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王问道:“扫罗家里还有剩下的人没有?我要因约拿单的缘故向他施恩。”
当时,扫罗家有一个仆人名叫洗巴。有人叫他来见大卫,王问他说:“你是洗巴吗?”他回答说:“仆人是。”
王说:“扫罗家还有没有人?我要照上帝的慈爱恩待他。”洗巴对王说:“还有约拿单的一个儿子,双腿是瘸的。”
王问:“他在哪里?”洗巴回答说:“他在罗底巴,亚米利的儿子玛吉家里。”
于是大卫王派人去,从罗底巴亚米利的儿子玛吉家里把他召来。
扫罗的孙子、约拿单的儿子米非波设来到大卫面前,脸伏于地叩拜。大卫说:“米非波设!”米非波设说:“看哪,仆人在此。”
大卫对他说:“你不要惧怕,我必因你父亲约拿单的缘故向你施恩,把你祖父扫罗的一切田地都归还你,你也可以常与我同席吃饭。”
米非波设叩拜说:“你的仆人算什么,不过如死狗一般,竟蒙王这样眷顾!”
王召了扫罗的仆人洗巴来,对他说:“我已将属扫罗和他的一切家产都赐给你主人的儿子了。你和你的众子、仆人要为你主人的儿子米非波设耕种田地,把所产的拿来供他食用;他却要常与我同席吃饭。”洗巴有十五个儿子,二十个仆人。
洗巴对王说:“凡我主我王吩咐仆人的,仆人都必遵行。”王又说:“米非波设必与我同席吃饭,如王的儿子一样。”
米非波设有一个小儿子,名叫米迦。凡住在洗巴家里的人,都作了米非波设的仆人。
于是米非波设住在耶路撒冷,常与王同席吃饭。他两腿都是瘸的。
启示与现实指导意义
这段记载展现了大卫王对约拿单之子的深厚恩情,超越了政治算计和世仇恩怨,体现了信实、恩典与约的精神。其现实指导意义体现在多方面:
一、信守承诺的珍贵品质
大卫寻找扫罗后裔的举动,源于他对约拿单的承诺。尽管多年过去,政局已变,大卫仍牢记这份约定。这教导我们承诺的持久价值——真正的承诺不随时间流逝或环境改变而失效。在现实生活中,这意味着我们应重视自己许下的诺言,无论是对于家人、朋友还是同事,守信是建立信任的基石。
二、超越条件的恩典
米非波设自称“死狗”,表明他自知毫无资格承受王的恩惠。他不仅身有残疾,在当时的文化中被视为不完整的人,而且是前朝后裔,通常会被新王朝清除。大卫的恩典却毫无条件,纯粹出于对约拿单的爱。这提醒我们,真正的恩典不基于对方的身份、能力或价值,而是出于施恩者的本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能学习不以功利心态对待他人,特别是那些看似无法回报我们的人。
三、权力与仁慈的平衡
作为一位强势的君王,大卫没有用权力消灭前朝后裔,反而用权力保护弱势者。他将扫罗的田地归还米非波设,并安排洗巴全家为他工作,确保他不仅有尊严,也有经济保障。这展示权力如何成为保护弱者的工具而非仅是控制的手段。对于现代人,特别是在领导职位上的人,这提醒我们权力应当与仁慈结合,用来提升他人而非仅仅巩固自己的地位。
四、跨越代际的祝福
大卫因与约拿单的友谊而祝福他的儿子,体现了祝福的代际传递性。良好关系带来的福分能够延续到下一代。这鼓励我们重视建立真诚的关系,因为这些关系可能成为未来祝福的管道,甚至使我们看不见的后代受益。在家庭和社区中,我们应当培养这种长远的目光,不只考虑即时利益。
五、接纳与包容的榜样
大卫接纳双腿瘸腿的米非波设,让他“常与王同席吃饭”,如王儿子一样。这不仅是物质提供,更是完全的社会接纳——让他享有王室成员的尊荣。这挑战我们看待残疾和差异的态度,提醒我们每个人都应当被尊重和接纳,而不是被边缘化。在当今社会,这意味着创造更加包容的环境,让每个人都能发挥其价值。
这份记载最终展现了一个基于信实而非利益的计算模式:大卫因着信实带来王国巩固(上帝后来与他立约,撒母耳记下7章),米非波设因着信实获得生命保障。它呼唤我们在这个契约精神脆弱的时代,重新思考如何通过信实、恩典和接纳建立更加持久和深厚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网络。
喜欢圣经21世纪GQ版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圣经21世纪GQ版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