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玄的震怒和朝廷的雷霆手段,如同一次强烈的灵能冲击,瞬间涤荡了市场的狂热。查封、罚没、下狱……一系列强硬措施让那些企图浑水摸鱼的投机者胆寒,“灵工标”这三个字,在血与火的教训中,迅速成为悬在所有生产商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然而,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标准体系,远比抓几个奸商要复杂得多。灵工部下属新成立的“标准司”内,连日来灯火通明,争论之声不绝于耳。
争论的焦点,首先集中在标准的“度”上。
以墨衡为首的技术派官员态度强硬,主张高标准、严要求。“必须万无一失!”他指着那支炸裂的箭杆,
“民用产品若只是效果打折扣,尚可容忍,但涉及安全的,尤其是军用品,必须采用最高规格!符文基材至少要用‘青冈木’以上,灵能导线的纯度不能低于九成八!宁可让成本高一些,也绝不能出人命!”
但来自户部和倾向于促进商业的官员则面露难色。一位侍郎谨慎地提出:
“墨大人所言极是,然则……若标准定得过高,许多刚有起色的民间工坊根本无法达到,岂不是将他们直接扼杀?况且,不同用途的产品,是否应区分等级?譬如军中爆裂符与民用以防野兽的驱散符,若用同一标准,是否过于僵化,徒增成本?”
争论从朝堂蔓延到业界。以“沈氏符箓厂”为代表的、已有成熟技术和质量管控的大厂,积极拥护高标准。
沈家家主甚至主动向标准司提供了自家多年积累的符纸厚度、符文勾勒深度、灵墨配比等详细参数,建言献策。
“唯有统一良币,方能驱逐劣币。我沈家愿意牵头,与各位同业共定行规!” 他们看到了借此机会整顿市场、确立行业领导地位的好处。
而一大批中小型工坊则叫苦不迭。一家专攻灵能风扇叶片的小作坊主,在行业议事会上几乎声泪俱下:
“大人明鉴!那‘清风竹’是制作叶片的上好材料,可价格是普通竹材的五倍!若强制使用,小人的工坊立马就得关门!我们并非想以次充好,实在是成本所迫啊!能否允许我们在保证基本安全的前提下,使用性能稍次但价格低廉的材料,并在产品上明确标注等级?”
甚至“灵工标”认证过程本身,也遇到了麻烦。检测机构人手严重不足,而申请认证的产品如雪片般飞来。
排队等待检测的时间长达数月,一些真正有潜力的新产品,可能因为漫长的审批周期而错失市场机会。有商人抱怨:“这‘灵工标’好是好,可等拿到标,黄花菜都凉了!”
这些纷繁复杂的情况,被一一汇总到周玄的御案前。他意识到,简单的“一刀切”无法解决所有问题。标准化不是要扼杀多样性和创新,而是要建立一个公平、安全、可预期的竞争环境。
他再次召见了墨衡和标准司的官员。
“墨师,诸位的辛苦朕深知。高标准确保安全,这个底线绝不能动摇,尤其是军用品和涉及公共安全的产品,必须用最严格的标准。”
周玄先肯定了墨衡的立场,随即话锋一转,“但是,标准也不能脱离实际。朕看,可以引入分级制度。”
他提出构想:“将‘灵工标’分为‘甲’、‘乙’、‘丙’三等,或许用更直观的颜色或星级标识。‘甲’等对应最高标准,适用于军事、关键基础设施等领域;‘乙’等为优良标准,满足绝大多数民用需求,是市场主流;‘丙’等为基础安全标准,确保产品无安全隐患,但性能可能一般,主要面向对价格极度敏感的底层市场。每个等级都有明确的性能和安全指标,厂商自愿申请对应等级的认证,但必须在产品显着位置明确标注等级,让百姓明明白白消费。”
“同时,”周玄看向户部和灵工部的官员,“检测能力要快速提升。可以授权一些技术实力雄厚、信誉良好的大厂、宗门或第三方机构,在标准司的监督下,承担部分低风险产品的检测工作。加快认证速度,但要建立黑名单和终身追责制,谁放水,谁负责!”
他还特别指出:“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成立一个由官员、顶尖匠师、大厂商代表和独立学者组成的‘标准审议会’,定期根据技术发展和市场反馈,对标准进行修订和优化。我们定标准,是为了促发展,而不是设路障。”
周玄的这一系列指示,如同为混乱的战场划出了清晰的战线和规则。分级制度既守住了安全底线,又给了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避免了“一管就死”的窘境。引入第三方检测和动态修订机制,则保证了标准体系的弹性和可持续性。
诏令颁布后,市场的恐慌情绪逐渐平息。中小工坊看到了希望,开始努力提升工艺,争取至少获得“丙”标甚至“乙”标准入。大厂商则积极争夺代表质量和信誉的“甲”标,将其视为新的竞争优势。一场围绕“灵工标”等级的质量竞赛,悄然取代了之前无序的价格战和劣质竞争。
“灵工标”不再仅仅是一把监管的利剑,更开始成为引导产业升级、区分产品档次、建立消费者信任的市场风向标。大周的灵气科技产业,在经历了一次险些致命的“质量危机”后,开始走向更加规范、健康的发展轨道。
周玄深知,与资本和市场的博弈将是长期的,但这一次,他成功地给这匹脱缰的野马套上了缰绳,虽然还未完全驯服,但至少明确了奔跑的方向和规则。
喜欢朕的江山,画风不对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朕的江山,画风不对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