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州城的天空,仿佛被这场突如其来的风波涤荡过一般,显得格外高远澄澈。阎立本的调查结果以最快的速度公示于众,如同一道惊雷,炸响在每一个关注此事的人心头。
郑府大门前,昔日车水马龙的景象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官差森冷的守卫和封条。郑万春及其核心党羽,因“构陷朝廷命官、勾结胥吏、扰乱法纪”等数罪并罚,被革去功名或职役,家产抄没,主要人犯锒铛入狱,等待他们的将是唐律的严惩。那几个作伪证的农户与文人,亦根据情节轻重受到了相应的杖刑或劳役处罚。盘踞汴州多年的郑氏势力,在这场由他们自己点燃的邪火中,轰然倒塌,树倒猢狲散。
消息传出,汴州百姓先是惊愕,随即爆发出由衷的欢欣。他们此前为“狄青天”蒙冤而暗自揪心,如今真相大白,恶人伏法,清官得雪,无不拍手称快。市井之间,茶楼酒肆,议论纷纷,皆言天道昭昭,善恶有报。更有受过狄仁杰恩惠的乡民,自发聚集在州府衙门外,虽不敢高声喧哗,但那一道道充满感激与敬仰的目光,已足以说明一切。
而处于这场风暴中心的狄仁杰,却显得异常平静。他依旧每日准时前往公廨,处理着份内的公务,仿佛一切都未曾发生。只是在翻阅卷宗、批示公文时,偶尔会停下笔,目光掠过窗外明朗的秋空,心中思绪万千。这场无妄之灾,如同一场淬火,虽灼热痛苦,却也让他更加清晰地看清了官场的险恶与人心的叵测,也让他的意志磨砺得更为坚韧。
这一日,来自长安的吏部文书,伴随着阎立本的亲笔举荐信,终于抵达了汴州。
州府正堂内,刺史亲自宣读了任命。因狄仁杰在汴州任上“明察秋毫,勤政爱民,政绩卓异”,更在遭受诬陷时“操守坚贞,堪为典范”,经工部尚书阎立本力荐,特擢升其为并州都督府法曹参军。
并州,乃是李唐王朝的龙兴之地,地位非同一般。都督府法曹参军,掌管一州司法刑狱,权责远非汴州判佐可比。这不仅是官职品阶的跃升,更是将其置于了一个更为重要、更能施展其才能的舞台之上。
堂内同僚神色各异,有真心祝贺者,有羡慕不已者,亦有暗自心惊者。谁都能看出,这位年轻的狄判佐,经此一劫,非但没有沉沦,反而因祸得福,直入青云了。
狄仁杰跪接任命,神色庄重,叩谢皇恩。他心中明白,这份任命背后,是阎立本的赏识与提携,是朝廷对实干人才的渴求,也是他自身才能与操守赢得的必然结果。
离开州府,狄仁杰回到自己的住所,开始默默收拾行装。书籍、卷宗、几件简单的衣物,便是他全部的家当。他看着这间居住不久的屋舍,回想起在汴州的日日夜夜,那些挑灯夜读的孤寂,那些明断是非后的欣慰,以及最后这场惊心动魄的构陷与昭雪。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他低声吟诵着老子的名言,心中感慨良深。若无此次构陷,阎立本或许不会亲临汴州,他这块“璞玉”或许还要在地方沉寂多年。一场杀身之祸,反而成了他仕途腾飞的契机。这其中机缘,当真难以预料。
启程那日,秋阳明媚。狄仁杰谢绝了同僚的饯行宴请,只带着一名老仆,驾着一辆简陋的马车,悄然驶离汴州城。
然而,当他行至城门处时,却见道路两旁,不知何时已聚集了许多百姓。他们手中或提着鸡蛋、果蔬,或捧着粗布鞋袜,静静地等候着。见到狄仁杰的马车,人群微微骚动起来,却无人喧哗,只是默默地将手中的物品递上,眼中满是不舍与祝福。
“狄青天,一路保重!”
“并州路远,大人多加餐饭!”
“愿大人前程似锦,多为百姓做主!”
质朴的话语,真挚的情感,让一向冷静自持的狄仁杰也不禁眼眶微热。他停下马车,站在车辕上,向着四周的百姓,深深一揖。
“狄某,谢过诸位乡亲!在汴州为官一任,未能尽善尽美,蒙乡亲们厚爱,仁杰惭愧!此去并州,定当恪尽职守,不负朝廷,不负百姓!”
说罢,他再次拱手,然后毅然转身,登车离去。
马车驶出汴州城门,将那座承载着他初入仕途酸甜苦辣的城市留在身后。车轮碾过官道,发出规律的辘辘声,向着北方,向着并州,也向着一条更为广阔、也必然更加充满挑战的仕途,坚定前行。
汴水之畔的这场逆浪,终究未能吞噬这艘刚刚启航的扁舟,反而化作了一阵强劲的东风,助他驶向了更远的江海。祸福相依,古人诚不我欺。狄仁杰的传奇,才刚刚揭开序幕。
喜欢千年一吻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千年一吻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