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长卿率领捧日军五万精锐,一路旌旗招展,浩浩荡荡抵达西北边陲。边军统帅种世衡早已得信,率麾下将领及文官于边境重镇迎接。双方并非初识,几年前萧关之战,任长卿便以监军身份与种世衡有过合作,彼此对对方的能力和品性都颇为认可,省去了许多虚礼客套。
接风宴上,任长卿注意到一个熟悉的身影——阿宝!昔日那个憨厚勇武年轻人,如今已成长为一名威风凛凛的将军。他更凭其万夫不当之勇,深受种世衡器重,如今已是种家军中不可或缺的左膀右臂,独领一军。阿宝见到任长卿,依旧恭敬地行了大礼,眼中满是感激与重逢的喜悦。
宴席过后不久,曹猛、孙胜等二十一名原任府亲卫,皆身着中级军官铠甲,齐集于任长卿的中军大帐。他们如今最低也是旗牌官,更有数人已升至指挥使、都虞候,分散在种家军各营,潜移默化之下,竟已间接影响了一半以上的兵马调度。这股潜在的力量,让任长卿心中稍安,至少军令通行不会遇到太大阻碍。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任长卿抵达后,并未如众人预想那般立刻整军经武,积极备战。他反而对种世衡的日常治军和边防部署毫不干涉,每日里不是巡视关隘,便是考察地形,偶尔还与当地士绅饮酒赋诗,一派悠游自在、仿佛真是来西北观风问俗的模样。他甚至公开表示,要重温当年在西北的旧梦,去看看那些熟悉的山川河流。
他这般“不作为”,不仅让麾下如曹猛、小段等渴望立功的将领心急如焚,连老成持重的种世衡也摸不着头脑。西夏方面更是被这反常的举动搞得疑神疑鬼,边境摩擦反而因此减少了许多。兴庆府(西夏都城)接连派遣数批使者,携带国书,快马加鞭赶往汴京,质问大周朝廷是否意欲撕毁盟约,为何派遣和西夏有仇的任长卿率如此重兵陈兵边境?
面对种世衡隐晦的询问和部将们的焦躁,任长卿只是高深莫测地笑笑,安抚众人稍安勿躁,称时机未到。
这般“游山玩水”的日子持续了约莫半月。某一日,任长卿闭门谢客,写了两封密信,一封以火漆封缄,命心腹以八百里加急直送东京太子赵策英;另一封则通过特殊渠道,送往北疆,交予表兄,北线谢文昌。
信使派出后当晚,任长卿单独邀种世衡入帐,屏退左右,密谈直至东方既白。无人知晓他们具体谈了什么,只见次日种世衡出帐时,脸上混杂着极度的震惊、难以置信,以及一丝被点燃的狂热与决绝。
更令人惊异的是,自那日清晨起,任长卿、曹猛、孙胜、小段将军以及他们精心挑选的数十名绝对心腹好手,仿佛人间蒸发一般,从军营中彻底消失了踪影。只留下一个空荡荡的中军大帐,以及被明确告知“留守大营,负责与种老将军联络协调”的梁晗。
梁晗看着空无一人的主帅营帐,心情复杂至极。一方面,他暗自庆幸,不用跟随任长卿去执行那听起来就无比危险、不知所踪的秘密任务,性命无忧;另一方面,一股强烈的失落与后悔又涌上心头——主帅亲自带队深入险境,所图必然极大,功劳也必然惊人,自己却只能在这相对安全的后方眼睁睁看着,恐怕此番西征,最大的功劳是与自己无缘了。他叹了口气,只能按捺住心思,兢兢业业地扮演好任长卿留下的“幌子”角色。
喜欢寒门青云:穿越知否之逆袭路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寒门青云:穿越知否之逆袭路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