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瓶颈的出现,如同一只无形的手,骤然扼住了大周灵气科技蓬勃发展的咽喉。曾经机声隆隆的工业区,如今不时陷入沉寂;规划中四通八达的灵能铁路网,因核心动力不足而放缓了铺设速度;就连京城百姓家中,那象征新生活的灵能灯,灯光也开始变得不如以往稳定,时而闪烁,如同人们此刻忐忑的心情。
“灵荒”一词,首次频繁地出现在《大周公报》和地方官员的奏折中,从一个技术术语变成了街谈巷议的焦点,带来了切实的阵痛。
影响最先、也最直接地体现在经济层面。江南沈氏符箓厂,这个民用符箓生产的巨头,不得不宣布将产量削减三成。沈家家主沈文渊在给商会的信函中无奈地写道:
“非订单不足,实乃灵能供应不稳,时断时续,良品率大幅下降,强行为之,恐损我‘沈氏’招牌。”
类似的情况在各行各业上演,原材料价格因运输成本上升而上涨,部分商品出现短缺,刚刚被点燃的民间投资热情遭遇了第一次寒流。
朝堂之上的争论愈发激烈。以户部老侍郎为首的保守派声音陡然增大:“陛下!臣等早已言明,天地灵气乃修行之根本,万物生长之依赖!如今为这些奇巧机械,大肆抽取,已致灵脉不稳,此乃上天警示啊!长此以往,恐伤我大周国本!当立即限制非必要之用度,尤其是那些奢靡的民用灵器,优先保障军国大事与修士所需!”
这番言论得到了部分清流言官和传统修行世家出身的官员附和。一时间,“与民争能”、“竭泽而渔”的批评声浪,重重地拍向以墨衡为首的灵工派。
墨衡与灵工部的官员们面色凝重,但并未退缩。墨衡出列,声音因连日研究而沙哑,却异常坚定:“陛下,诸位同僚!灵能供应紧张是实情,但将此归咎于灵气科技本身,乃是因噎废食!我辈凡人,自古便知钻木取火,继而用薪柴、燃煤炭,何尝不是向天地索取能量?关键不在于用不用,而在于如何更高效、更智慧地用!当前之困,非路之错,乃车行太快而油料不足!当务之急,是寻找新的‘油料’,改进‘引擎’,而非将车拆毁,退回步行时代!”
他进一步指出,放缓甚至停止发展,才是真正的自毁长城。
“北漠蛮族虎视眈眈,海外诸国情况未明。我大周若不能借此机遇强大自身,待他国率先突破能源瓶颈,装备灵能大军压境时,我等难道要靠圣贤文章去抵挡吗?”
双方引经据典,争论不休。龙椅上的周玄,安静地听着双方的辩论,手指轻轻敲击着扶手。
他深知,保守派的担忧并非全无道理,能源问题若处理不好,确实会引发严重后果。
但墨衡所指出的方向,才是未来。
待争论稍歇,周玄终于开口,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墨爱卿所言,深合朕心。能源之困,是挑战,更是机遇。这证明我大周走对了路,所以才遇到了前行者必然会遇到的问题。”
他站起身,目光扫过满朝文武:“解决问题的办法,绝不是倒退。而是向前,继续突破!”他随即颁布了一系列具体旨意:
“第一,开源。灵科院新设‘新能源研究所’,由墨衡直接负责,集中全院精锐,给朕攻克两件事:一是更高效率的大型、超大型灵能炉,力求能从更深层、更广阔的空间汇聚灵气;二是探索灵石之外的替代能源,无论是更深层的地火之力,还是九天之上的风雷之能,甚至是……对灵石矿脉形成机理的研究,都要给朕拿出章程来!朕授权研究所,可调用一切所需资源,遇阻挠者,以抗旨论!”
“第二,节流。灵工部联合户部,一月内颁布《灵能使用效率标准》。对所有灵能设备,根据用途划分能效等级。鼓励工坊研发节能技术,对高效产品给予税收减免。官府采购,优先选择高能效产品。要在全社会倡导‘灵能宝贵,节约为荣’之风。”
“第三,调配。成立‘灵能调度总署’,直属内阁。统筹全国灵脉节点、灵石库存和灵能炉产出,优先保障国防、关键产业和民生基本需求。对非必要的高耗能项目,暂缓审批。”
周玄的决策,清晰地表明了他坚定不移推进灵气科技的决心,同时也采取了务实的管理措施来应对危机。退朝后,他单独留下墨衡,递给他一份自己亲手书写的、满是各种设想和疑问的密旨。
“墨师,压力很大,朕知道。”周玄看着眼前这位为帝国科技事业殚精竭虑的宗师,语气诚恳,
“但这是我们必须要迈过去的坎。第一次突破,我们让机器动了起来。这第二次突破,将决定我们能跑多快、多远。能源,是文明的血液。大周能否脱胎换骨,在此一举。”
墨衡郑重接过密旨,深深一揖:“陛下放心,臣等必竭尽全力,虽九死其犹未悔!灵科院上下,定当为陛下,为大周,蹚出一条能源新路!”
随着新政的推行,社会的恐慌情绪稍稍缓解。灵科院新能源研究所的灯火,彻夜长明,成为了这场无声战役的最前线。而整个大周,在短暂的混乱后,开始学着在能源约束下,更精细地规划发展。
能源瓶颈如同一道紧箍咒,虽然带来了痛苦,却也迫使着这个古老的帝国,开始思考更可持续、更有效率的未来。突破的种子,往往就在极限的压力下孕育。
喜欢朕的江山,画风不对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朕的江山,画风不对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