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十九年,春。
凛冬的寒意尚未完全从长安城头褪去,一股比春风更加炽热、更加肃杀的气息,已如同实质般笼罩了整座帝都。来自帝国四面八方的府兵精锐,如同百川归海,汇聚于长安城外。旌旗遮天蔽日,营寨连绵百里,刀枪的寒光映照着初春微弱的日光,战马的嘶鸣与将士的操练声汇聚成一股撼天动地的洪流。
帝国的战争机器,已然全面开动,锋芒直指东北!
太极殿前,汉白玉铺就的广阔广场上,今日气氛庄严肃穆到了极致。文武百官身着隆重的朝服,按品级勋爵肃然而立,鸦雀无声。广场四周,精锐的禁军甲士持戟而立,盔明甲亮,眼神锐利如鹰。
吉时已到,钟鼓齐鸣,声震九霄!
李世民身着金甲,外罩明黄色龙纹战袍,头戴金盔,腰佩宝剑,在太子李承乾、赵国公长孙无忌等重臣的簇拥下,缓步登上高高的祭天台。他目光如电,扫过下方黑压压的臣工与远处隐约可见的如山军阵,一股睥睨天下的雄浑气势,自然流露。
祭天,告庙,一系列繁复而庄严的仪式之后,李世民走到台前,面对着他的文武百官,面对着他即将远征的将士代表(由各军大将组成),运足中气,声音如同黄钟大吕,清晰地传遍整个广场,甚至隐隐传向城外那数十万大军:
“……高句丽小丑,渊盖苏文凶逆,弑其君,虐其民,屡犯我疆,屠我边民,罪恶滔天,人神共愤!朕承天命,抚有四海,岂容此獠跳梁,荼毒生灵?!”
他的声音带着帝王的威严与愤怒,每一个字都如同战鼓,敲击在每个人的心头。
“今,朕亲统六师,恭行天罚,誓扫妖氛,廓清寰宇!凡我将士,务须奋勇争先,扬我国威!有功者,虽微必赏;怯战者,虽亲必戮!待到踏平辽东,擒获元凶之日,朕当与诸君,共饮凯旋之酒,同享太平之福!”
“万岁!万岁!万岁!”
山呼海啸般的呐喊声,如同惊雷般从广场炸响,随即蔓延至整个皇城,乃至城外连绵的军营!数十万人的齐声呐喊,汇聚成一股无坚不摧的意志洪流,直冲云霄!
在这震天的声浪中,李恪身着亲王甲胄,站在宗室与重臣班列的前排,心潮同样澎湃。他能感受到那股席卷一切的战争意志,也能感受到父皇那不容置疑的决心。
然而,他的目光,更多是落在祭天台下,那一支虽然人数不多,但装备、气质都迥异于其他部队的方阵之上——神机营!
经过数月血与火的磨砺,此刻的神机营士卒,人人眼神沉静,面容坚毅,如同打磨过的青石。他们背负着特制的“一窝蜂”火箭箱,腰间挂着数枚“掌心雷”,虽然沉默,却自有一股引而不发的锐气。在这金戈铁马的洪流中,他们像是一块沉默的乌铁,等待着在关键时刻,爆发出惊天动地的力量。
李恪为这支亲手打造的奇兵,争取到了一个特殊的位置——他们将作为皇帝的直属亲卫之一,随驾出征!这意味着,他们将在最关键的时刻,出现在最关键的战场!
誓师完毕,大军开拔!
沉重的城门缓缓洞开,李世民金盔金甲,骑着雄健的御马,一马当先,驰出承天门。太子李承乾率留守文武,跪送于道旁。长孙无忌、房玄龄、李积、侯君集等文武重臣,紧随皇帝之后。
紧接着,如同决堤的洪流,精锐的骑兵、步卒、辎重车队,浩浩荡荡,依次出城,踏上东征的漫漫长路。马蹄声、脚步声、车轮声,混合着风中猎猎作响的旌旗,奏响了一曲雄浑而悲壮的出征乐章。
李恪骑在马上,位于宗室将领的队伍中,跟随着大军缓缓前行。他回头望了一眼那渐行渐远的长安城,目光复杂。这座城池给予了他荣耀,也布满了陷阱。如今,他终于要暂时离开这个权力的漩涡,奔赴一个更广阔,也更危险的舞台。
他的手掌,无意识地按在了腰间的佩剑上,也按在了怀中那份关于“神火飞鸦”和“水力工坊”最新进展的密报上。
武研院的大部分骨干,包括雷老头,都已随军,负责火器的维护与技术支持。而长安城内,只留下了副总办主持日常,以及王德暗中照看那尚未完全建成的水力工坊。
“王爷,可是有所牵挂?”身旁一位宗室郡王见他回望,低声问道。
李恪收回目光,摇了摇头,眼神已恢复锐利:“无他,只是觉得,此番东去,当有另一番天地。”
大军迤逦东行,旌旗蔽日,尘土飞扬。沿途州县,百姓箪食壶浆,夹道迎送,祈祷王师凯旋。帝国的力量,在这条漫长的东征路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李恪大部分时间都待在神机营中,与士卒同吃同住,继续操演,磨合战术。他深知,理论训练与实战之间,仍有一道巨大的鸿沟。他必须抓紧一切时间,让这支新军尽快适应真正的战争环境。
偶尔,他也会被召至御前,参与军议。面对李积、侯君集等沙场宿将,他并不多言,只在被问及火器应用时,才谨慎地提出建议。他清楚地知道,自己资历尚浅,在这群骄兵悍将之中,必须保持低调,用实实在在的战绩来说话。
这一日,大军已行至洛阳休整。御帐之内,李世民召集核心将领,商议进军方略。
巨大的辽东沙盘前,李积手持木杆,指点江山:“陛下,臣以为,我军当分兵两路。一路由臣率领,自幽州出塞,直趋辽东城,吸引高句丽主力;另一路,可由水师搭载,自莱州渡海,直插平壤背后,断其归路,使其首尾不能相顾!”
这是大胆而冒险的分进合击之策,需要对时机和将领能力有极强的把握。
侯君集等人纷纷附议,认为此策若能成功,可速战速决。
李世民凝视着沙盘,沉吟未决。目光扫过众将,最后落在了安静站在角落的李恪身上。
“吴王,你以为此策如何?”
众人目光瞬间聚焦。谁也没想到,陛下会在此等重大战略决策上,询问年轻的吴王。
李恪心中微凛,知道这是父皇的考校,也是他展现价值的机会。他上前一步,躬身道:“父皇,李大将军之策,正奇相合,若能成功,自是上策。然……”
他顿了顿,指向沙盘上辽东城与平壤之间的几处关隘:“高句丽经营多年,城防坚固,尤其这几处山城,易守难攻。我军若顿兵坚城之下,迁延日久,则渡海偏师孤悬敌后,风险极大。且……渊盖苏文狡诈,未必会如我所愿,将主力尽数调往辽东。”
他话锋一转:“儿臣以为,此战关键在于‘快’与‘破坚’!需有一支先锋锐兵,能迅速撕开敌军防线,拔除关键据点,为我大军打开通道,方能掌握主动,避免陷入僵持。”
他的目光,有意无意地扫过沙盘上那些标注着坚固城防的节点。
“而神机营所携之火器,或可在此方面,助我军一臂之力。”
他没有直接否定李积的策略,而是提出了补充,并将神机营的作用,巧妙地嵌入其中。
帐内一时寂静。李积抚须不语,侯君集眼中则闪过一丝精光。
李世民看着沙盘,又看了看李恪,缓缓道:“嗯,你所虑,不无道理。破坚……确是要务。”
他没有立刻做出决定,但李恪知道,自己的话,已经在父皇心中留下了印记。
退出御帐,李恪抬头望向东北方向,那里阴云密布,仿佛预示着前路的艰险。
他知道,真正的考验,即将到来。
而他和他一手打造的神机营,
必将在这滚滚东征的洪流中,
写下属于自己的,浓墨重彩的一笔!
无论那是荣耀的篇章,还是……血染的悲歌。
他握紧了拳头,眼中唯有坚定。
喜欢穿越大唐:我教李世民治盛世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穿越大唐:我教李世民治盛世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