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一段时间,亚扪人的王去世了,他的儿子哈嫩继承王位。大卫心想:“我要恩待拿辖的儿子哈嫩,因为他父亲曾经厚待过我。”于是大卫派遣代表团去慰问哈嫩,为他父亲的去世表示哀悼。
当大卫的臣仆到达亚扪人的地方时,亚扪的官长们对他们的主哈嫩说:“大卫派这些慰问团来,你真以为他是尊敬你父亲吗?难道他不是派这些人来窥探虚实、要倾覆这城吗?”
哈嫩便抓住大卫的臣仆,将他们的胡须剃去一半,又割断他们下半身的衣服,使他们露出下体,然后把他们打发走。
有人把这件事告诉大卫,他就派人去迎接他们,因为他们深感羞耻。王吩咐说:“你们暂且留在耶利哥,等胡须长起来再回来。”
亚扪人知道自己在大卫眼中成了可憎之物,就派人去招募伯利合和琐巴的亚兰人,步兵两万,以及玛迦王的人一千、陀伯人一万二千。
大卫听见这事,就派遣约押率领全体勇士出征。亚扪人出来,在城门前摆阵;琐巴、利合的亚兰人、陀伯人和玛迦人则单独在郊野摆阵。
约押看见自己前后受敌,就从以色列所有的精兵中挑选一部分,摆阵迎击亚兰人,其余的交给他兄弟亚比筛指挥,摆阵迎击亚扪人。
约押对亚比筛说:“如果亚兰人强过我,你就来支援我;如果亚扪人强过你,我就去支援你。你当刚强,为我们的百姓和我们神的城池作大丈夫!愿耶和华照他的旨意行事。”
于是约押和跟随他的军队前进攻击亚兰人,亚兰人在他面前逃跑。亚扪人见亚兰人逃跑,他们也在亚比筛面前逃跑进城。约押就从亚扪人那里撤回,返回耶路撒冷。
亚兰人见自己被以色列人击败,就重新集结。哈大底谢派人去把大河那边的亚兰人调来,他们到了希兰,由哈大底谢的将军朔法率领他们。
有人告诉大卫,他就聚集以色列众人,渡过约旦河,来到希兰。亚兰人迎击大卫,与他摆阵作战。但亚兰人在以色列面前逃跑;大卫杀了亚兰七百辆战车的人、四万骑兵,又杀了亚兰的将军朔法。
所有臣服于哈大底谢的诸王见自己被以色列人击败,就与以色列人和好,臣服于他们。于是亚兰人不敢再帮助亚扪人了。
章节总结与启示
《撒母耳记下》第十章记载了大卫执政期间与亚扪人和亚兰人的一场重要军事冲突,这场冲突起源于善意的误解,最终演变为大规模的战争,展示了大卫时代的军事策略、国际关系以及信仰层面的依赖。
善意与误解:大卫因已故亚扪王拿辖曾厚待自己而向新王哈嫩表达慰问和善意(“hesed”,即慈爱、忠诚之举)。然而,亚扪的首领以最大的恶意揣测大卫的动机,认为这是间谍行为。这种猜疑和错误的判断直接导致了严重的外交侮辱事件(剃须、割衣),使得局势急转直下。
冲突的升级与军事较量:亚扪人意识到触怒大卫后,没有选择道歉或修复关系,而是不惜重金雇佣亚兰(叙利亚)诸国的军队,准备与以色列一战。这使得一场原本可以避免的冲突,演变成多国参与的区域性战争。
约押的战术与信靠:以色列元帅约押在面临前后夹击的劣势下,制定了分兵合击、相互策应的灵活战术。更重要的是,他在部署军事力量的同时,表达了“愿耶和华凭他的意旨而行”的信心,将胜负交托给上帝。
大卫的介入与决定性胜利:当初期的击退未能彻底解决问题时,亚兰人重整旗鼓。大卫亲自率领以色列全军迎战,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不仅击杀对方统帅,更使得亚兰诸附属国纷纷臣服,彻底瓦解了反以色列的军事联盟。
现实指导意义
这段历史虽然发生在遥远的古代,但其间蕴含的智慧和处理方式,对今天的我们仍有深刻的启示:
1. 沟通与信任的珍贵:亚扪人的悲剧始于对大卫善意的无端猜疑和错误解读。这提醒我们,在个人关系或国际交往中,坦诚的沟通和基础的信任至关重要。在没有确凿证据时,以最大的善意推测对方,往往能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反之,被猜忌和恐惧主导决策,很容易引发恶性循环。
2. 应对侮辱与挑衅的智慧:大卫在臣仆受辱后,首先做的是体贴他们的感受,保护他们的尊严(让他们在耶利哥休养直至胡须长回)。随后,对于蓄意的挑衅和已然形成的军事威胁,他采取了坚决而有力的回应。这告诉我们,面对故意伤害,我们既要有维护尊严和原则的坚定,也要有初期的冷静与对人的体恤。
3. 团队协作与互相扶持:约押和亚比筛在战场上“彼此相助”的承诺是取胜的关键。无论是在职场、家庭还是事工中,我们都需要意识到我们并非孤军奋战。建立可靠的、能够互相支援的团队或伙伴关系,在遇到困难时彼此担当,是克服挑战的重要力量。
4. 面对更大挑战时的姿态:当亚兰人集结更强大的力量卷土重来时,大卫选择了亲自带领全民迎战,最终赢得持久和平。这提醒我们,有些挑战需要我们全力以赴,甚至需要领袖亲自出面,才能彻底解决问题,奠定长治久安的基础。
5. 信心与行动的结合:约押在制定完美战术的同时,不忘信靠神的主权(“愿耶和华凭他的意旨而行”)。这是我们处理任何事情的榜样:尽上人的本分(全力以赴),同时交托给神(承认并信靠他的主权),在战略和信靠之间取得平衡。
喜欢圣经21世纪GQ版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圣经21世纪GQ版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