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平二年(185年)的秋天,在紧张与忙碌中到来。琰堡的粮仓因夏粮入库而充实了不少,新开垦的田地也初显规模。然而,北方的阴影始终未曾消散。
据斥候回报,经过一番深入打探和严密侦查,现已确认一个重要情报:黑山军的大头目张牛角,正率领着孙轻、王当等部,浩浩荡荡地从太行山出发。
这支军队人数众多,多达数万之众,气势汹汹,如同一股黑色旋风,席卷而来。
他们的目标明确,就是要攻打河内和魏郡等地。
这些地方原本平静安宁,但如今却被这股来势汹汹的黑山军搅得鸡犬不宁。
黑山军的兵锋异常锐利,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给当地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痛苦。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支黑山军似乎有继续南下的迹象,这无疑给中原地区的局势雪上加霜。
与此同时,由于“修宫钱”的逼迫,中原各地的百姓纷纷揭竿而起,他们有的自称为将军,有的则聚众自保,形成了一股股零散的势力。
这些势力虽然各自为政,但却都对现有的政权构成了威胁,使得局势变得越发混乱不堪。
“张牛角的势力如此庞大,绝非孙轻所能比拟的。他若是挥师南下,首要的目标恐怕会是郡治和那些大城。然而,我们琰堡所处的位置至关重要,是交通要道,即便不是他的主要攻击目标,恐怕也难以避免被他的偏师或者溃败的军队骚扰。”
蔡谷的脸色异常凝重,他深知当前局势的严峻性。尽管琰堡如今拥有强大的兵力,但与数万之众的黑山军主力相比,依然显得微不足道。
“这可不仅仅是简单的骚扰啊!”毛玠面色凝重地指着地图,缓缓说道,“黑山军向来以流动作战着称,他们四处游荡,以敌为食。而我们琰堡近年来声名远扬,粮草充足,恐怕已经成为了他们眼中的一块肥肉。即便张牛角的主力部队不会前来,他麾下的那些将领,比如孙轻之流,为了一雪前耻,或者是为了抢夺我们的粮草,都极有可能会前来袭击我们。”
压力如山袭来。这一次的威胁,远超上次。蔡琰召集所有核心人员,进行战前部署。
“固守待援,仍是上策。但此次,不能仅凭堡墙。”蔡琰目光锐利,“我们要让黑山贼知道,琰堡是一块硬骨头,啃下来,要崩掉满口牙!”
她做出了几项关键决策:
1. 坚壁清野:立即派出小队,协助堡外周边村落百姓携带粮食物资迁入堡内或附近山险躲避。无法带走的井水下毒(事后可解)、粮窖掩埋,不给敌军留下任何补给。
2. 纵深预警:将斥候范围向北推进五十里,广设烽燧、暗哨,并派遣精干小队伪装成流民、猎户,深入敌可能来袭方向,监视大军动向,及时回报。
3. 心理攻势:利用缴获的孙轻部旗帜和俘虏,在黑山军可能经过的区域散播消息,夸大琰堡兵力及上次击败孙轻之战果,渲染琰堡防御之坚固,挫其锐气,诱使其绕道或分兵。
4. 联合周边:以蔡琰和张邈太守的名义,向周边各县、豪强发出警示,提议建立联防,互为声援。即便不能联合出兵,也能在情报上互通有无。
整个琰堡再次高速运转起来。有了上次的经验和更完善的组织,这次备战虽规模更大,却井然有序。
百姓们深知黑山贼凶残,对“坚壁清野”的命令积极配合。堡内军民同仇敌忾,士气高昂。
单福对蔡琰的部署十分赞赏,尤其对“心理攻势”和“联合周边”这两点。“堡主已深知‘上兵伐谋’之道。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即便不能逼退敌军,亦可扰其心神,乱其部署。”
数日后,黑山军张牛角部大掠河内的消息传来,其一部果然有向南移动的迹象。琰堡外围的烽火台接连点燃示警。气氛空前紧张。
然而,就在大战一触即发之际,一个戏剧性的转折发生了。
前线斥候传回急报:黑山军张牛角部在进攻钜鹿郡时,张牛角身先士卒,不幸中流矢重伤!黑山军内部因首领重伤而陷入混乱,攻势受阻,其南下部队也迅速回撤!
一场迫在眉睫的危机,竟以这样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化解了。琰堡上下松了一口气,但也深感庆幸。
蔡琰并未放松警惕,她下令继续保持戒备,同时加派斥候,确认黑山军的最终动向。
“张牛角重伤,黑山军群龙无首,内部权力争斗难免。短期内,应无力大举南下了。”毛玠分析道。
蔡琰点头,但心中另有思量:“此虽侥幸,亦给我等提了醒。乱世之中,危机四伏,不能总指望敌酋意外。自身强大,方是根本。经此一事,我琰堡威名更盛,周边豪强百姓必更依赖我等。接下来,当趁势将北部防线巩固,将更多村落纳入我预警和保护体系,真正成为陈留北疆的可靠屏障。”
危机暂时解除,但蔡琰的视野,已从守住一堡,投向了经营一方。
喜欢重生三国,请叫我蔡文帝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重生三国,请叫我蔡文帝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