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比米勒之后,有一位以萨迦人,名叫陀拉,是普瓦的儿子,多多是他的祖父。陀拉起来拯救以色列人。他住在以法莲山区的沙密。
陀拉治理以色列二十三年,死后就葬在沙密。
在他之后,有基列人睚珥兴起治理以色列二十二年。
他有三十个儿子,骑着三十匹驴驹。他们掌管着基列的三十座城镇,这些城镇直到如今还被称为“睚珥的村落群”。睚珥死后,葬在迦们。
以色列人又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他们去服事巴力神、亚斯她录女神,以及亚兰的神、西顿的神、摩押的神、亚扪人的神、非利士人的神。他们离弃耶和华,不再事奉他。
因此,耶和华向以色列人发怒,把他们交在非利士人和亚扪人的手中。
从那时起,他们开始蹂躏、压碎以色列人,压迫了十八年之久。所有住在约旦河东边、基列地(即亚摩利人的地域)的以色列人都深受其害。
亚扪人还渡过约旦河去攻打犹大、便雅悯和以法莲支派。以色列人陷入巨大的困境之中。
这时,以色列人向耶和华呼求说:“我们得罪了你!因为我们背弃了我们的神,去服事巴力诸神。”
耶和华回答以色列人说:“我曾从埃及人、亚摩利人、亚扪人、非利士人、西顿人、亚玛力人、米甸人手下拯救过你们,当你们遭受他们压迫、向我呼救的时候,我哪次没有拯救你们脱离他们的手呢?
然而你们还是离弃我,去事奉别的神明。所以这一次我也不会再救你们了!
去呼求你们所挑选的众神吧!看看你们遭遇危难时,他们会不会来救你们!”
以色列人对耶和华说:“我们犯了罪!随你怎样处置我们都行,只是求你现在救救我们吧!”
于是以色列人除掉了他们中间的异族神像,重新事奉耶和华。耶和华看到以色列人受如此苦楚,心中就不忍了。
(此时)亚扪人已经召集军队,在基列地安营备战。以色列人也召集起来,在米斯巴安营。
基列民众的首领们彼此商议说:“谁能领头去攻打亚扪人,谁就可以做基列所有居民的首领。”
这一章记载了士师时代周而复始的信仰循环,揭示了几点深刻教训:
1. 表面的安定不等于真信仰: 陀拉与睚珥的治理带来了数十年的和平(共四十五年),表面上国泰民安(睚珥家族的繁荣可视为象征)。然而这安定并没有导向对神的忠诚,以色列人很快故态复萌,再次陷入多神崇拜的泥沼。警示后人:没有深层信仰更新的安定,只是下一次堕落的铺垫。
2. 信仰的杂糅必然带来混乱: 以色列人同时敬拜巴力、亚斯她录以及周边所有民族的偶像,显示出信仰上极度的混乱和妥协。这种没有原则、什么都拜的“属灵杂交”,本质是背弃独一真神,结果招致神的公义审判(交在外敌手中)。
3. 苦难未必能带来彻底的悔改: 面对长达十八年的残酷压迫,以色列人虽然再次呼求神并承认罪行,甚至除掉偶像。但他们的悔改更多是基于痛苦的现实压力(“救救我们吧”),而非深刻持久的生命转变。这为后面耶弗他故事的复杂性(功绩夹杂着个人悲情与错误)埋下了伏笔。
4. 神的怜悯与公义并存: 神明确指出百姓是屡次背约、咎由自取,并讽刺性地让他们去求自己选择的众神。这显示了祂的公义和对罪的不妥协。然而,当百姓除偶像回转(虽然动机可能不够纯),尤其是祂“不忍”见到百姓的苦难,显明了祂不轻易发怒、有丰盛怜悯的本质。
5. 领袖的缺失与危机中的机遇: 最后基列首领们的商议(谁打头阵谁作领袖),表明当时缺乏具有公信力和担当的领袖,国难当头也暴露了人性的计算(用权位作诱饵)。这为第11章耶弗他——这个被家族驱逐的勇士——的上位铺平了道路。
核心启示: 本章展示了信仰生活的核心挣扎:安逸容易导致堕落,而苦难亦难保证真实的悔改。真正的和平与力量,源于持守对独一真神持续不变的信靠与顺服。神的公义审判是对背约的回应,祂的怜悯则为愿意(哪怕是形式上的)回转者留下出路。士师时代的混乱,映衬出人对稳定与救赎的永恒需要,而这种需要,只有真正的王和救主才能完全满足。
喜欢圣经21世纪GQ版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圣经21世纪GQ版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