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墨池的分析室内,巨大的声学模拟软件界面占据了整个屏幕。他将巴黎圣母院的建筑结构数据导入,将其建模为一个复杂的共振腔体。随后,他将顾永臻笔记中那些诡异的几何图形与音符组合,尝试将其转换为特定的声波频率和调制模式,输入模型进行模拟。
结果令人心惊。当某些特定的低频段(尤其是接近7.83hz的舒曼共振频率,与地球脑波相关)以特定序列和强度在圣母院内部激发时,整个建筑结构会如同一个被精心调音的乐器,产生强大的、能够影响生物神经系统的驻波和谐波叠加。这种效应在建筑核心的祭坛区域和唱诗班位置尤为显着。
“他们不需要额外的装置,”沈墨池的声音带着一丝沙哑,他指着屏幕上模拟出的声压级分布图,“圣母院本身,加上其内部那台巨大的管风琴,以及为音乐会升级的环绕音响系统,就是现成的、威力无比的武器。管风琴可以产生足以穿透人体的极低频,而音响系统则负责承载和放大经过调制的‘情绪模因’载波。”
攻击的方式,很可能是在音乐会达到高潮、全球观众情绪被音乐和氛围充分调动的瞬间,通过被劫持的音响系统,释放出这种复合声波,强行“覆盖”在场及观看直播的无数观众的意识。
理论模型建立,反制方案必须同步进行。直接在圣母院内部安装物理干扰设备已不可能,法方不会允许,也极易打草惊蛇。
沈墨池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构想:“以声制声”。通过在全球直播的信号源端(或关键的中继卫星节点)植入一个精密的“过滤算法”,这个算法能够实时识别并中和掉那种特定的、带有意识扭曲特性的复合声波信号,使其无法对观众产生预期效果。
但这需要两个几乎不可能的前提:第一,精确掌握对方将使用的声波“指纹”(频率、调制方式、序列);第二,有能力在不对直播信号造成明显影响的前提下,完成实时识别与中和。
“第一个问题,我们可以基于模型进行预测,但无法保证百分百准确。”沈墨池坦言,“第二个问题……需要最高级别的国际电信合作和顶尖的实时信号处理技术。”
陆延昭立刻将方案上报。一场无声的外交和技术攻坚在最高层面展开。
与此同时,陆延昭动用了所有潜伏的、非官方的海外关系,试图在巴黎当地找到突破口。一条模糊的线索显示,“中世纪艺术研究协会”近期曾以“声学测量”为名,聘请过一支来自东欧的、背景神秘的“技术支持团队”进入过圣母院。
通过国际刑警的某个秘密渠道,一张偷拍到的、极其模糊的团队成员侧脸照片被传回。技术增强后,照片上那人耳后露出的部分纹身,与之前“黑石私人保全公司”已知几名高级行动人员的特征吻合!
确认了!就是他们的人潜伏在巴黎!
陆延昭试图将这一情报共享给法方特定联络人,但对方反应谨慎,表示需要“内部核实”,并委婉提醒中方不要进行“越界行动”,以免破坏法方的安保布局。
时间在官僚程序的泥沼中一点点流逝。倒计时:120小时。
面对前方受阻的局面,沈墨池知道,不能将希望完全寄托于他人。他做出了一个极其冒险的决定——他要基于自己的模型,提前预制一个“反制声波序列”。
这个序列如同一种“意识疫苗”,其原理是在攻击发生前或发生时,通过一个足够强大和隐蔽的渠道,向可能受影响的区域释放一段经过设计的、能提前“占据”神经反应通道或引发对抗性生理反应的良性声波,从而削弱或抵消后续攻击的效果。
但这是一个巨大的赌注。如果他的模型预测错误,或者“疫苗”的频率、时机稍有偏差,不仅可能无效,甚至可能产生未知的副作用。而且,在巴黎现场,他们根本没有能够释放这种声波的可靠渠道。
“我们需要一个‘内应’。”沈墨池对陆延昭说,“一个在巴黎圣母院内部,能够接触到音响或转播系统,并且绝对可靠的人。”
陆延昭沉默了片刻,拿起加密电话,拨通了一个他极少动用的、代号为“夜莺”的号码。电话那头,是一个优雅而冷静的女声。
“有一个任务,在巴黎。最高风险级别。”陆延昭言简意赅。
“目标?”女声没有丝毫犹豫。
“守护圣母院最后的钟声。”
电话那头沉默了两秒,随即回应:“明白。资料传过来。”
一条极度危险的暗线,悄然启动。
倒计时在冰冷的数字跳动中,跨入了最后五天。巴黎依然歌舞升平,而围绕这座古老教堂的无形战场,硝烟味已越来越浓。下一章,“夜莺”能否成功潜入?沈墨池的“意识疫苗”又是否能够奏效?最终的决战,在圣母院的穹顶之下,一触即发。
喜欢白夜蚀痕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白夜蚀痕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