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初夏的风带着一丝灼热,吹过琰堡新垦的田垄。蔡琰站在堡墙上,望着远处官道上扬起的尘土——那不是敌袭,而是络绎不绝前来投奔的流民。
亩税十钱与强征材木的诏令已在中原大地掀起恶浪,无数农家破产,沦为流离失所之苦役。
琰堡“耕战一体、保境安民”的名声,如同磁石般吸引着这些绝望的人们。
“堡主,今日又接收了七十三户,约三百口人。安置压力颇大,存粮消耗速度比预期快了近三成。”
毛玠捧着竹简,语气带着忧虑,但眼中亦有光彩。人口是乱世最宝贵的资源,只是消化需要时间与粮食。
“来的都是青壮劳力居多,这是好事。”蔡琰沉稳回应,“按既定方案,分批次安置,严格编入‘甲’制。
新到者,先参与水利修建与堡墙扩建,以工代赈,既可熟悉环境,也能快速融入。
告诉负责的管事,务必公平分配口粮,若有克扣,严惩不贷。”她深知,此刻的公平与秩序,是凝聚人心的关键。
就在这时,一骑快马疾驰入堡,带来了期盼已久的消息——来自吴地的家书!蔡琰迫不及待地展开父亲蔡邕的回信。
信中,蔡邕首先对女儿在乱世中独撑家业、庇护乡梓的胆识与成绩表达了由衷的赞赏与欣慰。
接着,他告知了一个重要信息:因中原动荡,朝廷为示安抚士林,或有起用部分清流名士之议,他本人亦在考量之列,但局势未明,尚需观望。
最重要的是,蔡邕表示,他已修书数封,分别致予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以及几位在朝在野的故交门生,极力荐举蔡琰之才,称其虽年幼,然“明事理,晓兵事,能安民”,请州郡看在蔡氏门楣与地方安宁份上,对琰堡予以一定的认可与支持。
这封信,如同久旱甘霖。蔡邕虽未直接归来,但其天下文宗的名望,开始转化为对琰堡切实的政治助力。
数日后,效果初显。陈留太守张邈(历史上以仗义疏财、喜好结交豪杰着称)率先派来使者,态度比之前郡丞周明来时更为客气。
使者表示,张太守对蔡琰小姐甚是敬佩,认可琰堡在维护本地安定中的作用,特批允琰堡今年应上缴的部分赋税可折抵为就地囤粮备荒之用,并象征性地调拨了一批官仓陈粮以示支持。
同时,使者还透露出兖州刺史刘岱亦对琰堡有所耳闻,似有留意之意。
“张孟卓(张邈字)此举,半是看中父亲情面,半是见我琰堡确有用处。”
蔡琰对毛玠和单福分析道,“他好养士,广结交,如今乱象已生,他亦需在郡内培植可靠力量。我琰堡,正可成为他在圉县乃至北部边境的一道屏障。”
单福颔首:“然也。此乃互利之事。堡主可借此与郡守建立更稳固关系,但需掌握分寸,保持琰堡自主之权,勿要完全沦为郡府附庸。”
蔡琰深以为然。她亲自接待使者,言辞谦恭而得体,既表达了对太守支持的感激,也委婉强调了琰堡愿为前驱、共保郡境安宁的决心。使者满意而归。
父荫的庇护,让琰堡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借助张邈的默许,琰堡得以合法地扩大武装,更有效地整合周边零散的自保势力,隐隐成为陈留北部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蔡琰并未因此自满,她深知这一切根基仍在于自身实力。
她更加注重“耕战一体”的落实,亲自督导新式耧车、曲辕犁(根据记忆进行符合时代工艺的简化改良)的推广,兴修陂塘水渠,并设立“劝农吏”指导生产。
在军事上,她要求蔡谷不仅练勇力,更要习阵法、明号令,尤其注重对军官(队率、屯长)的培养,灌输忠诚与纪律的概念。
这一日,蔡琰在处理完公务后,与单福闲谈,问及天下智者。
单福道:“天下才俊,隐于草莽者众。颖川多奇士,如荀氏叔侄(荀彧、荀谌),水镜先生司马徽门下亦有俊杰。河北之地,田丰、沮授,皆王佐之才。然才具高者,亦多择主而栖。”
蔡琰听出单福言外之意,是提醒她琰堡虽有小成,但欲图更大发展,必须吸引更多人才。
她沉吟道:“先生所言极是。琰堡池浅,尚难吸引真龙。眼下,仍需苦练内功,积攒实力。待时机成熟,或可效仿古人‘礼贤下士’之风。只是这‘时机’,不知在何时?”
单福望向北方,目光深邃:“京师之火,恐非偶然。灵帝失德,天灾人祸并起,恐有更大变故。待那时,便是风云际会之机。”
蔡琰默然。她知道,那个“更大变故”正在步步逼近。
她必须在那之前,让琰堡拥有足够的实力,不仅自保,更能有所作为。
父荫与州瞩,是助力,更是责任与考验。十一岁的她,肩上的担子,愈发沉重了。
喜欢重生三国,请叫我蔡文帝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重生三国,请叫我蔡文帝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