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正十一年(1351)四月,黄河白茅堤决口已逾半年。从中书右丞相脱脱下令开凿新河道至今,十五万民夫在监工的皮鞭下已苦役数月。河南江北一带,饿殍遍野,怨声载道。
一、 黄泛悲歌
在黄陵岗段的工地上,王二拖着沉重的脚步搬运石块。自从三年前加入白莲教,这个曾经的佃户已成为香堂的小头目。他的儿子在去年饥荒中夭折,妻子也改嫁他乡,如今只剩满腔仇恨。
\"快些!磨蹭什么?\"蒙古监工一鞭子抽在王二背上,留下一道血痕。
王二低头不语,眼中却闪着寒光。入夜后,他在工棚里对几个心腹道:\"韩教主传来消息,时机将至。\"
同一时间,在汴梁城外的秘密据点里,刘福通正与杜遵道研究地图。这位颍州白莲教首已年过半百,但锐气不减。
\"都准备好了?\"刘福通问。
杜遵道点头:\"独眼石人已按韩教主吩咐雕成,今夜便可沉入黄陵岗河道。\"
刘福通走到窗前,望着阴沉的夜空:\"这一把火,要么烧出一个新天地,要么就将我们烧成灰烬。\"
二、 石人出水
五月初三,黄陵岗段的民夫在清淤时,忽然挖出一尊奇特石人。这石人高约七尺,背后刻着两行大字:\"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工地顿时哗然。王二趁机跃上土堆,高声喊道:\"这是明王显灵!元朝气数已尽了!\"
民夫们群情激愤,纷纷丢下工具。监工试图镇压,却被愤怒的人群淹没。消息如野火般沿河传播,一夜之间,整条黄河工地都知道了石人出水的神迹。
在汴梁城内,河南行省平章政事月鲁帖木儿闻讯大怒:\"立即调兵镇压!把所有造谣生事者就地正法!\"
然而为时已晚。五月二十八,刘福通在颍州白鹿庄誓师,三千头裹红巾的义军高擎\"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的大旗,正式揭开了元末农民起义的序幕。
三、 红巾燎原
义军势如破竹,连克朱皋、罗山、真阳、确山等城。每到一处,开仓放粮,赈济灾民。饱受压迫的百姓纷纷响应,不出旬月,红巾军已发展到十万之众。
在邓州,芝麻李起兵响应;在徐州,赵均用、彭大揭竿而起;在襄阳,王权、孟海马聚众数万。短短三个月,江北大地处处烽烟。
八月,刘福通攻占汝宁府。在府衙内,他见到了从江南秘密北上的方樗。
\"方先生,\"刘福通激动地握住对方的手,\"江南方面准备得如何?\"
方樗展开一幅地图:\"苏杭一带的义军已准备就绪,只等北方信号。另外......\"他压低声音,\"我们找到了赵宋后裔韩林儿。\"
刘福通大喜:\"天助我也!立即迎立小明王,以正视听!\"
四、 南北呼应
至正十二年(1352)二月,在亳州城头,\"宋\"字大旗重新飘扬。十一岁的韩林儿在红巾军将领簇拥下即位,称\"小明王\",建国号大宋,改元龙凤。
消息传到江南,早已蓄势待发的义军纷纷响应。台州方国珍、温州吴成七、徽州项普略相继起兵,与北方红巾军遥相呼应。
在庆元港,郑氏家族的船队满载兵粮,开始向北方输送补给。老船主郑文嗣亲自督运,这个昔日耕读传家的儒生,如今已是义军的重要后勤总管。
\"这一船不仅是粮草,\"他对儿子说,\"更是江南世族百年的等待。\"
与此同时,在江西,徐寿辉建立天完政权;在湘楚,陈友谅迅速崛起。整个南方已呈燎原之势,元朝统治岌岌可危。
五、 天下响应
至正十三年(1353)冬,红巾军已控制大半个中原。但在濠州钟离县的一个小村庄里,一个二十五岁的年轻人还在观望。
朱元璋刚收到儿时伙伴汤和的来信,劝他加入濠州红巾军郭子兴部。这个在皇觉寺出过家的穷和尚,此刻正面临人生最重要的抉择。
\"重八,\"邻居徐达说,\"如今四处都在造反,咱们还要等到什么时候?\"
朱元璋望着北方,想起这些年来见过的民生疾苦,想起饿死的父母兄长,终于下定决心:\"收拾行李,我们去濠州!\"
与此同时,在汴梁城的行省衙门内,已成为宋政权丞相的刘福通,正在与杜遵道商议下一步计划。
\"如今形势虽好,\"杜遵道提醒,\"但元廷已调集察罕帖木儿、答失八都鲁等名将前来镇压。我们......\"
刘福通摆手打断:\"自石人出水那日起,我们就已没有退路。传令三军:开春之后,兵分三路,北伐大都!\"
窗外,雪花纷飞。但在红巾军控制的每一个城镇,都能看到百姓脸上久违的笑容。茶馆里,说书人又开始讲述岳飞、文天祥的故事;学堂中,孩童们重新诵读\"天地有正气\"。
王二如今已是千户,他站在汝宁城头,望着城下操练的士兵,轻声对部下说:
\"等赶走了蒙古人,我要回家乡给儿子修座坟。告诉他,爹爹没有白活这一世。\"
黄河依旧东流,但石人出水的传说已传遍天下。这个由韩山童精心策划的计谋,最终真的\"挑动黄河天下反\",点燃了埋葬元朝的燎原大火。
(第九卷 第十二章 终)
喜欢风雅宋朝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风雅宋朝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