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持续阴郁,湿冷的空气仿佛无孔不入,连带着人的心情也容易变得沉郁。这日清晨,见雨势暂歇,只余下漫天的灰蒙蒙和浸骨的潮气,我忽然格外想念灵隐寺后山那清冽的空气。或许,慧觉师父能驱散这连日来积压在心头、难以言说的滞闷。
让老周头将车停在山脚,我独自沿着被雨水浸得颜色深浓的青石板小径向上。山间雾气氤氲,林木静默。行至半山,果然又见到了那个熟悉的灰色身影。
慧觉师父并未在扫地,而是静立于那棵虬枝盘曲的古松下,目光落在石阶缝隙中一丛在如此恶劣天气里依然顽强舒展着绿意的无名小草上,神情专注。
我放轻脚步,走近,双手合十,恭敬行礼:“慧觉师父。”
他缓缓转过身,目光依旧澄澈平和,落在我身上,唇角泛起一丝了然的浅笑:“施主来了。气息沉凝,如这山间积云,可是心中有所挂碍,欲静而波未平?”
我心中叹服,坦然道:“师父明鉴。近日外务纷扰,虽知不应萦怀,亦努力持心,却总觉如浅滩之水,微风吹过,便涟漪不断,难复往日澄澈。” 我说的是那些无法完全忽略的视线、言语,以及随之而来的、对自身处境的思量。
他微微颔首,并未直接解答,而是引着我向更高处、雾气更浓处走去。直至一处可聆听深谷中溪流潺潺却因雾气不见其形的地方停下。水声淙淙,在这寂静山间格外清晰,带着一种恒久不变的节奏。
“施主且听这水声。”慧觉师父缓声道。
我凝神倾听。那水声不绝于耳,奔流不息。
“浅涧之溪,遇石则鸣,遇风则皱,虽活泼,却易扰。”他目光仿佛穿透浓雾,看到了那无形的溪流,“而深谷之水,纵有万斛泉源暗涌,表面却可能平静无波。非是死水,乃是其深广,已能容纳、消解诸般扰动,故而外显平静。”
他转向我,目光沉静:“施主往日之静,或如雨后初霁之湖,澄澈见底,然其水尚浅。如今外缘风动,吹皱水面,乃是常情。无需厌恶涟漪,亦无需强求立刻平息。当思如何使心如深潭,增其容量,厚其底蕴。水愈深,则外风难扰,纵有波澜,亦不损其深流之质。届时,水面或仍有涟漪,然已无关根本之静定。”
我怔在原地,心中仿佛被一道光照亮。我一直苦恼于为何不能回到从前那种“毫无波澜”的宁静,却未曾想过,那种静或许是“浅静”。如今的纷扰,正是让我走向“深静”的契机!我不需要抗拒涟漪,而是需要修炼自己的深度与广度,让心变成能容纳波澜的深潭。
“师父之意是……无需执着一时的风平浪静,而应借事练心,增长定力与智慧,使心能如深潭,容纳万物而不为其所动?”
“善。”慧觉师父眼中闪过一丝赞许,“烦恼即菩提。外境纷扰,正是磨砺心镜之砥石。不拒不着,于其中观照自心,增长智慧,便是修行。待到潭深水阔,纵有狂风巨浪,亦不过增添其壮阔气象罢了。”
我深深一礼,只觉豁然开朗:“多谢师父点拨!”
之前的滞闷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昂扬的决心。我不再试图抹去那些涟漪,而是看到了将它们化为自身深度一部分的可能。
下山时,那淙淙水声依旧在耳。回到城中,喧嚣入耳,我却仿佛带着山间深潭的静谧。慧觉师父以“水深流静”之喻,为我打开了修行的新境——真正的静,不是没有波澜,而是深广到波澜不足以撼动的从容。
喜欢晓渡钱塘:我的苏小小人生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晓渡钱塘:我的苏小小人生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