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元二十六年(1289)春,景德镇上空烟囱林立,但冒出的炊烟却比往年稀疏许多。元朝设立的\"浮梁瓷局\"大院深处,老窑工程弘远正对着一堆破碎的瓷片发呆。这些本该烧成青花的瓷胚,却在出窑时尽数开裂。
一、 官窑困境
\"程师傅,这已经是本月第三窑废品了。\"瓷局达鲁花赤秃满伦的声音带着明显的不耐,\"若是月底前再烧不出贡品,你我都难逃责罚。\"
程弘远缓缓抬头,目光扫过这个蒙古监官:\"大人,青花瓷的釉料配方向来是程家秘传。如今强行改用回青,火候难以掌控。\"
\"少拿秘传说事!\"秃满伦一脚踢开脚边的瓷片,\"大汗要在上都新建宫殿,急需这批瓷器。若是耽误了,小心你的脑袋!\"
待蒙古人离去,程弘远的儿子程允文低声道:\"父亲,我们何不将错就错?\"
\"糊涂!\"程弘远厉声喝止,\"瓷器虽小,关乎的是匠人的良心。程家七代制瓷,岂能在我手中坏了名声?\"
夜深时分,程家密室内烛光摇曳。程弘远取出一卷泛黄的《陶记》,这是北宋蒋祈所着的制瓷秘籍。在书页的夹层中,藏着他真正的忧虑——几封来自江南明月会的密信。
\"允文,\"他轻抚书卷,\"你要记住,我们烧制的不仅是瓷器,更是华夏文明的体面。\"
二、 机坊暗流
与此同时,在杭州城外的官营织造局内,另一场无声的抗争正在上演。
织女沈秀姑看着刚刚织就的龙纹缎,悄悄将一根红线藏在图案的龙睛处。这是织工们约定的暗号——龙睛带赤,誓不臣服。
\"秀姑,\"工友低声提醒,\"监工往这边来了。\"
秀姑迅速收起织机下的《织经》。这本记载着南宋织造技艺的典籍,若是被发现,便是杀头之罪。
蒙古监工布尼路过时,特意在秀姑的织机前驻足:\"这次的贡品要送往漠北,图案要按蒙古样式来。\"
\"大人,\"秀姑垂首应答,\"江南丝绸之所以名扬四海,正是因其独特的纹样。若是全按北式......\"
\"住口!\"布尼冷笑,\"你们南人就是太把自己当回事。记住,如今是大元的天下!\"
待监工离去,秀姑从怀中取出一方绣帕。帕上绣着精细的《清明上河图》片段,这是她根据记忆,一针一线复原的汴京盛景。
\"总有一天,\"她默念,\"要让这画卷重现人间。\"
三、 墨香暗度
在婺州(今浙江金华)的官营印书局内,前宋进士方逢辰正在主持《大元一统志》的刊印工作。表面上看,这位老儒生已经完全臣服于新朝。
\"方总管,\"助手送来校样,\"这一版的蒙文注释是否再加大些?\"
方逢辰扫了一眼:\"按原样就好。记住,汉字为主,蒙文为辅。\"
待无人时,他悄悄走进地窖。这里别有洞天——数十名工匠正在秘密印刷《朱子语类》。而地面上正在刊印的《大元一统志》,成了最好的掩护。
\"方公,\"老刻工担忧道,\"近日稽查越来越严,要不要暂停?\"
方逢辰摇头:\"文丞相殉国前曾说:'读圣贤书,所学何事?'如今科举已废,若再断了典籍传承,华夏文脉真要断绝了。\"
他取出一方特制的活字盘:\"这是新制的密字,将《四书》要点藏在历书注疏中。即便被查获,一时也难以察觉。\"
四、 匠心独运
这年秋天,一场危机悄然降临景德镇。
秃满伦接到上峰严令:必须在一个月内烧制出\"釉里红\"瓷器,作为献给忽必烈的寿礼。
\"程弘远!\"秃满伦气急败坏地闯进程家作坊,\"这次若是再办砸,全镇匠户都要连坐!\"
程弘远心中冷笑。釉里红的烧制技艺,是南宋官窑的不传之秘,对火候、釉料的要求极高。他明知故问:\"大人,库里的铜红料已经用尽......\"
\"我不管!\"秃满伦咆哮,\"就是用你的血,也要给我染出红色来!\"
当夜,程家密室内,程允文忍不住道:\"父亲,这是天赐良机。我们何不趁此机会,将青花与釉里红的技艺合二为一?\"
程弘远目光炯炯:\"你是说......\"
\"蒙古人要红色,我们就给他们红色。但要在不起眼处,留下我们自己的印记。\"
接下来的一个月,程家父子几乎不眠不休。他们表面上是为元朝烧制贡品,暗地里却在试验新的工艺。终于在限期将至时,一窑特殊的瓷器出窑了。
这些瓷器远看是鲜艳的釉里红,但在阳光下,红色中会透出隐约的青花纹路。
五、 薪火相传
贡品送抵大都的那天,程弘远把全镇匠人召集到窑神庙。
\"诸位,\"他指着熊熊燃烧的窑火,\"这火,在我们程家窑里已经烧了二百年。经历过太平盛世,也经历过靖康之变。如今......\"
他顿了顿,环视众人:\"我要把程家七代积累的技艺,全部公之于众。\"
全场哗然。在匠户行当,秘技向来是传子不传女,更别说外传。
程允文适时地展开一幅长卷,上面详细记载着青花、釉里红等各种瓷器的配方和烧制要领。
\"父亲说得对,\"程允文高声道,\"在这非常之时,技艺越多人掌握,就越不容易失传。\"
与此同时,在杭州织造局,沈秀姑也在做同样的事。她将《织经》中的技艺编成歌谣,在织女间传唱。在婺州,方逢辰组织的秘密印坊,已经开始刊印《农桑辑要》等实用典籍。
这年除夕夜,景德镇的所有窑口同时点火。冲天的火光,映照着一张张坚毅的面庞。程弘远站在最高的窑顶上,朗声吟诵:
\"窑火千年不曾熄,匠心一片永相传。
待得东风再度起,重烧彩瓷满人间。\"
在江南的各个角落,无数匠人正在用各自的方式,守护着文明的薪火。他们相信,只要技艺不失传,只要文明不断绝,就总有复兴的一天。
而在大都的皇宫内,忽必烈正对着一件釉里红玉壶春瓶出神。在烛光的映照下,瓶身上隐约可见的青花纹路,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永不屈服的故事。
(第九卷 第六章 终)
喜欢风雅宋朝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风雅宋朝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