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正十二年(1352)二月,濠州城在春寒中苏醒。二十五岁的朱元璋站在皇觉寺破败的山门外,望着远处城墙上新换的红巾军旗帜,手中紧攥着汤和从濠州捎来的书信。这个在寺院中饱尝世态炎凉的游方僧,此刻正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
一、 皇觉抉择
\"重八,还在犹豫什么?\"师兄德祝走到他身边,\"如今四方豪杰并起,正是大丈夫建功立业之时。\"
朱元璋望着手中书信,字迹虽潦草,内容却惊心动魄——汤和已在红巾军中做到千户,邀他共图大业。他想起三年前云游淮西时见过的民生疾苦,想起饿死的父母兄长,想起元兵铁蹄下的血泪。
\"师兄,\"他突然开口,\"我要还俗。\"
德祝长叹一声,从怀中取出一串铜钱:\"拿去作盘缠。记住,既入红尘,当存善念。\"
次日黎明,朱元璋跪别佛祖,将度牒埋在寺前古松下。这个本应青灯古佛了却残生的和尚,就这样踏上了改变历史的征途。
二、 城门风波
濠州城下,守城的红巾军士兵见朱元璋衣衫褴褛,疑为元军细作,不由分说将他捆绑起来。
\"放开我!我是汤千户的故人!\"朱元璋挣扎着喊道。
正在巡视的郭子兴闻声而来。这个濠州红巾军统帅打量着眼前这个相貌奇特的年轻人:额骨突出,下巴硕大,虽然被缚却毫无惧色。
\"你说认识汤和?\"郭子兴示意松绑。
\"不仅认识,我们还是从小光屁股玩大的兄弟。\"
汤和闻讯赶来,见状大惊:\"元帅,这真是我同乡朱元璋!\"
郭子兴饶有兴趣地问:\"你一个和尚,为何要来投军?\"
朱元璋昂首答道:\"如今暴元无道,百姓倒悬。佛说慈悲,亦要降魔!\"
这番话打动了郭子兴,当即任命他为十夫长,编入亲兵队。
三、 崭露头角
三月,元将彻里不花率万人围攻濠州。初临战阵的朱元璋表现惊人,他利用对地形的熟悉,建议在龙潭峡设伏。
\"此处地势险要,\"他在军事会议上指着地图,\"若能诱敌深入,必可重创元军。\"
其他将领多不以为然,唯有郭子兴力排众议。结果正如朱元璋所料,元军中伏大败,溃退三十里。庆功宴上,郭子兴举杯道:
\"朱兄弟虽初来乍到,却有过人胆识。自今日起,升为百夫长!\"
更让众人惊讶的是,朱元璋将所得赏赐尽数分给部下。士兵徐达、汤和、周德兴等人深感其恩,誓死相随。
四、 元帅东床
郭子兴养女马氏,此时正值妙龄。这个父母双亡的孤女,虽在帅府长大,却毫无骄纵之气。她注意到朱元璋虽出身卑微,但治军严明,善待士卒,暗中心生好感。
四月清明,马氏在城外施粥时遭遇元军溃兵袭击。恰逢朱元璋巡营经过,单骑突入敌阵,将她救出重围。
\"朱将军...\"马氏惊魂未定,\"多谢救命之恩。\"
\"小姐客气了,\"朱元璋解下披风为她御寒,\"乱世之中,更该互相扶持。\"
郭子兴的夫人张氏看出端倪,对丈夫说:\"我看朱元璋相貌非常,他日必成大器。不如将秀英许配给他,也好让他死心塌地效忠。\"
五月端阳,濠州帅府张灯结彩。在红巾军众将见证下,朱元璋这个曾经的游方僧,成了郭元帅的乘龙快婿。
五、 风云渐起
新婚不久,濠州红巾军内讧爆发。副帅孙德崖等人嫉妒郭子兴势力坐大,设计将其囚禁。
\"诸位,\"朱元璋召集心腹,\"岳父有难,我等岂能坐视?\"
徐达献策:\"不如联合彭大、赵均用二位元帅,他们与孙德崖素有嫌隙。\"
当夜,朱元璋亲赴彭大营中陈说利害:\"孙德崖今日可以囚郭公,明日就能对二位元帅下手。\"
彭大深以为然,立即发兵救出郭子兴。经此一事,朱元璋在军中的威望更高了。
然而更大的危机接踵而至。九月,元丞相脱脱亲率大军来攻,濠州危在旦夕。
\"守城不是办法,\"朱元璋向岳父建议,\"当主动出击,断其粮道。\"
他率领八百死士,夜袭元军粮草重地横涧山。这一仗,烧毁粮草无数,迫使元军退兵。当凯旋的军队回到濠州时,百姓夹道欢迎,\"朱公子\"的声名传遍淮西。
夜深人静时,朱元璋对妻子说:\"濠州虽好,终非久居之地。他日若有机会,当另图发展。\"
马氏温柔地为他整理战袍:\"夫君志在天下,妾身自当相随。\"
在城外军营中,徐达对汤和感叹:\"我等跟随重八,他日必能成就一番事业。\"
汤和点头:\"自小我就知道,他非池中之物。\"
寒风掠过城头,战旗猎猎作响。这个从皇觉寺走出的和尚,如今已在濠梁之地点燃了星星之火。假以时日,这火种必将燎原。
(第九卷 第十三章 终)
喜欢风雅宋朝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风雅宋朝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