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东部长的电话,像一块投入平静水面的石子,在叶辰心中漾开的涟漪久久未平。
他深知,“省里看在眼里”这六个字,既是肯定,也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这意味着他和他推动的高新区构想,每一步都会被放在放大镜下审视。任何一点疏漏,都可能被无限放大,成为攻击的靶子。
他更加废寝忘食地投入到工作中,对各项方案的审阅近乎严苛,对数据的推敲力求精准。
同时,他也更加注重与市长成汉雯的沟通,几乎做到事无巨细,主动汇报,确保政府主官之间的信任与协同牢不可破。
与市委书记顾同的汇报频率也悄然增加,在关键节点上,他始终将市委的指导放在首位,姿态谦逊,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
这天下午,叶辰正在听取发改委关于高新区首批鼓励类产业目录的汇报,秘书小陈神色略显凝重地推门进来,俯身在他耳边低语了几句。
叶辰的眉头几不可察地蹙了一下,随即对汇报的负责人道:“王主任,今天就先到这里,目录的思路不错,但个别条款的表述还需要再斟酌,要更突出我们的比较优势和差异化竞争。你们再修改一版给我。”
待王主任离开,叶辰才转向秘书:“怎么回事?说清楚。”
小陈将一份刚刚送来的内部简报放在叶辰桌上,指向其中一条不太起眼的信息:“市长,您看这个。”
那是一则转载自邻省某知名经济论坛的帖子摘要,标题颇为耸动:《照海豪赌‘国家级高新区’,是远见还是冒进?深扒其薄弱家底与潜在风险!》帖子内容看似客观分析,列举了照海市研发投入不足、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偏少等现实短板,但字里行间却充斥着一种隐晦的质疑和唱衰的论调,甚至影射照海此举是为了政绩工程,可能引发地方债务风险。
“这帖子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传播范围怎么样?”叶辰的声音冷了下来。
“是昨天深夜发布的,目前只是在少数财经圈子和论坛流传,主流媒体尚未关注。但……发帖人似乎对我们内部的数据和讨论细节有所了解,虽然不是核心机密,但一些数据和我们在初步分析报告里引用的高度吻合。”小陈谨慎地回答道。
叶辰靠在椅背上,指尖轻轻敲击着桌面。这不是简单的舆论质疑,更像是一次有目的的“试探性攻击”。
对方选择在照海市委常委会刚刚通过决议、各项工作全面启动的当口发出这种声音,时机拿捏得相当精准。
目的无非是几个:搅乱舆论,动摇信心,甚至可能引起省里相关部门的“关注”和“问询”,从而拖延乃至阻碍高新区推进的步伐。
“知道源头可能来自哪里吗?”叶辰问。
小陈摇了摇头:“匿名的,Ip地址也在境外,追查起来很难。但……内容针对性太强,不排除是……”他没有说下去,但意思很明显,可能是竞争对手,也可能是内部某些不满或受损利益群体的放风。
叶辰沉默了片刻,脸上看不出喜怒。他拿起那份简报,仔细又看了一遍,然后轻轻将其放在一边。
“不必过度反应,但也不能置之不理。”叶辰迅速做出了判断,“你立刻去做两件事:第一,联系市委宣传部网信办的同志,请他们密切关注此类舆情动向,适时以权威渠道发布我们高新区建设的正面信息和务实举措,进行对冲和引导,但注意方式方法,不要搞成口水仗,降低我们的格调。”
“第二,”他看向小陈,目光锐利,“内部强调一下纪律,尤其是参与前期工作的部门和人员,所有非公开的材料和数据,必须严格管理,不允许任何非必要的传播和讨论。你私下里也留意一下,看看有没有什么不寻常的动静。”
“是,市长,我马上去办。”小陈领命,快步离去。
办公室里恢复了安静,但空气却仿佛凝重了几分。叶辰走到窗前,看着楼下车水马龙,眼神深邃。
这突如其来的“微澜”,印证了他之前的预感。高新区的推进,绝不会一帆风顺。
来自外部的竞争压力,已经开始以这种不那么光明正大的方式显现。
这还仅仅是一个开始,未来可能还会有更直接、更激烈的较量。
他想起杨东部长的提醒,想起顾同书记要求的“稳健”。
此刻,他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两个字的重量。在巨大的机遇面前,潜藏的危机同样巨大。
他必须如同高明的舵手,既要坚定航向,乘风破浪,又要时刻警惕水下的暗礁和突如其来的风浪。
这第一道小小的波澜,是对他定力和智慧的初步考验。
他不能自乱阵脚,也不能掉以轻心。稳住心神,继续按照既定的节奏,扎扎实实地做好自己的事,用实实在在的进展和成效来回应一切质疑,这才是最有力、最根本的应对。
他回到办公桌前,重新拿起了那份产业目录草案。
外界的纷扰,不能影响他内在的节奏。这场漫长的棋局,需要的是耐心、韧性和一颗强大的心脏。
微澜已现,或许,更大的风浪还在后头。
但他,已然做好了准备。
喜欢重生之警途重启,我要纵横官场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重生之警途重启,我要纵横官场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