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委会的决议如同一道明确的发令枪响,驱散了笼罩在“国家级高新区”构想之上的最后一丝不确定性。
照海市的权力机器,在市委的定调下,开始围绕着这一中心任务高效运转起来。
叶辰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力,也感受到了随之而来的、更为具象的压力。
蓝图被批准,意味着他必须将纸上谈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推进。
他主持召开了高新区前期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将常委会的精神迅速传达,并将各项任务以更严密的体系分解下去。
发改委、科技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核心部门如同上紧了发条的钟表,按照既定的时间表,开始产出更为详尽的专项报告、规划图纸和政策草案。
工作虽然繁忙,但推进的节奏却在叶辰的掌控之中,条理清晰,目标明确。
然而,他深知,真正决定高新区命运的因素,往往并非完全掌握在市一级的手中。
省里的态度,如同一片高悬于顶的云,不知会降下甘霖还是风暴。
这风暴的征兆,在一个周四的下午,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悄然来临。
叶辰正在审阅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提交的三套预选址方案的深度比选报告,桌上的那部红色保密电话再次突兀地响了起来。
依旧是省委组织部杨东部长的号码。
叶辰的心微微一提,迅速调整了一下呼吸,拿起听筒,声音沉稳如常:“杨部长,您好。”
“叶辰同志,没在开会吧?”杨东的声音听起来比上次少了几分刻意的深沉,多了几分难以捉摸的随意。
“没有,部长,正在看一些材料。”叶辰谨慎应答,心中快速揣测着这次来电的意图。
“嗯,”杨东似乎笑了笑,“听说你们照海,最近动静不小啊。常委会刚开过,明确了要搞国家级高新区?”
叶辰心中凛然。常委会的内容,这么快就传到了杨东耳中,这本身就是一个信号。
他不敢怠慢,简要汇报了常委会的基本精神和后续的工作部署,重点强调了“分步走”的稳妥策略和前期夯实基础的工作重点。
杨东安静地听着,没有像上次那样提出具体问题考校。
待叶辰说完,他沉默了片刻,忽然问了一个看似毫不相干的问题:
“叶辰啊,你对邻省那个‘淮湖新区’这几年的大发展,怎么看?我记的,他们起步阶段,条件还不如你们照海现在吧?”
这个问题如同一枚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在叶辰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
“淮湖新区”是邻省近年来崛起的一个明星级开发区,以其超常规的发展速度和敢为人先的政策突破闻名。杨东此时提及,绝非无意。
叶辰大脑飞速运转。他不能简单赞美,那可能显得盲从;也不能妄加批评,那可能显得狭隘。他需要透过这个案例,表达出自己的见解和定力。
“部长,‘淮湖新区’的成功,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案例。”
叶辰字斟句酌,“他们的魄力和一些突破性的政策,比如在土地审批和人才激励上的大胆尝试,确实起到了关键作用,抓住了发展的窗口期。这是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
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审慎:“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他们前期在拆迁安置和债务风险控制方面,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走过一些弯路。”
“我们认为,照海的情况有其特殊性,我们的优势在于扎实的产业基础和相对稳健的财政。”
“因此,我们更倾向于在学习和借鉴其成功经验的同时,注重发挥自身优势,走一条‘稳中求进,进中求好’的路子,力争实现高质量发展,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和代价。”
电话那头再次陷入了沉默。
这一次,叶辰能隐约感觉到,杨东似乎是在权衡,或者说,是在通过他的回答,验证着什么。
几秒钟后,杨东的声音再次响起,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意味:“‘稳中求进,进中求好’……嗯,有这个认识很好。立足自身,不盲目攀比,是成熟的表现。”
他顿了顿,仿佛不经意地提了一句,“省里近期可能会组织一批干部,到几个发展得快、有代表性的新区去考察学习,开拓一下思路。你们照海,如果有兴趣,也可以报个名。”
不等叶辰回应,杨东便结束了通话:“好了,你忙吧,照海的工作,省里是看在眼里的。”
电话挂断,忙音传来。
叶辰缓缓放下话筒,眉头微蹙,陷入了深思。
杨东这次的通话,看似随意,实则信息量极大。
他不仅密切关注着照海的动向,而且通过“淮湖新区”的例子,似乎在试探他叶辰的发展理念和行事风格。
最后那句关于考察学习的话,更像是一种暗示,或者说,是一个机会的预告。
省里“看在眼里”,既是关注,也是审视。
而“考察学习”,则可能意味着,省里正在为更大范围的干部交流、或者说是为某些关键岗位的遴选,进行铺垫和考察。
叶辰走到地图前,目光再次落在那片绿色的预选区域上。
风,已然从更高的地方吹来。
这风,可能会助推照海这艘航船加速前进,也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湍流。
他意识到,高新区这盘棋,棋盘远比想象中更大,对弈者也不仅仅局限于照海一隅。
他必须更加谨慎,更加敏锐,在推动具体工作的同时,时刻洞察着来自更高层面的风向变化。
青萍之末,风已起。真正的博弈,正在更广阔的天地间,悄然展开。
喜欢重生之警途重启,我要纵横官场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重生之警途重启,我要纵横官场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