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文会这日,天色依旧沉郁,铅灰色的云层低低压着湖面。然而,林婉儿这座临湖小院内却是另一番天地。地龙烧得暖融,驱散了所有寒意;苏合香与茶香交织,营造出温馨雅致的氛围;身着崭新衣裙的丫鬟们步履轻快,悄无声息地侍立左右。
林婉儿今日显然是精心打扮过的。她依计穿上了那身 月白淡青兰草纹的杭罗襦裙 ,梳着雅致的垂鬟分肖髻,簪着素银点翠簪环,整个人显得清丽脱俗,书卷气十足,与“赏文”的主题极为契合。受邀的几位钱塘官宦千金如约而至
受邀的几位钱塘官宦千金如约而至,个个也都是锦衣华服,珠翠环绕,显然对这次来自京城贵女的邀请十分重视。她们一踏入这小院,便被其精巧的陈设、氤氲的香气以及林婉儿通身的派头所慑,言语间不禁流露出惊叹与艳羡。
“林妹妹这院子真是神仙住处!推开窗便是西湖烟波,比起我们那方方正正的宅院,不知灵动多少!”
“这香氛真好闻,清雅不俗,定是京里带来的好物吧?”
“妹妹这身云锦,这绣工,怕是江南最好的织造局也未必能及呢!还有这步摇,真真是精巧绝伦!”
林婉儿脸上始终挂着甜美得体的笑容,应对自如,既不过分热络显得巴结,也不过分清高显得难以接近。她深知如何拿捏这种分寸。然而,听着这些赞誉,她心底却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轻蔑。果然是小地方出来的,眼界有限,些许好东西便能引得她们如此失态。她目光状似无意地扫过在场每一位小姐,尤其是她们身后的空处——那位她真正想见的主角,苏小小,果然未曾现身。
据回报,送帖的人连西泠桥畔那扇斑驳的木门都未能进去,只得了那位姓贾的姨母一句不卑不亢的回复:“多谢林小姐盛情。只是我家娘子近日需潜心学业,不便赴会,还望海涵。”
“真是遗憾呢,”林婉儿适时地流露出恰到好处的惋惜,声音清脆如黄莺出谷,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听闻苏小小娘子诗才卓绝,我心向往之,本想借此机会向她当面请教一二,不想竟无缘得见。”她巧妙地将自己放在了一个谦虚好学的位置上,既彰显了大度,又点出了对方的“缺席”。
一位穿着樱草色襦裙、性子较为直爽的李小姐接口道:“苏姐姐性子是有些喜静,不常参加我们这些聚会的。林妹妹你想见她,怕是得去书铺碰碰运气,或是等她偶尔出门访师的时候方能偶遇。”
另一位张小姐也点头附和,语气有些微妙:“是呢,苏娘子心思纯净,多半都放在诗文音律上了,与我们这些俗人喜好不同。”这话听着像是褒奖,细品之下却带着点若有若无的疏离感。
林婉儿心中冷笑,好一个“喜静”,好一个“心思纯净”!这不就是标榜自身清高,不屑于俗世交际么?她面上却愈发显得纯真好奇,仿佛只是个不谙世事的少女:“原来苏娘子是如此专注之人,真是令人敬佩。只是……我有些好奇,她一个女子,无依无靠的,整日钻研这些诗文雅事,固然风雅,可将来……终究要考量归宿之事吧?总不能……一辈子这般不同俗务,孤芳自赏下去?”她的话语听起来充满了单纯的关心和疑惑,实则精准地将“无依无靠”和“将来归宿”这两个最为现实也最易引人遐想的问题,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轻轻抛了出来。
在场的小姐们闻言,交换了一下眼神,神色都有些微妙和闪烁。李小姐迟疑了一下,含糊道:“这个……苏娘子品行端方,又有才名护身,想来……机缘到了,总会有个好去处的。”话语间显然不愿,或者也不敢深入探讨这个话题。
林婉儿见好就收,知道火候已到,再多问反而显得刻意。她立刻将话题引回了风花雪月,笑着道:“也是,苏娘子那般人物,自有其缘法。我们还是别说这些了,今日请诸位姐姐来,是赏文会,莫要辜负了这好茶好景。”她顺势拿出几首自己平日练习的、辞藻华丽、对仗工整的诗作,请众人品评。这些诗作虽缺乏真正的灵气与深刻内涵,但格律严谨,用典准确,足以唬住这些并非顶尖才女的闺秀,自然引来一片真诚的赞誉。
她又故意引了几首相对生僻的典故诗词,见有人面露难色,接不上话,便不着痕迹地、笑语盈盈地自己解了围,既巧妙地展示了自己的家学渊源和博览群书,又不至于让在场任何人感到难堪,手段可谓圆滑老练。整个赏文会,她就像一只精心计算过飞行轨迹的蝴蝶,轻盈翩跹于花丛之间,始终掌控着全场的节奏与气氛,将所有注意力都吸引在自己身上。
她成功地在这些钱塘闺秀心中,塑造了一个来自京城、家世显赫、才貌双全、且待人亲切毫无架子的完美形象。同时,她也从这些七嘴八舌的交谈中,捕捉到了更多关于苏小小的信息碎片:深居简出、与书铺郑先生及梅溪散人等几位清流名士交好、性情沉静近乎孤僻……以及,那份被多次提及、似乎凌驾于才艺之上的、隐隐约约的“格调”与“风骨”。
这“格调”与“风骨”二字,像两根细小的尖刺,扎在林婉儿的心头,让她感到一种莫名的不安与……嫉妒。这是一种她无法用华服美饰、珠宝珍玩来轻易压倒或模仿的东西。
喜欢晓渡钱塘:我的苏小小人生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晓渡钱塘:我的苏小小人生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