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这一路所见,却让朱元璋神色郁郁。
你道是为何?
在沿线的农田里,近一半都种着高粱,其余大多为小米,麦子、红薯与土豆相加,也只占十分之三四。
朱元璋曾亲身耕作,自然明白西北多种高粱和小米的缘由——这两种作物耐旱。小麦需水太多,西北的天然条件无法支撑其种植。这是当地百姓在困境中做出的妥协。
然而,朱元璋心中不解:明明已有红薯、土豆这类高产作物,为何甘肃的官员没有着力推广?他暗自压抑怒火,打算等见到甘肃的布政使等人再发作。
不久,朱元璋的车队抵达兰州,这座西北重镇。
兰州地处黄河与其支流的交汇处,位置优越,农田水利相当发达。朱元璋对此还算满意。
未入城门,陕西布政使等官员已在城外迎驾。
朱元璋一下撵车,不等众人问安,便直接质问:“河西走廊为何不多种红薯、土豆?这两样岂非抗旱良种?”
几位官员互望一眼,布政使上前答道:
“陛下容禀,陕西百姓实在贫困。纵使朝廷下令推广,可薯种、薯藤皆需银两,能买得起的终究不多。更因贫困,他们不敢冒险改种新作物,只怕万一失收。因此,臣等只能任其自行决定是否改种。”
朱元璋闻言心头一震,难以置信道:“朕不是早已下旨,命天下免费推广这两种种子吗?”
三人哑口无言。他们虽不说话,朱元璋却已明白原委。
他万万没想到,竟仍有如此胆大之人,无视他的严令,贪赃枉法。难道他朱元璋的刀还不够锋利?
朱元璋目光冷峻,对陕西省几位官员说道:“进城再说!”
入城后,朱元璋顾不上休息,立即召来山西的三司官员,质问为何免费推广的种子竟被高价垄断。
三人支支吾吾,最终道出实情:最初无人愿意种植土豆与红薯,他们费尽心力,也只能劝说部分大户勉强试种。
然而第一年种植结束后,这群人发现土豆和红薯的产量极高,利润惊人,便高价垄断了市面上的种子。若有寻常百姓侥幸得了种子,他们甚至会派人上门威吓,逼其交出。这些手段全在律法允许之内,连官府也无可奈何。
三位官员虽多方设法,终究抵不过地方士绅的联手抵制。甚至在官府看来,士绅们让自家土地种满土豆与红薯,也勉强算是件好事。半推半就间,官府只得默许——只要能保障陕西军粮供应,别的事便顾不上了。
“尔等就想不出更好的法子吗?!”朱元璋勃然大怒,对地方宗族的行径愈发憎恶。
三人相视一眼,齐声请罪:“臣等无能。”若真有良策,谁愿担这无能之名?一旦被扣上这项帽子,此生便再难在官场立足。
“各地情形皆如此么?”朱元璋冷声追问。
陕西布政使犹豫片刻,低声道:“据臣所知……大抵相仿。”
朱元璋冷笑:“照此说来,新作物之利尽归豪强,百姓未得半分好处?尔等父母官,当真饭桶!”
三人浑身颤抖,伏地不敢言语。朱元璋心知这些连地方豪强都压制不住的官员,留着也是祸害。
“另有一事,陕西多年户籍不增,可是豪强隐匿人口所致?”
陕西布政使满面愁容:“陛下登基后屡次清丈田亩,又行摊丁入亩之策,断无隐匿可能。实乃西北地瘠民贫,已不堪承载更多人口。臣亲眼所见,百姓生育后竟多选择溺婴——实在养不活了!”
朱元璋心头剧震。虽知西北困苦,却未料到已到这般境地。他更明白,在此事上陕西布政使绝不敢妄言。大明考核官员首重户籍增长,若任内人口不增,便被视为无能。此刻对方甘冒风险直言真相,可见陕西确实已到绝境。
默然良久,朱元璋疲惫扶额:“朕知道了。往后西北官员考核,暂免人口增长之限。”
三位地方官热泪盈眶,叩首谢恩。这块压在他们心头多年的巨石,终于卸下。
朱元璋在兰州休整多日。此前自漠北赶回大明,一路艰辛,虽他年迈之躯尚能支撑,朝中官员却多有疲惫。
纵使心中视部分臣子为庸碌之辈,朱元璋仍不得不给予休整之期,以免落得苛待之名。
停留期间,他屡次召见近臣,共议西北困局与土豆、红薯推广之策。众臣多主张自西北外迁百姓,但此举将使边防空虚,朱元璋终未采纳。一旦边防有失,整个西北必将糜烂,远非溺婴之患可比。
西北须御三方之敌,民生艰难,自难振兴。朱元璋虽曾大力投入,意图重振这片凋敝之地,却终是杯水车薪。
他深知自己不过凡俗帝王,无力改易天时地理。至于推广新粮,唯有借国家之力设军屯示范,抑低薯价,令豪强无利可图,放弃垄断。
朱元璋亦不信世族甘愿退让,故下诏明令:囤积居奇者,抄家处之。唯有利刃相胁,方能慑服人心。
议定方略后,朱元璋未在西北久留,踏水泥官道疾返南京。
他心有愧疚,不忍面对西北百姓。二十载治国,西北仍无起色,此事令他颇感无力。既已无能为力,唯有避而不视。
行至河南洛阳一带,朱元璋再度驻足。一来此乃预立之新都所在,二来时值入夏,暴雨频仍,黄河水患将至。
他虽曾多次修补黄河水道,却因财力所限,始终未得大举疏浚。待府库稍裕,首务亦是修治淮河——毕竟朱氏祖陵所在,黄河只得暂缓。
第321章 黄河
朱元璋已久未亲历洪灾。自定都南京以来,当地几无水患,至多夏雨之际偶有内涝。
而今立身邙山之巅,方觉洪流可畏。此处地势高峻,俯瞰黄河,但见雨幕滂沱,浊浪汹涌。他本想于潼关观水,却遭群臣阻谏。
毕竟黄河在此处转折,若真的发生决口,那个位置的危险性极高,实在不能说是安全。
朱元璋面对朝臣们的压力,只得亲临洛阳视察黄河情形。
望着东边高出农田的黄河水道,朱元璋心中十分担忧。河道已高于一旁的田地,一旦堤防溃决,整个河南府恐怕都会受灾。
所幸今年雨势不大,洪灾应该不会发生,但重新整修黄河堤岸仍是刻不容缓之事。
之前朱元璋并未意识到河南段的黄河已成为地上悬河,如果不彻底整治,将国都定在洛阳,岂不是年年都要遭受黄河的威胁?
何秋在一旁劝慰朱元璋说:
“陛下,今年黄河的汛情应该不会严重,臣观察堤防,目前状况尚可。”
朱元璋看着身披蓑衣、浑身湿透的何秋,反问道:
“你怎么敢如此断言?就连河南巡抚都不敢这样保证!”
何秋略作思考,回答道:
“陛下请看,雨势已渐渐转小,夏季的雨通常不会持续太久,一旦变小,很可能就会停止。正因如此,臣才敢这样说。”
朱元璋冷哼了一声,最终问道:
“朕不只希望黄河今年无事,而是希望它永远不再成患,你能做到吗?”
何秋只能苦笑。这样的事即便在后世也无人能保证绝不出问题,想想长江水患,即便到了21世纪,中国的水灾仍时有发生,只是损失比大明时小了许多。
“陛下,黄河水患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从宋、辽、金到元朝逐渐积累下来的问题。即便是陛下,也无法保证黄河堤防永远不出问题吧?”
“但只要陛下每年能拨出千万经费修护堤坝,推行束水冲沙之策,并任用善于治水的官员,黄河的状况一定会逐渐改善。”
见朱元璋沉默不语,何秋又多说几句:
“陛下,治理黄河水患,不能只关注下游,上游的水土保持也十分关键。如果上游水土流失严重,下游堤坝修得再好也是徒劳。”
朱元璋虽从朱高炽那里听说过何秋的一些想法,但仍不太理解为何要强调上游的水土保持。
“这又是为何?”
何秋指着下方奔腾的黄河水说道:
“陛下请看,黄河水中夹杂着多少泥沙?河道已高出地面,若不治理上游,难道要每见河道高出一米,就将堤坝加高一米吗?这是做不到的!”
朱元璋默然。大明无法每年投入巨资不断加高河堤,即便他不懂水利,也明白这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
然而,要在上游保持水土,就必须植树造林,这又陷入一个两难局面:西北地区民生凋敝,百姓几乎难以维生,哪有余力去种树?
何秋曾与朱高炽讨论过,即便真的推动种树,树木能成活多少?又如何阻止百姓砍伐这些林木?
即便是朱元璋颁布一项强制植树的政令又能怎样?
距离朝廷越远的地方,中枢对地方的控制力就越弱。如果仅限于京师一带,或京师附近的直隶地区,中枢尚能确保政策执行不走样。
然而,这样的政令到了地方上呢?
朱元璋不敢保证,他太了解地方官员的作风了。王安石变法因何失败,朱元璋始终铭记于心。
关于在西北植树的事,朱元璋只能将其深埋心底。或许回京后会与朱棣商议,至于最终是否颁布命令,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或许等到大明决心征服西域更远之地时,才会大力扶持西北,使其具备足够力量向更西方出兵?
河南的这场雨确实没有持续太久,很快便转晴了,何秋的预测没有错。
朱元璋松了口气,也就没有在河南多作停留。
河南虽比不上江南富庶,但也算得上是天下数得上的好地方。
只要黄河、淮河不泛滥,这里的年产量就相当可观,至少比之前朱元璋经过的陕西要好得多。
经过开封时,朱元璋看了看旧城,感慨万千。
北宋时期繁华的汴京现已残破不堪,至今仍未完全恢复元气。
这其中既有战争的因素,也有元朝修筑黄河堤坝时在此大量征调民夫的原因。
这些被征发的民夫,大多未能重返故土,有的在劳役中丧生,有的在后来的抗元战争中牺牲。
明初时,开封府可谓十室九空。当初朱元璋刚攻下开封府,也曾动过迁都于此的念头。
若非后来了解到开封的实际情况,加上大臣们极力劝阻,说不定真就迁都至此了。
《大明:开局捡个永乐大帝》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博看读书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博看读书!
喜欢大明:开局捡个永乐大帝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大明:开局捡个永乐大帝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