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叶这孩子,是我看着成长起来的。”栗立峰语气平和,带着长兄般的关怀,“老师生前最欣赏他的,就是那股‘虽千万人吾往矣’的锐气和担当,d省的情况,您二位大概也清楚,沉疴积弊,非有大勇气、大智慧不能破局,开叶去了,顶着压力搞‘强基固本’,现在刚见成效,就有人想把他调开,美其名曰‘保护’,实则……”
他轻轻摇头,没有说下去,但意思不言而喻,其中一位老领导叹息道:“立峰啊,你的心情我理解,开叶同志的成绩,确实突出,不过,组织考虑干部任用,有时需要平衡各种因素,有些声音,也不能完全忽视。”
栗立峰微微一笑,笑容里带着一丝苦涩和洞明:“平衡?当然要平衡,但平衡的基点,应该是事业的需要,而不是某些人的势力消长,如果因为担心某些人不高兴,就把最能打仗的将领从关键战场上撤下来,这仗还怎么打?d省的发展,关系到经济大盘的稳定,不是儿戏。”
他看向另一位一直沉默的老人家:“王老,您管过多年组织工作,最讲究实事求是,请您扪心自问,抛开那些所谓的‘议论’,单纯从工作需要和干部匹配度来看,现阶段,是让开叶留在d省接任省长,对事业更有利,还是把他调到某个部委更有利?”
被问到的王老沉吟良久,缓缓道:“立峰,你说到了点子上,干部任用,首要原则还是人岗相适,郑开叶同志在地方,特别是主政一方的能力,已经得到了充分证明,d省现在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期,需要他这样的干部,至于那些关于年纪轻、需要历练的说法,不能本末倒置,在干中学,才是最好的历练。”
栗立峰的拜访,看似温和,实则绵里藏针,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更重要的是,他触及了干部任用中最核心的原则问题,让这些老同志不得不从事业角度而非平衡角度去思考, 这两位老同志随后在不同场合的表态,虽然不如包老那般激烈,但也明确倾向于让郑开叶留在d省,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江家营造的“舆论”。
而在台前幕后运筹帷幄的,自然是掌管组织工作的高洪波,他身处风暴中心,既要顶住其关联势力的压力,又要巧妙地引导决策方向,他深知,组织最终拍板,看重的是全局稳定和发展实效,因此,他的策略是:一方面,充分肯定郑开叶的政绩,将其作为新时代优秀年轻干部的典型来宣传;另一方面,着力强调d省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对于区域发展乃至全国经济的重要性。
在一次汇报近期重点工作及干部思想的场合,高洪波在谈到优秀年轻干部培养时,看似不经意地提到了郑开叶:“……像d省的郑开叶同志,在复杂局面下敢担当、善作为,推动‘强基固本’成效显着,经济高质量发展势头良好,充分展现了年轻干部的闯劲和实干精神,当然,也有一些同志提出,是否可以让其到部委锻炼,拓宽视野,这种考虑有其善意的一面,不过,从d省当前的实际情况看,保持班子的相对稳定,对于巩固改革成果、应对未来挑战,似乎更为紧迫,吴政宏同志也对开叶同志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信任,班子团结协作的氛围很好。”
这番汇报,滴水不漏,既回应了“不同声音”,又点明了d省的现实需求,更关键的是,提到了吴政宏的态度——省委书记的认可,是省长人选的重要依据,高洪波这是在为组织决策提供最有利于郑开叶的事实依据和心理铺垫。
然而,江家的反击也随之而来,江老亲自出面,邀请了一位同样影响力巨大的老人家共进家宴,席间,江老并未直接提及郑开叶,而是忧心忡忡地谈起了历史上的教训。
“……我们过去有些时候,在干部使用上过于强调‘破格’,忽视了台阶历练和全面素质的培养,结果有些干部后期显得后劲不足,甚至出了问题,教训深刻啊。”
这位元老与江家渊源颇深,自然听懂了弦外之音,事后,他在一次小范围聚会上,以总结历史经验的口吻,重复了江老的观点,虽然没有点名,但指向性非常明确,这种从历史规律和“稳”字出发的论调,具有很强的迷惑性和说服力。
与此同时,江渊在S省也加紧了行动,他高调推进了几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大项目,并频繁在媒体上亮相,阐述S省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刻意营造出一种S省正在迎头赶上、甚至在某些领域超越d省的态势,他试图用事实告诉上级,他江渊同样能力出众,S省的基础更好,未来潜力更大,不应将所有目光都集中在郑开叶和d省身上,他甚至私下向一些关系密切的媒体人“透露”,d省的增长过于依赖固态电池等少数产业,存在结构性风险,暗示郑开叶的政绩含有“水分”。
刚入夏的Y省夜晚,湿热难耐,一如朱煜昌此刻的心情,他刚刚结束一个冗长的经济形势分析会,会议上,d省那份耀眼的年度经济数据,像无形的参照系,让Y省虽然依旧领先但增速略显疲态的指标,蒙上了一层淡淡的阴影,散会后,他回到办公室,疲惫地松了松领带,秘书悄声送来了一个密封的档案袋。
“省长,这是首都那边刚传过来的,绝密。”秘书低声道。
朱煜昌挥挥手让秘书退下,拆开档案袋,里面是几页措辞隐晦但信息量极大的情况通报,详细描述了近期围绕d省长人选、组织在酝酿过程中出现的波折。
喜欢重生最强大脑登上权力巅峰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重生最强大脑登上权力巅峰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