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卷:文明涅盘·薪火永续
第十四章 金陵王气
至正十六年(1356)三月,朱元璋亲率水陆大军,在采石矶大破元军,一举攻克集庆。当他站在金陵城头,眺望着虎踞龙蟠的江山形胜时,一个前所未有的念头在心中萌生。
一、 虎踞龙蟠
春雨初歇,朱元璋在徐达、常遇春等将领陪同下,巡视金陵城防。这座六朝古都虽然历经战火,但依然能看出昔日的恢弘气象。
\"大将军请看,\"徐达指着远处的钟山,\"此地龙蟠虎踞,确是帝王之基。\"
朱元璋沉默良久,忽然问:\"你们可知道,三百年前,宋太祖是如何定鼎天下的?\"
众将面面相觑。这时,一个清朗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太祖皇帝先定金陵,后取巴蜀,终成统一大业。\"
说话的是刚刚来投的儒士范常。这个满腹经纶的读书人,不顾友人劝阻,毅然投奔了这位出身卑微的红巾军将领。
朱元璋转身,目光如炬:\"先生继续说。\"
\"金陵虽好,却偏安东南。欲成大事,当有天下之志。\"范常拱手道,\"昔年诸葛亮谓孙权'秣陵地形,钟山龙蟠,石城虎踞,真帝王之都',然其终不能统一天下,何也?缺王气耳。\"
\"王气?\"朱元璋若有所思。
\"王气在民心,在正道,在明德。\"范常直视朱元璋,\"将军若只想做个割据诸侯,据金陵足矣;若想平定天下,还需另寻根本。\"
二、 三策定鼎
次日,朱元璋在原御史台衙门召见范常和另一位大儒——朱升。这位徽州名儒已是花甲之年,却不顾舟车劳顿,特来相见。
\"久闻枫林先生大名,\"朱元璋亲自为朱升斟茶,\"今日得见,敢问天下大计?\"
朱升缓缓展开一幅地图,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各方势力:北方有察罕帖木儿的元军主力,西方有陈友谅的汉政权,东方有张士诚的周政权,东南还有方国珍等割据势力。
\"将军请看,\"朱升指着地图,\"如今群雄并起,看似热闹,实则危机四伏。陈友谅势大而骄,张士诚富而惜身,方国珍首鼠两端......\"
\"请先生教我。\"朱元璋诚恳地说。
朱升沉吟片刻,说出九个字:\"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范常补充道:\"在下再加三句:广纳贤,明赏罚,收民心。\"
朱元璋霍然起身,向二人深深一揖:\"真乃金玉良言!\"
当晚,朱元璋在书房仔细研究朱升的建议。妻子马氏端来宵夜,轻声道:\"我虽不懂军国大事,但觉得这'缓称王'最是紧要。树大招风啊。\"
朱元璋握住妻子的手:\"你说得对。韩林儿如今还是大宋皇帝,我们不必急着出头。\"
三、 屯田养士
四月,朱元璋设立营田司,任命康茂才为营田使,大兴军屯。又在各地设立管理民兵万户府,抽点民间壮丁,且耕且战。
\"大将军有令:\"徐达在军中宣布,\"今后作战,不得妄杀,不得掳掠。破城之日,开仓济贫!\"
这道军令迅速传遍江南。与当时其他军阀\"拔掠殆尽\"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朱元璋的军队开始以纪律严明着称。
与此同时,朱元璋在金陵设立礼贤馆,亲自接待来投的文人儒士。刘基、宋濂、叶琛等江南名士相继来归。
\"伯温先生,\"朱元璋对刘基特别敬重,\"听闻你精通象纬之学,可知这金陵王气还能延续多久?\"
刘基淡然一笑:\"王气不在风水,在人心。将军若能以仁义取天下,这金陵王气自当延续万世。\"
四、 智取江州
至正十七年(1357)秋,陈友谅率水师东下,直逼金陵。消息传来,人心惶惶。
\"不如暂避锋芒?\"有将领建议。
朱元璋却问刘基:\"先生以为如何?\"
刘基斩钉截铁:\"主降及奔者,可斩也!\"
根据刘基的计策,朱元璋派胡大海直取广信,牵制陈友谅后方;又利用康茂才与陈友谅旧识的关系,诈降诱敌。
\"康将军,\"朱元璋亲自交代,\"你假装投诚,诱陈友谅分兵来攻。我在龙湾设伏,必可破之。\"
康茂才依计行事。陈友谅果然中计,亲率主力进入龙湾。时值江水退潮,巨舰搁浅,朱元璋趁机火攻,大破汉军。
此战生擒敌军两万余人,获巨舰百余艘。陈友谅仅以身免,乘小舟逃走。
五、 根基初固
胜利之后,朱元璋却做出一件令人费解的事——释放所有俘虏。
\"他们都是被胁从的百姓,\"朱元璋对众将解释,\"如今陈友谅新败,正该收取人心。\"
这一举动果然收到奇效。江西各地守军闻讯,纷纷来降。不到半年,朱元璋就控制了江西全境。
至正十八年(1358)正月,朱元璋在金陵设立儒学提举司,任命宋濂为提举,教育将校子弟。又在钟山脚下修建先贤祠,祭祀历代忠臣义士。
祭祀那天,朱元璋特意请来隐居多年的郑思肖。这位以画无根兰闻名的遗民,已是耄耋之年。
\"郑先生,\"朱元璋恭敬地问,\"您看这金陵,可有王气?\"
郑思肖望着钟山云气,缓缓道:\"王气之兴,不在风水,在人心向背。将军若能善待百姓,复兴文教,便是真正的王气。\"
祭祀完毕,朱元璋独自留在祠中。他看着文天祥、陆秀夫等人的牌位,轻声自语:
\"诸位先贤在天有灵,庇佑我朱元璋,终有一日要驱除胡虏,复我华夏。\"
夜幕降临,金陵城万家灯火。这个曾经的游方僧,如今已在虎踞龙蟠之地扎下根基。在他的经营下,一座座粮仓充实起来,一支支军队训练成型,一个个贤士前来投效。
徐达与常遇春在城头巡夜,望着城中灯火,常遇春不禁感叹:\"想不到重八哥能有今日。\"
徐达意味深长地说:\"这还只是开始。记住朱先生的话: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待时机成熟......\"
他没有说下去,但二人都明白,一个崭新的时代正在金陵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孕育。而开创这个时代的人,正在将军府中挑灯夜读,案头摆放着《资治通鉴》和《孙子兵法》。
(第九卷 第十四章 终)
喜欢风雅宋朝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风雅宋朝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