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三个月高强度、高标准的整训,“擎天”兵团这把利剑被磨砺得更加锋利。新补充的兵员在孙立人严苛的训练和楚南河组织的实战化演习中,迅速融入了部队的作战体系,积累了初步的协同作战经验。美式装备的优势被进一步挖掘,各兵种之间的配合愈发娴熟。就在兵团上下求战心切之际,新的命令到来:日军在东南沿海地区蠢蠢欲动,有迹象显示其企图巩固占领区并掠夺资源。“擎天”兵团作为战略预备队,奉命驰援第三战区,挫败日军企图。
李锦率领麾下七个精锐军,浩浩荡荡开赴第三战区。此时的“擎天”兵团,与数月前在豫西鄂北苦战时的状态已不可同日而语。部队士气高昂,装备精良,补给充足。
在第三战区的广袤战场上,战事呈现出与华中截然不同的特点。这里水网密布、丘陵起伏,敌我据点交错,更多地表现为一系列高强度的机动攻防和要点争夺。李锦深谙练兵之道,他并未将庞大的第一机动兵团一次性投入,而是将其作为一个可轮换使用的战略预备队,根据第三战区长官部的需求和具体战场形势,轮番使用各军,让这支新生的铁军在实战中淬火,以达到锻炼部队、积累多地形作战经验的目的。
军长李鸿,将他从孙立人那里继承来的犀利风格,完美应用在了浙西的崇山峻岭之中。
目标是日军盘踞的“黑风寨”据点。该据点控制着一条重要的山区通道,地势险要,日军利用天然洞穴和坚固的砖石碉堡,构成了交叉火力网。他采取了 “中心开花”战术:
1. 精准炮火准备: 李鸿并未强攻正面。他首先请求周振邦的炮兵部队,使用m1 105mm榴弹炮和m2 107mm化学迫击炮,对已由王大山特种部队侦察标记的日军核心碉堡和指挥所,进行了极其精准的“外科手术式”打击。炮火持续时间短,但破坏效果显着。
2. 特战引导奇袭: 在炮击掩护下,一支特战小队(由陈默麾下精锐组成)利用钩索和夜暗,从绝壁攀援而上,渗透到“黑风寨”侧后,无声地清除了警戒哨。
3. 侧翼强攻与中心突入: 黎明时分,新38师一个主力营在特战小队引导下,从日军认为“无法通行”的侧翼悬崖发起强攻,打了日军一个措手不及。与此同时,另一个精锐连队则沿着炮火开辟的通道,向据点核心猛插。这支“中心开花”的部队,装备大量汤姆森冲锋枪和bAR自动步枪,在近距离内爆发出强大的战斗力,迅速分割了日军防御。
经过激烈巷战和洞穴清剿,新一军以较小代价,成功拔除了“黑风寨”这颗钉子,展现了其卓越的山地攻坚和渗透突击能力。此战,成为了新一军在第三战区的经典开场。
第七军军长刘慧平,指挥着他的装甲铁拳,在相对开阔的赣北地域,上演了几场教科书般的快速突击。
刘慧平率军反击日军一个孤立据守的步兵大队。 陈启明的防空部队在前沿展开,m1 90mm高射炮和博福斯40mm炮构成防空网,有效驱散了日军前来骚扰的零星战机。周振邦下属的一个105mm自行榴弹炮营(m7“牧师”) 伴随前进,在装甲集群前方数百米处,打出一道精准的“徐进弹幕”,为坦克清扫障碍、压制日军反坦克火力。
m4A3E8“谢尔曼” 中型坦克(装备76mm炮)和m5A1“斯图亚特” 轻型坦克组成的混合集群,以高速冲击队形,直接冲向日军阵地。坦克并不恋战,而是利用其机动性和火力,快速穿透日军前沿,直扑其核心阵地和后勤节点。
搭载m3半履带车的装甲步兵紧随坦克,车顶的.50机枪提供持续压制。坦克一旦突破,步兵立即下车,以坦克为依托,清剿战壕内的残敌,巩固突破口。整个过程行云流水,步坦之间通过电台和旗语保持紧密联系。
日军这个大队还未完全组织起有效防御,其指挥部和炮兵阵地就被第七军的钢铁洪流冲垮,迅速陷入崩溃。第七军以其骇人的突击速度和高效的协同,在赣北打出了威名,让当面日军闻“第七军”而色变,不敢再轻易将部队置于孤立易击的位置。
新二军(李军华部): 承担了稳固防线、反扫荡的任务。在防御作战中,他们巧妙布设雷场,设置侧射火力点,击退了日军多次中队、大队级别的试探性进攻。新补充的士兵在老兵的带领下,学会了如何挖掘坚固工事、如何躲避炮击、以及如何在战场上有效生存和反击。
新三军(方胜利部)与新四军(刘晓部): 这两支步兵军更多地执行了机动反击和拔除小型据点的任务。他们演练了在复杂地形下的长途奔袭、步炮协同攻坚。方胜利将其在欧家庙的防御经验与新练就的进攻战术结合,指挥越发老练。刘晓则很好地整合了原第二集团军的部队,使其快速融入了兵团的作战体系。
对于大量补充的新兵而言,第三战区的战斗强度适中,是理想的“训练场”。他们在实战中熟悉了手中m1加兰德步枪的后坐力,学会了操作巴祖卡火箭筒,体验了在炮火下冲锋的恐惧与战胜恐惧后的成长。伤亡在所难免,但幸存下来的新兵,眼神中的稚气迅速褪去,战术动作变得果敢,逐渐从老百姓成长为合格的战士。
王大山特种部队: 在第三战区的复杂敌后环境中,特战旅的侦察、引导、破袭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发挥。他们与当地游击队建立了联系,获取了更精准的情报。引导炮兵摧毁目标的效率和准确性再上新台阶。
周振邦炮兵部队: 炮兵们适应了在不同地形(山地、水网、平原)下的快速架设、转移和射击。他们与前线部队的联络更加顺畅,支援响应速度更快,打击效能更高。
陈启明防空部队: 面对日军更加分散和灵活的空中袭扰,防空部队演练了机动防空、要点掩护和伪装防护等战术,确保了兵团主要力量和交通线的对空安全。
通过在这一系列高强度、多样化的轮战锻炼,李锦的第一机动兵团没有因胜利而骄傲,也没有因装备精良而僵化。各军、各兵种都在实战中发现了问题,磨合了协同,提升了在不同战场环境下独立作战和联合作战的能力。这支由胜利之师重组而成的钢铁雄狮,在第三战区的硝烟中,将胜利的荣誉沉淀为更加扎实的战斗力,其锋芒,在经过这番锤炼之后,变得更加内敛而致命。
这些战役规模虽不及豫西鄂北会战,但“擎天”兵团所到之处,皆以优势的火力、灵活的战术和高昂的士气,予敌沉重打击,有力地稳定了第三战区的防线,挫败了日军的企图。兵团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牢牢吸住了东南日军的注意力,使其无法他顾。然而,无论是李锦还是他麾下的将士,都隐隐感觉到,战争的节奏正在发生变化,一种山雨欲来的预感弥漫在空气中。
1945年8月6日,一道来自最高统帅部的绝密电报,如同惊雷般传遍“擎天”兵团高层: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了一枚威力空前的新型炸弹!消息在严格控制下逐渐传达至各级军官,所有人先是震惊,随即是巨大的振奋和难以置信的猜测。
8月9日,更详细的情报和苏联对日宣战的消息接连传来。兵团司令部内,李锦、陈瑜、孙立人、楚南河、梁卫国等核心将领齐聚,气氛前所未有的凝重而又暗含激动。
“看来……倭寇的末日,真的到了。”
李锦看着地图上标示的苏联红军进攻箭头,缓缓说道,声音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那是历经14年(国民党军队为8年)浴血奋战后,终于看到胜利曙光时的复杂情绪。
8月15日正午,兵团司令部及各军、师指挥部,所有配置了收音机的单位,都奉命调整到特定频率。伴随着滋滋的电流声,一个用日语宣读的、声音低沉而模糊的《终战诏书》传了出来。尽管大多数中国士兵听不懂具体内容,但“投降”、“战争结束”等关键词,以及随后重庆广播电台中文译文的播出,瞬间让整个兵团陷入了短暂的死寂,随即——
“胜利了!”
“小鬼子投降了!!”
“我们赢了!!!”
巨大的、发自肺腑的欢呼声,如同山崩海啸般,从各个军营、阵地、指挥部爆发出来!无数官兵抛起了手中的钢盔,相互拥抱,捶打着对方的胸膛,喜极而泣。八年!整整八年的苦难、牺牲、血战,终于在这一刻,迎来了最终的胜利!许多身经百战、从尸山血海中爬出来的老兵,此刻也忍不住热泪纵横,他们想起了倒下的战友,想起了沦陷的家乡,想起了这漫长而黑暗的岁月。
李锦站在司令部外,望着远处欢呼雀跃的士兵们,眼眶也不禁湿润。他深吸一口气,对身边的将领们说:“通告全军,此乃全民族之胜利,亦是我‘擎天’兵团乃至所有中国军人,用鲜血与生命铸就之胜利!然,战争尚未完全结束,各部队需保持警惕,严守纪律,等候下一步命令!”
胜利的喜悦尚未平复,一道更加光荣、更具历史意义的命令传来:中国战区日军投降仪式定于南京举行。“擎天”兵团作为在抗战中战功最为卓着的部队之一,将选派精锐,组成受降仪仗队和警卫部队,随同中国战区受降主官、陆军总司令何应钦上将,前往南京,见证这一永载史册的时刻!同时,兵团主力亦将开赴京沪地区,负责接收日军武装,维护秩序。
消息传来,全军再次沸腾。能被选中前往南京,在曾经的中国首都、在侵华日军的大本营,见证敌人的最终屈服,这是何等的荣耀!
经过严格筛选,一支由五百名身材高大、军容严整、战功赫赫的官兵组成的仪仗队迅速组建起来,他们主要来自新一军和第七军,代表着“擎天”兵团的赫赫军威。所有官兵换上了崭新的美式军服,皮鞋锃亮,钢盔泛着冷光,手中的m1加兰德步枪上了刺刀,在阳光下寒光闪闪。
李锦亲自率领这支荣誉部队,以及兵团司令部部分主要将领(陈瑜、孙立人、楚南河、梁卫国、王大山、周振邦等),乘坐专列,奔赴南京。
此时的南京,虽历经劫难,但正在努力从战争的创伤中恢复。当“擎天”兵团的军列驶入下关车站,当这支装备精良、士气高昂的威武之师迈着整齐的步伐出现在南京街头时,饱受苦难的南京市民涌上街头,夹道欢迎。鲜花、彩带抛向空中,“欢迎国军!”“抗战胜利万岁!”的欢呼声响彻云霄。许多市民看着这些代表着国家胜利与尊严的军人,激动得流下热泪。此情此景,让每一位“擎天”兵团的官兵都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肩上承载的民族期望。
1945年9月9日,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大礼堂。
这是一个注定被历史铭记的日子。大礼堂内外,戒备森严,气氛庄严肃穆。
“擎天”兵团的仪仗队士兵,如同雕塑般挺立在大礼堂入口处及主要通道两侧,刺刀雪亮,眼神锐利,无声地展示着胜利者的威严。
礼堂内,正面悬挂着孙中山先生遗像和中国国旗、国民党党旗。受降席居中,坐着中国战区受降主官何应钦上将,以及顾祝同、萧毅肃等高级将领。投降席位于受降席对面,摆放着日本驻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冈村宁次大将及其幕僚的座位。
李锦作为功勋卓着的战区级指挥官,与各大战区长官、方面军司令官一同,在受降席侧后方就坐。孙立人、楚南河、梁卫国、陈瑜等“擎天”兵团核心将领,也位列其中。他们身穿笔挺的将军礼服,胸前挂满了象征战功的勋章,神情肃穆,目光如炬,紧紧盯着投降席入口。
上午9时整,冈村宁次等日本投降代表,低着头,步履沉重地走入礼堂,在投降席坐下。整个仪式过程庄重而简短。在何应钦上将验明投降书无误后,命令冈村宁次宣读投降书并在投降书上签字盖章。冈村宁次手微微颤抖,逐一照办。随后,何应钦代表中国战区,签字接受投降。
当何应钦将一份投降书交给冈村宁次时,礼堂内一片寂静,只有照相机的快门声和电影摄影机的转动声。端坐在侧后方的李锦,看着昔日不可一世的敌人此刻卑躬屈膝的模样,心中百感交集。他想起了松山、龙陵、腾冲的惨烈,想起了高黎贡山、怒江的激战,想起了豫西鄂北的血色山河,想起了无数长眠在战场上的忠魂……这一刻,所有的牺牲、所有的苦难,仿佛都得到了慰藉。他紧握的拳头,缓缓松开,但眼神中的坚毅,却从未改变。
仪式结束后,日本投降代表垂头丧气地退出礼堂。当他们走过由“擎天”兵团士兵组成的仪仗队时,能清晰地感受到那一道道如同实质般的目光,那是胜利者的审视,是洗刷国耻的宣告!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九月九日,南京。原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大礼堂内,庄严肃穆的中国战区日军投降签字仪式刚刚结束。李锦身着笔挺的一级上将礼服,胸前缀满了象征战功的勋章,他与“擎天”兵团(即第一机动兵团)的主要将领们——孙立人、楚南河、梁卫国、陈瑜等人,随着人流,步履沉稳地走出这座见证了屈辱与光荣终结的建筑。
南京的天空,秋高气爽,格外的晴朗。阳光洒在尚未完全从战争创伤中恢复的古城街道上,也照在这些刚从胜利巅峰走下的将军们身上。空气中似乎还残留着庆典的硝烟味,但更多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混合着巨大喜悦与深沉疲惫的复杂气息。他们知道,眼前这湛蓝的天空,标志着长达十四年的抗日战争,作为一场全民族共赴国难的伟大战争,已经画上了胜利的句点。广场上,人群的欢呼声震耳欲聋,鲜花和旗帜挥舞如海。
然而,在这历史性的胜利时刻,李锦和他的核心将领们心中,却并无太多轻松之感。他们比任何人都清楚,受降仪式的结束,并非一切的终结,而恰恰是一个新的、更加复杂、甚至可能更加凶险的时代的开始。国共之间早已显现的裂痕,在失去共同的外敌之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大。
就在他们准备登上等候的汽车时,一名穿着朴素灰色中山装、戴着眼镜、学者模样的人,在几名看似寻常但眼神锐利的便衣人员掩护下,悄无声息地靠近了李锦。来人举止从容,递上了一张没有任何头衔、只印着一个“周”字的名片。
李锦目光一凝,他立刻认出了这背后的含义——来自那位远在延安,被尊称为“周公”的人。他不动声色地示意孙立人等人先上车,自己则与来人和陈瑜参谋长,缓步走向礼堂侧面一处相对安静的树荫下。
“李将军,恭喜!民族之幸,苍生之幸!”来人压低声音,语气诚恳而有力,“周公于延安闻此盛事,亦深感欣慰,特命鄙人前来,向将军及‘擎天’兵团全体将士,表达由衷的敬意。”
“周公客气了,抗战胜利,乃我四万万同胞共同流血牺牲所致,李某与麾下将士,不过尽了军人本分。”李锦的回答沉稳而得体。
来人微微颔首,话锋随即转入正题,声音压得更低:“胜利来之不易,然前路或许更为崎岖。周公心系国家之前途与和平之维系,敢问李将军,以您之见,重庆方面,对于战后之安排,尤其是对于……政治解决国内问题,究竟有何具体设想?是否真有诚意,避免内战,共商国是,建设一个真正和平、民主、统一的新中国?”
这个问题,如同一块巨石,投入了李锦看似平静的心湖。他沉默了片刻,目光扫过远处仍在欢庆的人群,又回落到眼前这位目光坚定的使者身上。他深知这个问题背后所代表的巨大力量集团,以及它所指向的莫测未来。
“请转告周公,”李锦的声音低沉而清晰,带着军人特有的直率,也蕴含着深思熟虑后的审慎,“李某乃一介军人,职责在于保家卫国。对于政治,我不便,亦不愿过多置喙。然,历经八年血战,国家疲敝,民生凋零,人民渴望休养生息,此乃毋庸置疑之共识。至于重庆方面的想法……”
他略微停顿,仿佛在斟酌措辞,最终说道:“高层意图,非我等前线将领所能尽知。但我‘擎天’兵团数十万将士,追随李某转战南北,所求者,无非是国家独立富强,百姓安居乐业。任何有悖于此目标,可能导致山河再起烽烟之举,皆非我等所愿见到。我等之心,可昭日月,唯望国家能走上和平建设之正轨。”
他没有给出明确的承诺,也没有透露任何具体的军事机密,但他表达了军队渴望和平、厌恶内战的基本态度,以及对于国家前途的深切关怀。这既是他的真心话,也是在当前微妙局势下,一种必要而谨慎的表态。
来人仔细听着,眼中闪过一丝了然,他点了点头:“将军之心,周公必能体察。望将军善自珍重,于这历史转折之关头,能为国家、为民族,再立新功。” 说完,他微微欠身,如同来时一样,悄无声息地融入了散去的人流之中。
李锦站在原地,望着南京晴朗却似乎暗流涌动的天空,久久不语。陈瑜走到他身边,低声道:“慕公,山雨欲来啊。”
李锦深吸一口气,收回目光,眼神重新变得锐利而坚定:“走吧。仗,打完了。但属于军人的责任,还远未结束。” 他知道,从这一刻起,他们这支功勋卓着的钢铁雄师,连同他们每一个人的命运,都已不可避免地,被卷入了另一场更为宏大、也更为错综复杂的历史洪流之中。脚下的路,通往何方,无人能知,但他们必须走下去。
“擎天”兵团,这支在抗战烽火中诞生、成长、立下不朽功勋的铁血雄师,在见证了敌人的投降后,其使命并未结束。他们将继续驻守在京沪要地,负责接收、遣返日军,维护社会秩序。然而,未来的道路充满了未知。内战的阴云已然隐约可见。
李锦站在军校广场上,回望着庄严肃穆的大礼堂,又望向远方。他深知,他和他的“擎天”兵团,在完成了驱逐外侮的历史使命后,又将不可避免地卷入国家命运的下一轮漩涡之中。但无论如何,1945年9月9日这一天,在南京,他们代表亿万中国人民,接受了侵略者的投降,这份无上的荣光,将永远铭刻在他们的军旗之上,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之中。
《穿越民国,开启救国救民之路》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博看读书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博看读书!
喜欢穿越民国,开启救国救民之路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穿越民国,开启救国救民之路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