时,拉响了最后一箱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类似这样“全员殉国”的场景,在东线阻击战场上比比皆是。

白天,日军凭借火力优势占据上风,但到了夜晚,战场优势就部分回到了装备劣势的战士们手中。小股精锐分队会利用夜色掩护,渗透到日军营地附近,用手榴弹和炸药包袭击日军的帐篷、车辆和炮兵阵地,甚至用大刀和匕首进行无声的摸哨 他们还会在日军可能次日进攻的路线和集结地域,偷偷埋设地雷和竹签阵,并破坏道路和水源。这些夜袭虽然无法造成大规模杀伤,但使得日军官兵夜间无法安心休息,精神持续紧张,间接削弱了其第二天的攻击锐气。

日军第13师团确实在不断地向前推进,占领了一个又一个的阻击阵地。在他们的战报上,写满了“击溃支那军xx部,占领xx高地”的字样。然而,他们的推进速度远远低于预期。每占领一处阵地,他们都需要时间清理战场,收殓己方尸体,救治伤员,重新组织兵力,并防范无休止的夜袭。他们的战车和车辆在糟糕的道路和被反复破坏的桥梁前举步维艰。更重要的是,他们每前进一步,都付出了相当数量的人员伤亡和技术装备损失。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中国阻击部队,用他们的生命和鲜血,为李锦的驻印军主体赢得了至关重要的三天、四天乃至更多的时间。

东线的战场,没有驻印军那样酣畅淋漓的装甲突击和优势炮火,有的只是最原始、最残酷的消耗与牺牲。这是一场用无数无名士兵的血肉之躯,硬生生垒砌起来的“时间长城”。

西线牵制(应对第39师团):相较于东线相对开阔的丘陵盆地,西线的桐柏山余脉为防御方提供了更为有利的天然屏障。日军的第39师团,虽然同样接到了紧急东进的命令,但他们的面前是层峦叠嶂、沟壑纵横的复杂地形,机械化部队难以展开,主要依赖步兵和骡马化炮兵。第五战区的部队在这里采取了与东线截然不同、更具主动性的“袭扰+要点固守”战术。

第五战区从各部抽调了熟悉山地作战、吃苦耐劳的官兵,组成了无数支精干的游击小队。他们轻装简从,携带中正式步枪、捷克式轻机枪、充足的手榴弹以及炸药包,像山魈一样活跃在桐柏山的密林与险径之中。

他们的首要目标是日军的后勤补给线。日军长长的骡马队和运输车队在蜿蜒的山间小路上行进缓慢,成为了绝佳的靶子。游击小队会在险要处(如长天、独木桥)预设伏击,用机枪和手榴弹猛击车队首尾,制造混乱,然后迅速劫掠或销毁部分物资(尤其是粮食和弹药),并炸毁山路旁的峭壁,制造塌方,阻塞道路。他们行动迅捷,打完就走,等日军掩护部队从震惊中反应过来组织追击时,游击队早已消失在山林之中。

当日军部队在相对平坦的谷地或村落扎营时,游击小队会利用夜色掩护,悄无声息地摸掉日军的岗哨,然后向营地内投掷密集的手榴弹,并用机枪进行扫射,制造极大的恐慌。他们并不追求歼灭多少敌人,主要目的在于“扰敌”,让日军官兵彻夜难眠,精神高度紧张,极大地消耗其士气和体力。

枪法好的战士(使用汉阳造或缴获的三八式步枪)隐蔽在密林或石缝中,专门狙杀日军的军官、炮兵观察员、通讯兵和落单的士兵。这种不知会从何处射来的冷枪,给日军造成了持续的心理压力,使其行军和驻扎都不得不格外小心,速度自然快不起来。

除了无处不在的袭扰,第五战区部队也在一些至关重要的隘口和通道上,布置了坚固的防御阵地,进行坚决的阻击。

其中一个关键节点是被称为“翠云岗”的险要隘口,这里两侧是陡峭的山崖,中间只有一条仅容骡马通行的狭窄小路,易守难攻。

守军一个加强营在此构筑了多层次防线。他们在隘口入口处布设了鹿砦和地雷,在两侧山腰挖掘了之字形战壕和机枪掩体(利用岩石和木材加固),并将仅有的几挺民二四式重机枪和数量较多的捷克式轻机枪布置在可以形成交叉火力的制高点上。

刘峙将战区直属的一个75毫米山炮连(国产仿制型号)加强给了此地。炮兵观察所设在山崖顶部,可以俯瞰整个隘口前方区域。

日军第39师团先头部队抵达后,试图强行突破。他们首先集中了联队级的九二式步兵炮和迫击炮进行轰击,但守军工事依托山势,炮击效果有限。随后,日军步兵在轻重机枪掩护下,呈密集队形向隘口发起冲锋。守军待日军进入狭窄通道和雷区后,所有火力一齐开火!重机枪子弹如同镰刀般扫过,手榴弹如同雨点般从两侧山崖落下,瞬间将日军冲锋队形打得七零八落。同时,山顶的炮兵观察员引导山炮连进行精准打击,炮弹落在日军后续梯队和炮兵阵地上,造成了大量杀伤。日军连续发动了数次营级规模的冲锋,均在隘口前丢下大量尸体,未能越雷池一步。

面对日军持续的压力和可能的迂回,守军并非死守一地。他们在给予日军重大杀伤、达成迟滞目的后,会审时度势,主动放弃一些次要阵地或已被迂回的要点,撤退至下一道预设防线继续抵抗。这种节节抵抗的策略,使得日军虽然不断“占领”阵地,却始终无法捕捉到中国军队的主力予以歼灭,反而像一拳打在棉花上,力量被不断消耗和分散。日军每“攻克”一处阵地,都需要停下来巩固,侦察前方敌情,担心再次落入陷阱,其东进的速度被极大地延缓。

西线的战斗,是一场智慧与意志的较量。第五战区的部队充分利用了地理优势,将游击战与阵地战巧妙结合,用无处不在的冷枪、神出鬼没的夜袭和险要关隘的坚决阻击,将日军第39师团这支急于东援的生力军,牢牢地拖在了桐柏山的崇山峻岭之中,使其“快速东进”的战略意图彻底化为泡影。他们用另一种形式,为李锦主力部队的围歼作战,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山岳壁垒”。

日军航空兵的活跃,给中国军队的地面行动带来了很大困扰。然而,陈启明的防空部队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他们机动部署,在重要目标周围构筑了密集的火网。90mm高炮负责中高空,40mm博福斯炮和m55四联装.50机枪负责中低空,多次有效拦截了日军的轰炸机群。同时,李锦请求的盟军空军(p-51、p-40)也频频出击,与日机在天空展开激烈格斗,争夺制空权,极大地减轻了地面部队的压力。

第五战区部队以巨大的牺牲,在广阔的战线上死死拖住了日军的增援部队,如同一道道虽然不断破损却始终未曾完全崩溃的“血肉长城”,为李锦赢得了最宝贵的窗口期。

面对急转直下的外围形势,李锦深知必须争分夺秒。他在老河口司令部下达了死命令:“不顾一切,加快围歼速度!第七军、新一军、新三军,给我拿出全部力气,砸碎包围圈里的鬼子!”

孙立人命令新38师和新30师,改变之前以“卷击”为主的战术,转而集中所有配属的坦克和自行火炮,组成数个强大的突击集群,像一把把烧红的尖刀,直插已被动摇的日军第115师团防御纵深。

这道命令意味着战术的根本性转变,从撕扯防线转为直取心脏。孙立人要的不是击退,而是彻底瓦解敌军的指挥与建制。

每个突击集群以一个装甲连(约17辆m4“谢尔曼”坦克) 为核心,加强一个连的m7“牧师”自行榴弹炮,以及一个营的装甲步兵(乘坐m3半履带车) 和一个工兵排。新38师和新30师各组建了2-3个这样的集群,如同四到六把蓄势待发的致命匕首。

他们的进攻轴线经过精心选择,直指无线电侦测(“密匙”旅提供)和空中侦察判明的关键节点——可能是通往日军第115师团部所在地“王家畈”村的主要通道,以及连接其第85联队与第86联队之间一个名为“三岔口”的交通枢纽。

攻击发起时,数架p-51“野马”战斗机准时出现在战场上空。它们带着巨大的轰鸣声低空掠过,机翼下的.50勃朗宁机枪喷出长长的火舌,对着突击集群前进路线两侧的日军可疑阵地、炮兵观察所、以及试图集结的步兵群进行反复扫射。火箭弹则射向更远方的坚固目标。这波空中打击,极大地压制了日军的地面火力,打乱了其防御节奏,并为坦克集群指明了相对安全的冲击通道。

m4“谢尔曼”坦克集群开足马力,排成利于突击的楔形或箭形队形,沿着选定的通道猛冲。驾驶员将油门踩到底,引擎咆哮,履带扬起漫天尘土。 炮塔飞速旋转,75mm\/76mm主炮不时喷出火焰,将沿途残存的日军机枪火力点、利用废墟抵抗的步兵巢穴一一摧毁。.30同轴机枪和车顶的.50机枪则持续不断地扫荡着任何出现在视野内的日军士兵,形成一道密不透风的移动弹幕。

对于日军事先挖掘的反坦克壕或设置的简易路障,工兵坦克或伴随的工兵会迅速上前,用爆破筒或推土铲开辟通路。整个坦克集群展现出一种一往无前、挡者披靡的气势。 日军的47mm反坦克炮在远距离上对“谢尔曼”的正面装甲威胁有限,零星命中也大多被弹开。偶尔有狂热的“肉弹”抱着炸药包从弹坑或沟渠中跃出,试图与坦克同归于尽,但大多在接近前就被坦克伴随的机枪火力或紧随其后的装甲步兵打成筛子。坦克集群根本不做过多纠缠,他们的目标是纵深!

装甲步兵的m3半履带车紧跟在坦克集群后方约百米处。一旦坦克突破某片区域,半履带车便迅速跟进,步兵们跳下车,以战斗小组形式,肃清被坦克火力绕过或遗漏的日军散兵,逐屋、逐壕地进行清理。汤姆森冲锋枪在近距离巷战和坑道战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在接近核心区域时,日军绝望的抵抗达到了顶峰。小股日军士兵,往往由低级军官或军曹带领,头上缠着“旭日”白布条,端着上了刺刀的三八式步枪,甚至挥舞着军刀,嚎叫着发起决死冲锋(“玉碎”攻击)。然而,在bAR自动步枪、冲锋枪和坦克机枪组成的密集火网前,这种缺乏火力掩护的冲锋无异于自杀。他们如同扑火的飞蛾,成片倒下,几乎无法迟滞突击集群的前进,只是徒增伤亡,更加凸显了日军的绝望和指挥的混乱。

新38师的一个突击集群成功突进至“王家畈”村外,将日军第115师团部及直属部队包围在核心。与此同时,新30师的主力突击集群则迅猛插入了“三岔口”地区,彻底切断了第85联队与第86联队之间的地面联系。其他突击集群也在各自方向上完成了预定突破,将日军其他附属部队(工兵、辎重联队等)切割成更小的、互不联系的块状阵地。

随着地面通道被切断,以及特种部队和炮兵对通信线路的持续破坏,日军第115师团各部之间的无线电联系也变得时断时续,指挥协调几乎陷于瘫痪。师团长无法有效指挥外围联队,各联队也无法相互支援,只能各自为战。

经过一昼夜不停歇的猛烈突击,原本还是一个整体的日军第115师团防御体系,被新一军这几把“烧红的尖刀”硬生生切割、肢解成了三块主要部分和一些更小的碎片。其师团部和第85联队残部被压缩在核心包围圈,第86联队被孤立在左翼,其他部队散落在右翼,彼此望而不能及。日军士兵的士气遭受了毁灭性打击,而中国军队则完成了最关键的分割任务,为最后的围歼清扫了障碍。战场主动权,已牢牢掌握在孙立人的手中。

周卫国指挥新三军,在成功完成那记击碎日军侧翼的“钩拳”后,没有丝毫的懈怠。他深知,打破敌人的阵型只是第一步,像拧螺丝一样不断收紧包围圈,将分割开的口袋牢牢扎死,才是最终胜利的保证。新三军立刻化身为一道步步紧逼、不断压缩的“移动铁壁”。

面对被分割后陷入孤立的日军小队、中队据点,周卫国并不总是动用主力强攻。他命令各部以连、排为单位,配属重机枪和迫击炮,组成一个个精干的“清剿分队”。这些分队像一把把铁扫帚,对包围圈内的残敌进行拉网式清扫。

对于盘踞在村落或利用坚固民居负隅顽抗的日军,清剿分队首先用八一式\/六零式迫击炮进行精准打击,摧毁其火力点。随后,步兵在m1919A4机枪的掩护下接近,大量使用m1“巴祖卡”火箭筒轰击墙体,开辟通道,或者直接投掷mKII手榴弹入内。对于特别顽固的土木碉堡,工兵则携带tNt炸药包进行爆破。

在军事打击的同时,政治部林风眠派人赶制的日语喊话筒和传单也分发到一线部队。士兵们用生硬的日语喊着“投降不杀!”、“你们的师团已经被包围了!”,配合着越来越近的枪炮声,给困守的日军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一些弹尽粮绝、失去希望的日军小股部队,在军官战死后,开始零星地打出白旗投降。

新三军在向前挤压的同时,极其注重对包围圈外围关键地形和道路的控制。各营、团迅速抢占沿途的制高点,立即挖掘战壕,设置机枪阵地和m2型60mm迫击炮发射点,构成了一个个可以相互火力支援的支撑点。

被围的日军第115师团不甘坐以待毙,曾组织了一次约大队兵力的突围尝试,向新三军防线的一处结合部猛扑过来。然而,新三军官兵早已严阵以待。预设的机枪交叉火力和迫击炮群像预先演练过一样,将日军的冲锋队形笼罩在弹雨和爆炸中。周卫国甚至直接呼叫了军属105mm榴弹炮营进行了一轮急速射,炮弹准确地落在日军后续梯队中,彻底粉碎了这次突围。日军的尸体在阵地前堆积如山,此后再也无力组织起大规模的有效突围。

随着战线前推,工兵部队和随军民兵紧随其后,在新的前沿迅速构筑简易工事、布设m2A3地雷和铁丝网,将刚刚夺取的阵地迅速“堡垒化”,使得这道“铁壁”在移动中始终保持坚固。

周卫国深知此战对他的意义,也更明白主帅在场对士气的巨大激励作用。他将军部前移至距离火线不足三公里的一个半地下掩蔽部。他并非鲁莽地置身于步枪射程内,但他的位置足以让他清晰地听到前沿的枪炮声,甚至用望远镜能看到部分交战区域的硝烟。他不时带着精干的警卫班和通讯兵,巡视关键阵地。

在一次日军小股部队发起的决死逆袭中,炮弹甚至落在了离周卫国指挥部不远的地方。参谋们紧张地劝他后撤,他却拔出腰间的柯尔特m1911手枪,冷静地说:“我就在这里!告诉前面的弟兄,我周卫国和新三军指挥部,与他们同在!谁也不许后退一步!” 消息迅速传开,前线官兵闻之,士气大振,“军长就在我们身后!”的呼喊在战壕间传递,抵抗更加坚决,反击更加勇猛。

新三军的官兵们看到被自己亲手分割包围的日军正在走向灭亡,又亲眼见到军长与自己同处险境,一种强烈的胜利感和归属感弥漫全军。士兵们虽然疲惫,但眼中闪烁着战斗的兴奋,战术动作更加果敢,协同更加默契。

新三军就是这样,以坚决的清剿扫除后患,以严密的巩固阻敌突围,以高昂的士气驱动着钢铁般的意志。这道“铁壁”在炮火中一寸寸向前移动,无情地压缩着日军第115师团的生存空间。包围圈内的日军,能活动的区域越来越小,能获得的补给几乎断绝,士气濒临崩溃。周卫国和新三军,正以无可辩驳的战绩,证明着自己无愧于这场战役中“铁壁合拢”的关键角色。

北线:对战车第三师团的持续消耗与反击,楚南河的第七军在取得伏击战的辉煌胜利后,并未被胜利冲昏头脑。他们清楚,遭受重创的日军战车第三师团在得到独立战车第9旅团的加强后,必然会发起更加疯狂的反扑,以雪前耻并试图打破北线封锁。第七军迅速转入防御,准备与日军的装甲拳头来一场真正的“硬碰硬”较量。

伏击战场上来不及清理的日军坦克残骸,成为了第七军现成的防御工事。工兵和装甲兵们迅速行动,将那些还能利用的九五式、九七式甚至一式坦克残骸拖拽到关键位置,特别是反坦克壕后方和道路拐角处。他们拆除掉还能使用的机枪(如九七式车载机枪),将其固定在残骸上,由步兵操作,形成额外的火力点。这些钢铁残骸本身就能起到障碍物和固定火力点的作用,其布满弹孔、焦黑扭曲的外表,对进攻的日军也是一种心理震慑。

第七军防御的支柱,依然是其强大的机动装甲力量。m4“谢尔曼”坦克(尤其是装备76mm炮的型号)和宝贵的m36“杰克逊”坦克歼击车被分散配置在预设的隐蔽阵地内,构成了可随时出击的机动反坦克火力。楚南河要求,坦克绝不能呆板地固定在阵地上,必须充分利用地形遮蔽,采取“打了就跑”的战术,不断变换射击位置。

楚南河将手中仅有的几辆m36“杰克逊” 视为王牌。这些拥有开放式炮塔和强大90mm m3火炮的坦克歼击车,被精心部署在拥有良好射界的后方高地上,前方有步兵阵地和障碍物掩护。

当日军的一式、甚至新锐的三式中战车(其正面装甲对76mm炮有一定防御能力)在远处出现,试图为步兵冲击提供火力支援或寻找突破机会时,m36的猎杀开始了。经验丰富的车组通过高性能的望远瞄准镜,在1500米甚至更远的距离上就稳稳锁定了目标。90mm穿甲弹以极高的初速飞出炮口,在空中划出一道低伸的弹道,几乎瞬间就撞上了日军坦克的车体或炮塔!一式坦克的装甲在如此威力面前如同纸糊,被轻易洞穿,内部弹药被引爆,炮塔甚至被掀飞。即使是三式坦克,其侧面和后面装甲也完全无法抵挡,即便是正面,在有效射程内也风险极大。m36的远程精准点名,使得日军坦克在很远距离上就感受到了致命的威胁,不敢轻易冒头,极大地限制了其火力支援效果。

第七军的装甲步兵和配属的普通步兵中,大量装备了m1\/m9“巴祖卡”火箭筒。他们潜伏在反坦克壕、散兵坑和交通壕里,构成了最后一道也是最危险的防线。当日军坦克侥幸突破远程火力,靠近阵地企图碾压突破时,这些火箭筒小组便会从侧翼或近距离突然开火。

“巴祖卡”火箭弹拖着耀眼的尾焰,在百米甚至几十米的距离上直扑日军坦克薄弱的侧后装甲或履带。一声巨响后,即便是三式坦克也难以幸免。一个火箭筒小组往往由射手和装填手两人组成,他们行动灵活,打一发就迅速转移位置,避免被日军伴随步兵发现和消灭。

预先挖掘的宽深反坦克壕,有效地迟滞了日军坦克的冲击速度。坦克在壕沟前不得不寻找桥梁或试图填埋,这给了m36、谢尔曼坦克和“巴祖卡”小组更多的瞄准和攻击时间。

对于跟随坦克的日军步兵,第七军的装甲步兵们则用m1加兰德、bAR和汤姆森冲锋枪的密集火力进行“收割”,将日军步兵与坦克分割开来,使其失去保护,从而让自家的反坦克力量可以更从容地对付孤立的日军坦克。

日军的反扑异常凶猛,往往一次进攻就投入数十辆坦克和上千步兵。战场上坦克对射的轰鸣、火箭弹的爆炸、机枪的嘶吼和士兵的呐喊交织在一起,场面极其火爆。阵地有时会被日军坦克集群强行突入一小段,但第七军立刻会组织预备坦克和步兵发起坚决的反冲击,硬生生用钢铁和意志将日军再顶回去。双方坦克在极近距离上互射,甚至发生了撞击。战场上不断有坦克化为燃烧的废铁。

然而,在第七军这张由远程狙杀(m36)、机动打击(谢尔曼)、障碍阻滞(反坦克壕、残骸)和近程猎杀(巴祖卡)组成的立体反坦克网络面前,日军战车部队的反扑尽管疯狂,却始终无法达成决定性的突破。他们的坦克损失数量在急剧增加,而第七军的防线在经历了一番惊涛骇浪般的冲击后,虽然多处破损,但主阵地依然岿然不动。楚南河用一场教科书般的现代反装甲防御战,证明了第七军不仅是无坚不摧的利矛,更是稳如泰山的坚盾,牢牢地将日军战车师团锁死在了北线,使其南下解围的梦想彻底破灭。

在北线战场的侧翼,梁卫国指挥的暂编第六军,面对的是一场与第七军截然不同、更为残酷和原始的防御作战。他们没有第七军那样豪华的装甲力量和充裕的反坦克炮,手中的武器多是老旧的汉阳造、数量有限的捷克式轻机枪,以及作为重火力支柱的少量民二四式重机枪和八二迫击炮。他们的任务,就是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和顽强的意志,在襄樊以北的既设工事里,顶住日军步兵在坦克掩护下的轮番冲击,成为第七军机动反击最可靠的“墙根”。

暂六军的防线并非一条单薄的直线。他们依托战前构筑的、相对简陋的工事体系,形成了前沿警戒阵地、主抵抗阵地和预备阵地的三层配置。主阵地上挖掘了纵横交错的交通壕和深达一人多的步兵壕,关键地段布设了铁丝网和竹签阵。最为重要的是,他们挖掘了宽深皆超过三米的反坦克壕,这成为了阻挡日军钢铁巨兽的第一道,也是最重要的一道天然屏障。

有限的民二四式重机枪被部署在经过精心伪装的侧射火力点内,射界交叉覆盖反坦克壕前方的开阔地带和可能的步兵冲击路线。迫击炮阵地则分散配置在反斜面,避免被日军直瞄火力轻易摧毁。

当日军的九五式、九七式坦克轰鸣着逼近,试图为步兵开辟通道时,暂六军的士兵们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他们没有m36,甚至没有足够的战防炮。面对坦克,他们最有效的武器就是集束手榴弹(通常将五到七枚巩式手榴弹或m24型木柄手榴弹捆扎在一起,威力足以炸断履带或摧毁轻型坦克)和燃烧瓶(用汽油和橡胶等自制)。

战士们往往组成以班为单位组织的敢死队,身上挂满集束手榴弹,或手持燃烧瓶,利用弹坑和沟壑匍匐前进,等待坦克越过反坦克壕或试图填埋壕沟时,突然跃起,冲向坦克。这个过程极其惨烈,日军的坦克机枪和伴随步兵的子弹如同泼水般扫来,大多数敢死队员在接近途中就壮烈牺牲。只有少数幸运儿能成功接近,拉响导火索或将燃烧瓶砸在坦克发动机舱盖上。每一次成功的爆破,都伴随着一声巨响和一名乃至多名士兵的牺牲。

一旦日军的坦克被迟滞或摧毁,暂六军的官兵们便集中所有火力对付日军的步兵。重机枪和轻机枪构成交叉火网,步枪手精准射击,迫击炮弹不断落入日军冲锋队形。战斗最激烈时,双方士兵经常在战壕内、弹坑间展开惨烈的白刃战。中正式步枪的刺刀与三八式步枪的刺刀碰撞,大刀片挥舞,怒吼声、惨叫声不绝于耳。阵地往往反复易手,刚刚打退日军一次进攻,守军还来不及喘息,日军的炮火准备又开始了,新的冲击接踵而至。

暂六军的伤亡数字急剧上升。一个连队在一天之内打光补充,再打光,是常有的事。伤员往往无法及时后送,只能简单包扎后继续留在阵地上战斗。许多阵地打到最后,只剩下几名甚至一名伤痕累累的士兵仍在坚持。

尽管伤亡巨大,尽管武器低劣,但暂六军的防线就像一根被反复捶打的熟铁,看似弯曲,却始终不曾断裂。他们丢失了一段前沿阵地,就退守二线阵地继续抵抗;一个团的建制被打残,梁卫国就将预备队顶上去,或者将几个残破的连队合并成一个新的战斗单位。官兵们凭借着保卫家园的坚定信念和军人视死如归的勇气,硬生生用生命填补着火力的差距。

暂六军在这片土地上的浴血坚守,意义重大。他们的苦战,牢牢吸引了大量日军步兵和部分坦克的注意力,迫使日军无法集中全部力量去对付第七军的装甲铁拳。正是由于暂六军像一颗坚硬的钉子般钉在侧翼,楚南河的第七军才能心无旁骛地组织机动防御,才能放心地将m36“杰克逊”部署在关键位置进行远程狙杀,才能从容地调动坦克部队发起反冲击。暂六军用他们的牺牲和坚韧,为第七军撑起了一片相对稳定的作战空间,他们的防线,是第七军得以发挥其战术优势最坚实、最可靠的依托。他们的功绩,或许不像装甲突击那般耀眼,但其价值,同样不可或缺,同样是用鲜血和生命铸就。

王大山麾下的江枫和陈默小队,在第二阶段更加活跃。他们专门寻找被围日军试图建立的临时指挥所、电台枢纽和炮兵观察点进行破袭,使得日军残部的指挥更加混乱,无法组织起有效的突围。同时,他们也加强了对日军增援部队先头单位的侦察和骚扰,为第五战区的阻击部队提供预警。

周振邦指挥的炮兵群,将炮火发挥到了极致。他们对被分割的日军第115师团各包围圈进行了几乎不间断的炮火覆盖,尤其是夜间,用107mm化学迫击炮(如果装备)发射照明弹,将黑夜变成白昼,然后用重炮轰击任何移动的目标,极大地杀伤了日军的有生力量,摧毁了其意志。

当盟军战机掌握局部制空权时,他们会应地面部队的呼叫,对日军密集区域、坚固工事和试图集结的部队进行俯冲轰炸和扫射。p-51机翼下的火箭弹和机枪子弹,成为了压垮日军的最后一根稻草之一。地面部队则用信号布板或烟幕弹为飞机指示目标,空地协同效率显着提高。

在第五战区部队以巨大牺牲顽强阻援的同时,李锦的驻印军以雷霆万钧之势,加快了围歼速度。南线,第115师团被成功分割,覆灭在即;北线,战车第三师团的解围努力被死死顶住,自身反而在不断失血。然而,日军的东、西两路援军仍在步步逼近,战局依然紧张。第二阶段的战斗,以驻印军的决定性突破和日军的濒临崩溃告终,但最终能否在日军援兵到达前彻底解决战斗,悬念留给了更加白热化的最终阶段。整个豫西鄂北战场,仿佛一个巨大的漩涡,吞噬着双方士兵的生命,而胜利的天平,正在向敢于决死一战的中国军队一方,坚定地倾斜。

喜欢穿越民国,开启救国救民之路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穿越民国,开启救国救民之路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猎谍覆手我成了六零后将军不容易肌肉影帝仙农宗青灯鬼语绝色嫡女一睁眼,禁欲太子掐腰宠洪荒之我不是哪吒穿越后我凭种田脱单悠闲生活之歌神系统我家娘子在修仙快穿:总裁攻略手册悍明神权之上水浒:梁山新寨主,好汉绝不招安大唐日不落,从造反开始大明第一臣亲亲总裁,先上后爱剑道至尊剑无双
经典收藏偏执大佬的小奶包重生了偷听我心声后全家都逆天改命了尊上你媳妇又跑了遇缩小版自己兵王发现被去父留子穿成恶毒后妈,努力养正小反派李迪的星际日常生活废柴逆天,废物小姐竟是全系天才COS瞎子穿越盗墓世界背景后逍遥异能侠从雨之国开始改造火影世界豪门全员读心?缺德后妈创哭他们中州梦史长夏永不凋零这个黑希儿可以打终焉四合院之开局让傻柱识破绝户计腹黑大佬家的小祖宗甜化啦!长生:柳星海游记禁欲小叔是位假佛子被家暴致死后,重生八零虐渣鉴宝探仙途:从凡人开始步步登天
最近更新不能修炼?那就换个修炼体系!天炎丹尊四合院:重生归来,开局爆锤众禽仙人抚我顶,授我钛合金庶女逆袭:财运系统开启星铁:粉毛傻子如是说女鬼吸我阳气?反手亮出道士证!乖了一辈子,重生后,她不装了多了一道港岛:从60年代开始称霸商界洪荒第3001位魔神顾千澈,等等我亮剑:用无限物资建设根据地您的外卖到了完美仙路修真之多宝葫芦快穿GB:反派他娇软可欺被迫掉下悬崖的我竟然发现了??超心动,这道题竟该死的甜美抗日之绝地枪王
穿越民国,开启救国救民之路 中龙锦 - 穿越民国,开启救国救民之路txt下载 - 穿越民国,开启救国救民之路最新章节 - 穿越民国,开启救国救民之路全文阅读 - 好看的其他类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