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夫阿亮那条从鬼门关捡回来的腿,如同一块投入死水潭的巨石,在榆林坊乃至更远的底层角落,激起了滔天巨浪。奇迹般的康复,比任何吆喝和招牌都更具说服力。“凌郎中缝皮续肉,从阎王爷手里抢回一条腿” 的故事,经过无数张口的添油加醋,越传越神,最终演变成市井间一个活生生的传奇。这起成功的案例,产生了爆炸性的广告效应,其威力远超凌云三人最初的想象。
效应的显现是迅速而实在的。仿佛一夜之间,凌云那个位于市集最边缘、曾经门可罗雀的医摊,开始有稳定的客流。清晨开摊,不再需要漫长的等待和主动的招揽。往往摊位的门板刚刚支起,招牌尚未挂稳,就已经有身影在晨曦中翘首以待。这些人,不再仅仅是来看小伤小病,或者抱着试试看、占点免费便宜的心态。他们的脸上,带着一种明确的、真正信任其医术的神情。有的是自己缠绵多年的老毛病,以前觉得没指望,现在想来碰碰运气;有的是家人罹患疑难杂症,被其他医馆推诿或宣判不治,听闻凌云的“奇术”后,辗转寻来,眼中带着最后一搏的希冀;也有的是急症重症,家属抬着、背着、搀扶着,如同当初的阿亮同伴一样,将这里视为最后的希望所在。医摊前,开始出现排队等候的景象,虽然队伍不长,却意味着一种根本性的转变——从被忽视到被需要,从被怀疑到被信赖。
仔细观察这些前来求医的面孔,会发现他们多为这个城市最底层的贫苦百姓。有码头上扛包卸货、肌肉虬结却满身伤病的工人;有在河边捶打衣物、双手粗糙皲裂、常年受风寒湿痹困扰的洗衣妇;有起早贪黑、走街串巷、饮食不规律导致胃痛腹胀的小贩;有昼夜颠倒、熬更守夜、落下头痛失眠毛病的更夫;还有更多面黄肌瘦、为生计奔波、小病拖成大病的普通市民。他们被凌云高超的、已然被“神化”的医术所吸引,但更现实的原因是,凌云的收费相对低廉,而且他对于确实贫苦的患者,常常酌情减免费用,甚至有时连药钱也只收个成本。更重要的是,凌云对待这些底层患者,态度平等,耐心倾听,绝不轻视他们的痛苦和絮叨,这让在别处可能遭受白眼的穷苦人,感受到了一种难得的尊重和温暖。这里,成了他们看得起病、也敢来看病的地方。
在这股由名声带来的繁忙中,凌云、李文轩、韩老倌三人,如同经过淬炼的钢铁,各自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迎来了显着的人物成长。
凌云的变化最为核心。他已经完全适应了这座城市的复杂环境。面对形形色色的病人,他学会了与三教九流打交道。对待急重症患者,他能沉稳应对,决策果断,手法精准,自有一股令人信服的威严;对待患有慢性病、焦虑絮叨的妇孺老者,他又能展现出极大的耐心,细心倾听他们的每一句抱怨和描述,从中捕捉关键的病情信息,并用最浅显的语言解释病因和调理方法。他的医术得到了最严峻病例的初步验证,这让他信心大增,处理各种病症时更加从容不迫。他开始着手处理更复杂的病例,不仅限于外伤,也尝试用中西结合的思路调理内科顽疾,辨证更加精准,用药更大胆而灵活。他不再仅仅是一个治病救人的医生,更成了这些底层民众在健康问题上可以信赖和依靠的“自己人”。
李文轩的价值,在繁忙的实务中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他充分发挥了其文书特长。面对日益增多的病人和病例,他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记录。他开始系统地将凌云处理各种常见病的有效药方进行整理、归类、誊抄,最终汇编成册。这本册子,按照病症分门别类,每个方剂下列出组成、剂量、煎服法、主治和加减变化。更重要的是,他开始记录极其详细的病案。每一个重要病例,他都会记录患者的姓名、年龄、职业、发病原因、详细症状、凌云确定的治法、所用方药、每次复诊的情况变化、最终疗效等。这些病案记录之详尽、描述之客观、追踪之持久,在这个时代的医案记录中是罕见的。这不仅是管理病人、总结经验的需要,更是为日后着书立说、系统传播凌云的医学思想和实践经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的工作,使得凌云那些源自实践的、零散的、感性的医疗经验,开始向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升华,其意义深远。
而韩老倌,则真正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如鱼得水。他利用其深厚的、遍布三教九流的市井网络,高效地收集着各种信息。哪条偏僻的巷子里有卧床不起的疑难病人,家属正一筹莫展;哪个药贩提供的药材价格公道,品相优良;官府衙门最近有何新的动向,是否会对医摊有影响;甚至其他医馆对凌云名声鹊起有何反应,是嫉妒排挤还是试图结交……这些信息,他都一清二楚,并能及时反馈给凌云,使得团队能够提前准备,规避风险,抓住机会。此外,与市集管理小吏、巡街差役、乃至地头蛇维持良好关系,必要的“打点”和人情往来,这些凌云和李文轩不擅长也不便出面的事情,都由韩老倌凭借其老到的江湖经验负责处理得妥妥帖帖。他成为了团队在复杂市井中不可或缺的 “耳朵”和“眼睛” ,更是润滑剂和防火墙,保障了医摊在获得名声后,依然能够顺利、平稳地运作,避免了许多潜在的麻烦。
三人各司其职,配合默契,形成了一个小而精悍、运转高效的有机整体。
夕阳的余晖,将金色的光芒洒在榆林坊略显凌乱却充满生机的街巷上。市集的喧嚣渐渐平息,大部分摊贩已经开始收摊归家。然而,凌云的医摊前,却仍有三两个病人耐心等待着,一位老妇正在向凌云絮叨着儿媳产后体虚的烦恼,一个孩子怯生生地让李文轩看喉咙是否红肿。
凌云、李文轩和韩老倌三人,在摊位后忙碌着。凌云专注诊脉,李文轩低头记录并抓药,韩老倌则一边收拾着杂物,一边和等待的病人唠着家常,缓解他们的焦虑。虽然身体疲惫,但三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一种充实和满足感。看着眼前这幕与一个多月前门可罗雀、冷清压抑截然不同的景象,回想初来乍到时的艰难与迷茫,恍如隔世。
送走最后一位病人,仔细收拾好摊位,凌云直起腰,望向西天那一片绚烂的晚霞,又回头看了看身边两位并肩作战的伙伴。他的目光沉静而深远,脸上露出了一个温暖而坚定的笑容。他对李文轩和韩老倌说,声音不高,却带着千钧的力量:“文轩,韩老,这些日子,辛苦你们了。现在看来,我们终于在这城里,扎下根了。”
镜头拉远,榆林坊各家各户的窗户里,灯火次第亮起,如同夜空中的星辰。而那个曾经偏僻、昏暗、被人忽视的角落,因为这一盏为贫苦百姓亮起的医灯,如今已成为一片温暖而充满希望的光亮。这光亮虽然微弱,却坚定地闪耀着,照亮着前来求医者的路,也照亮了他们三人未来的方向。
然而,树大招风。新的挑战和机遇,必将随着这越来越响的名声,即将到来。但此刻,他们享受着这来之不易的立足时刻,内心充满了继续前行的力量。
喜欢大明:开局救活马皇后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大明:开局救活马皇后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