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元二十六年(1289)夏,泉州港的桅杆如林,但飘扬的多是异国旗帜。这座曾经\"涨海声中万国商\"的东方第一大港,在蒲寿庚献城降元十二年后,虽恢复了往日的繁忙,却再也寻不回宋时那般从容自信的气度。
一、 蒲府暗潮
蒲家大宅深处,七十三岁的蒲寿庚卧在病榻上,听着窗外港口的喧嚣。这个曾经主宰东南海贸数十年的阿拉伯裔商人,如今已是风烛残年。
\"父亲,\"长子蒲师文低声道,\"大都来旨,要我们再筹募战船五十艘,征发水手三千人。\"
蒲寿庚浑浊的眼睛突然睁开:\"又是征日之役?十年前的血教训还不够吗?\"
至元十八年的元日战争中,蒲家提供的战船十不存一,水手更是伤亡惨重。那一战后,蒲家在蕃商中的威望一落千丈。
\"可是朝廷之命......\"
\"告诉他们,泉州港已无船可征。\"蒲寿庚剧烈咳嗽起来,\"别忘了,我们终究是商人,不是屠夫。\"
这时,管家来报:\"老爷,三少爷又去清真寺了。\"
蒲寿庚长叹一声。三子蒲崇谟自幼倾慕汉学,常与江南遗民往来,是他最放心不下的儿子。
二、 蕃坊夜话
与此同时,在泉州城南的蕃坊内,一场秘密聚会正在举行。来自三佛齐的商人施那帏、印度商人罗巴、波斯商人阿卜杜拉,以及扮作通译的蒲崇谟齐聚一堂。
\"各位,\"施那帏压低声音,\"元廷又要加征海贸税,再这样下去,这生意没法做了。\"
罗巴点头:\"我刚从爪哇回来,那里的宋商说,元朝战船正在南洋清剿商路。\"
\"最可恨的是那个新来的市舶司提举,\"阿卜杜拉愤愤道,\"完全不懂海贸规矩,就知道盘剥。\"
蒲崇谟静静听着,突然开口:\"如果......有一条新的商路呢?\"
众人立即安静下来。蒲崇谟展开一幅海图,指着上面几条隐秘的航线:\"这些航线,只有我们蒲家掌握。可以绕过元军的巡查,直达南洋各港。\"
\"条件是什么?\"施那帏敏锐地问。
\"帮我运送一些......特殊的货物。\"蒲崇谟的目光扫过众人,\"书籍、工匠,还有愿意南迁的读书人。\"
三、 月港密约
三天后,蒲崇谟借口巡查家族商号,来到泉州湾外的月港。这个偏僻的小渔港,如今成了走私贸易的天堂。
在一间面海的仓库里,他见到了意想不到的人——陈宜中的特使苏刘义。
\"蒲公子,\"苏刘义开门见山,\"令尊可曾改变心意?\"
蒲崇谟苦笑:\"家父病重,如今是大哥主事。他......更倾向于讨好朝廷。\"
\"那就可惜了。\"苏刘义转身欲走。
\"等等!\"蒲崇谟急忙拦住,\"家父虽不愿明着对抗朝廷,但默许我暗中相助。蒲家的船队,可以借给贵方使用。\"
苏刘义眼睛一亮:\"当真?\"
\"不过有两个条件,\"蒲崇谟正色道,\"第一,绝不能牵连蒲家;第二,要保证航线的绝对安全。\"
当晚,一份用阿拉伯文和汉文双语写就的密约在烛光下签订。根据约定,蒲家将提供十艘海船和航海图,而望宋岛方面负责航线的安全保障。
四、 海舟传经
第一批\"特殊货物\"在一个月夜启航。十艘蒲家商船满载着陶瓷、丝绸等普通货物,但底舱却藏着三百卷典籍和十二名江南大儒。
老儒吴渭抚摸着一个密封的木箱,里面是他毕生收集的程朱理学着作。\"想不到啊,\"他感慨道,\"华夏文脉,竟要依靠海舟传承。\"
同行的青年士子王炎午豪迈地说:\"先生何必伤感?当年孔子周游列国,不也是为传道?今日我们泛舟南海,同样是传承圣学。\"
船队巧妙地避开元军巡逻,先后在占城、凌牙门、三佛齐停靠。每到一处,都有当地华商前来接应,将部分典籍和儒生接走。
在凌牙门,来自琉球的林景亲自迎接。\"吴先生,\"他激动地说,\"琉球的明诚书院,就等着您这样的大家去主持。\"
最让人动容的是在爪哇。当地华商领袖郑玖率领数百华裔跪迎船队:\"一别中原四十载,今日终又闻圣贤之道!\"
五、 新航初开
三个月后,船队满载着南洋的香料、珠宝返航。但比这些货物更珍贵的,是各地华商共同签署的《南海商约》。
蒲崇谟在月港仓库内仔细阅读这份商约,双手微微颤抖。根据约定,各地华商将组建联合商队,共享航线信息,互相提供补给和庇护。
\"这......这简直就是......\"他激动得说不出话。
\"海上明月会。\"苏刘义微笑道,\"陈公说,既然陆上的明月会屡遭破坏,我们就在海上重建一个。\"
更让蒲崇谟惊喜的是,船队带回了琉球窑场烧制的瓷器。这些瓷器既保持了景德镇的工艺,又融入了南洋风情,在泉州市场上大受欢迎。
\"看来,\"蒲崇谟若有所思,\"文明的交融,未必是坏事。\"
然而危机接踵而至。这日,蒲师文怒气冲冲地找来:\"三弟,你最近在搞什么名堂?市舶司已经注意到我们的船队行踪诡异。\"
蒲崇谟镇定自若:\"大哥放心,我们做的都是正经生意。至于那些谣言......\"他取出一件精美的琉球瓷器,\"有这个利润,还怕堵不住他们的嘴吗?\"
蒲师文把玩着瓷器,脸色稍霁:\"记住,蒲家经不起第二次风波了。\"
是夜,蒲崇谟独自登上海边礁石。望着满天星斗,他轻声自语:\"父亲,您总说商人重利。可您不知道,有些东西,比利益更珍贵......\"
在他的筹划下,一条连接江南与南洋的文明通道正在形成。通过这条通道,典籍在流传,学者在往来,技艺在交流。表面上,这只是一条商路;实际上,它是华夏文明在海外延续的生命线。
而在遥远的望宋岛上,陈宜中收到船队成功的消息后,老泪纵横:\"天不亡我华夏!\"
他立即下令:加快在各港口建立书院,要让这条海上丝路,同时也成为文明传播之路。
(第九卷 第七章 终)
喜欢风雅宋朝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风雅宋朝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