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时刚到不久,国师府的三间课屋内已坐满孩童,李承乾端坐在首排,程处嗣、尉迟宝琳等人也都挺直腰背,眼神里满是期待 —— 李峰的第一堂课,终于要开始了。
李峰手持一卷纸,缓步走进屋内,将纸贴在墙上的木板上 —— 纸上写着整齐的 “九九乘法表”,从 “一一得一” 到 “九九八十一”,字迹清晰,一目了然。
“今天先教你们术算,这门学问,以后你们无论从军、从政还是持家,都能用到。” 李峰指着乘法表,语气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现在,所有人抄写十遍,半个时辰后,我要检查,一个时辰后,必须全部背诵下来。”
孩童们不敢怠慢,立刻拿起毛笔,在纸上认真抄写。程处嗣平日里最讨厌写字,此刻却也不敢偷懒 —— 昨天父亲程咬金特意叮嘱,若是在国师课上胡闹,定要打断他的腿。
半个时辰后,李峰挨个检查抄写情况,见没人遗漏,便让众人开始背诵。好在乘法表朗朗上口,又都是简单的数字组合,一个时辰后,所有孩子都能流利背诵,连最调皮的尉迟宝琳,都能闭上眼睛背得一字不差。
“先生,学这些数字组合,到底有什么用啊?” 尉迟宝琳忍不住举手提问,他还是觉得,骑马射箭比背这些 “一二三四” 有意思多了。
李峰看向他,笑着解释:“你是尉迟恭将军的长子,以后若想从军带兵,行军途中要计算路程 —— 每天走多少里,多久能到目的地。
要计算粮草 —— 全军多少人,每天吃多少粮,能支撑多少天。
排兵布阵时,要算每队多少人,如何分配兵力才能发挥最大战力。
甚至预测天气,都要算云层移动的速度、风向变化的规律。
这些,都离不开术算。”
尉迟宝琳眼睛一亮,瞬间明白了:“原来术算这么有用!我以后一定好好学!”
其他孩子也纷纷点头,之前觉得枯燥的数字,此刻突然变得重要起来 —— 程处嗣想着以后帮父亲管军需,杜构想着帮父亲算账目,连房遗直都觉得,学会术算,以后能更好地打理家族田产。
“老师,那我呢?术算对我有什么用?” 李承乾也忍不住提问,他是太子,以后要当皇帝,似乎用不到这些 “琐碎” 的计算。
李峰看向他,语气变得郑重:“你是储君,将来的大唐皇帝,术算能让你不被下面递上来的奏疏蒙骗。
比如赈灾,地方官说需要十万石粮,你要知道灾区有多少百姓,每人每天需要多少粮,算清楚到底需要多少。
比如税负,户部说今年税收增加,你要知道全国有多少田亩,每亩缴多少税,算清楚数字对不对。
还有人口、兵源,这些都需要你看得懂账目,知道大致的数字逻辑。”
他顿了顿,补充道:“不需要你精通计算,但必须能看懂,不然家里的管家贪了多少钱,地方官报了多少假账,放到你面前,你都看不出来,岂不是要被人蒙在鼓里?”
李承乾恍然大悟,连忙点头:“老师说得对!我一定好好学术算,将来不被人欺骗!”
屋内的孩子和门外偷听的仆从,都觉得李峰说得太有道理了 —— 原来以前被忽视的术算,竟有这么大的用处,连皇帝都离不开。
午饭过后,众人在庭院里稍作休息,李承乾跟着李峰走进书房,忍不住问道:“老师,昨天您让我们想‘为什么要读书’,您心里的答案,是什么呢?”
李峰正在磨墨,闻言抬头,缓缓说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四句话如同惊雷,炸得李承乾瞬间僵在原地,眼神里满是震惊 —— 他从未想过,读书竟有如此宏大的意义,不是为了个人前程,而是为了天下苍生,为了后世太平。
恰好程处嗣、杜构等人路过书房,听到这四句话,也都停住脚步,站在门外,久久没有说话 —— 这四句话,像一盏灯,照亮了他们对 “读书” 的认知。
下午的课,李峰开始教李承乾识人之术,其他孩子也围在一旁旁听。
“老师,如何才能看清一个人的好坏,学会识人呢?” 李承乾问道,他知道,将来做了皇帝,识人用人是最重要的本事。
“识人分两部分讲。”
李峰坐在椅子上,缓缓说道,“先说对一般人,简单来讲,不要轻信任何人说的话,要看他实际做了什么。
一个人说自己忠诚,你要看他在危难时是否不离不弃。
一个人说自己善良,你要看他是否真心的帮助过穷苦百姓。”
他话锋一转,看向李承乾:“但对太子和皇帝来说,光看‘做了什么’还不够,更要看‘结果是什么’。一个官员做了很多事,却都没做成,甚至给百姓带来麻烦,就算他再努力,也不是能臣;一个人用了一些‘手段’,却解决了大问题,让百姓安居乐业,就算方法不完美,也是可用之才。”
李承乾皱着眉,有些疑惑:“老师,您是说,君子可以用,小人也可以用吗?可儒家说,要‘亲君子,远小人’啊。”
“儒家说的,就一定是对的吗?” 李峰反问,语气带着几分嘲讽,“儒家的‘远小人’,是对普通人的要求,因为普通人没有驾驭‘小人’的能力,容易被‘小人’带偏。
但皇帝不一样,皇帝手里有权力,有制度,可以约束‘小人’的恶,发挥他们的能。”
他继续说道:“作为皇帝,君子可以用,小人也可以用,只有无德无能的人,才不能用。
君子适合做辅政大臣,制定国策;小人若有才能,比如擅长理财、擅长侦查,也可以用,但要把他们放在合适的位置,用制度盯着,不让他们作恶。”
“这…… 这不是和儒家讲的相违背吗?” 李承乾更疑惑了,他从小读的书,都教他要远离小人,可李峰却说可以用小人。
“你那是一般人的准则,不能套用在帝王身上。” 李峰耐心解释,“你可以把《论语》当成御下的手段 —— 比如用‘仁’来安抚百姓,用‘礼’来规范朝臣,但不能把《论语》当成约束自己的束缚。
你想想,史书上哪位雄才大略的帝王,是靠《论语》治天下的?”
李承乾低头沉思,想了半天,竟真的想不出 —— 秦始皇靠法家统一六国,汉武帝开疆拓土,也不是只靠儒家。
“先生,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难道不是以儒家治国吗?”
一旁的杜构突然开口提问,他父亲杜如晦常和他讲汉朝历史,他记得汉武帝是儒家的 “支持者”。
这句话让所有人都看向李峰,连李承乾也抬起头,眼里满是好奇 —— 是啊,汉武帝明明推崇儒家,难道不是靠儒家治国吗?
李峰看着众人期待的眼神,嘴角勾起一抹笑容,缓缓开口:“杜构这个问题问得好,那我们就来聊聊,汉武帝到底是靠什么治国的……”
他的话还没说完,就见管家匆匆走来,对着李峰躬身道:“老爷,宫里来人了,说陛下有要事,请您即刻入宫。”
李峰皱了皱眉,看向李承乾等人:“今日的课就到这里,明天我们再继续讨论汉武帝的治国之术。”
李承乾等人虽然意犹未尽,却也只能点头,看着李峰跟着内侍快步走出府门,心里都在琢磨 —— 汉武帝到底是不是靠儒家治国?李峰先生又会给出怎样的答案?
喜欢任意门开始的旅途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任意门开始的旅途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