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露水还挂在竹篱笆上,林小满已经挎着竹篮走进了菜园。篮子里垫着块粗布,是她连夜用染坊剩下的靛蓝碎布拼缝的,边角处还绣了朵小小的蒲公英——这是她跟镇上绣娘学的第一针绣活,针脚歪歪扭扭,却透着股认真劲儿。
“今儿得多摘些黄瓜和番茄,李大叔家的孙子过周岁,要做喜面。”她一边念叨,一边拨开黄瓜藤。碧绿的黄瓜顶着嫩黄的花,挂在藤蔓上,像一串串翡翠。她轻轻握住瓜身,手指在蒂部一旋,“咔”的一声,黄瓜就落进了篮子里,带着清晨的凉意和淡淡的清香。
菜园角落的番茄架上,红透的果子像小灯笼似的挂着,有的还带着点青边,得再晒两天才能摘。林小满挑着最红的摘了几个,指尖不小心蹭到番茄表面的绒毛,有点痒,她忍不住笑了笑——小时候总被这些绒毛弄得打喷嚏,娘就说她是“菜园里的小喷嚏精”。
刚摘满半篮,院门外就传来了孩子们的喧闹声。几个穿着粗布褂子的小孩扒着篱笆往里瞧,为首的正是李大叔的小孙子狗蛋,手里还攥着根麦芽糖,黏糊糊的糖丝沾在嘴角。
“小满姐,我们来帮你摘菜啦!”狗蛋仰着小脸喊,露出缺了颗门牙的笑容。
林小满直起身,擦了擦额头的汗:“你们这群小馋猫,是想来蹭番茄吃吧?”
“才不是!”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喊,却都偷偷往番茄架那边瞟。
林小满笑着从篮子里拿出两个刚摘的番茄,在衣襟上擦了擦,递给狗蛋:“拿去分着吃吧,小心别把汁水蹭到衣服上,不然你娘又要打你屁股了。”
“谢谢小满姐!”狗蛋接过番茄,招呼着小伙伴跑到树荫下分享,叽叽喳喳的笑声像撒了把豆子,滚得满地都是。
林小满看着他们的背影,心里暖暖的。这就是她喜欢的日子,有阳光,有蔬果,有孩子们的笑声,简单得像碗清粥,却暖胃又暖心。
摘完菜,她提着篮子往镇上走。路过河边的石板桥时,碰见了撑船的王大爷。王大爷的船刚靠岸,船舱里堆着新鲜的菱角,翠绿饱满,还带着水汽。
“小满丫头,要不要来点菱角?刚从河里捞的,甜得很。”王大爷笑着招呼。
林小满停下脚步,看着那些菱角:“大爷,给我称两斤吧,正好给李大叔的喜面添个菜。”
王大爷麻利地称好菱角,用稻草捆好递给她:“算你便宜点,就当沾沾喜气。”
“那谢谢您啦。”林小满付了钱,把菱角放进篮子,又往镇上走去。
镇上的早市已经热闹起来。卖豆腐的张婶在吆喝,蒸米糕的香气飘出老远,剃头匠的铜盆在阳光下闪着光。林小满熟门熟路地穿过人群,跟相熟的商贩打着招呼,偶尔停下来看两眼新到的布料,或是听卖杂货的刘叔讲两句村里的新鲜事。
“小满,听说了吗?后山的栗子熟了,周末要不要一起去摘?”卖干货的赵姐笑着问。
“怕是去不了呢,”林小满摇摇头,“李大叔家办喜事,我得去帮忙打下手。”
“也是,你这丫头就是热心肠。”赵姐递给她一把瓜子,“拿着路上吃。”
林小满笑着接过来,放进兜里,继续往前走。她喜欢这样的热闹,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烟火气,没有那么多弯弯绕绕,你帮我看会儿摊子,我给你留把新鲜菜,日子就像织毛衣,一针一线,密密实实地连在一起。
到了李大叔家,院子里已经搭起了简易的灶台,几个妇人正忙着洗菜切菜,男人们则在搭棚子、搬桌椅,一派忙碌景象。李大叔的老伴看见林小满,赶紧迎上来:“小满来啦,快把菜放下歇歇,早饭刚做好,吃碗粥再干活。”
“婶子不用忙,我先把菜洗了。”林小满把篮子里的菜拿出来,“黄瓜和番茄做凉拌菜,菱角可以煮着当零嘴。”
“好好好,都听你的。”李婶笑得合不拢嘴,“你做的凉拌菜最好吃,上次你王大爷还念叨呢。”
林小满挽起袖子,在井边打水洗菜。冰凉的井水浸过指尖,驱散了走路带来的热气。她一边洗菜,一边听着院子里的欢声笑语,偶尔插两句话,心里像揣了个暖炉。
不一会儿,狗蛋带着小伙伴跑了进来,手里拿着串野山楂,非要塞给林小满:“小满姐,这个给你,酸甜甜的,可好吃了。”
林小满接过野山楂,咬了一口,酸得眯起了眼睛,逗得孩子们哈哈大笑。
阳光渐渐升高,透过院子里的梧桐叶,在地上洒下斑驳的光影。林小满看着眼前忙碌又温馨的场景,忽然觉得,幸福其实很简单。它不在遥远的地方,就在这一粥一饭里,在邻里的招呼声里,在孩子们的笑声里,像篮子里的蔬菜一样,新鲜、实在,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她低头看了看手里的竹篮,里面的黄瓜还带着晨露,番茄红得发亮,菱角裹着湿泥——这就是她的日子,普通,却饱满,像这篮子里的阳光,沉甸甸的,暖融融的。
远处传来吹鼓手的声音,喜庆又热闹。林小满直起身,拍了拍手上的水,笑着加入了忙碌的人群。今天的风很暖,带着桂花的甜香,她知道,这样的好日子,还会很久很久。
喜欢灶王爷的赊账簿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灶王爷的赊账簿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