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绣院”首期招生盛况空前的余温尚未散去,那三百名怀揣梦想的女子刚刚踏入修缮一新的校园,开始接受系统的绣艺启蒙。而与此同时,另一场关乎整个大靖绣业长远健康发展的变革,也在靖安王府的书房内,由萧惊寒主导,悄然拉开了序幕。
书房内,烛火通明。萧惊寒并未如往常般批阅军报,而是与户部尚书李晏清、工部侍郎以及几位从市舶司和清辞绣坊借调来的资深管事围坐一堂。
巨大的紫檀木案几上,铺开的并非舆图,而是堆积如山的卷宗——有关各地绣品市场的调查报告、互市口岸的关税记录、以及来自商队反馈的、关于绣品质量参差不齐引发的贸易纠纷。
萧惊寒指尖敲击着一份来自波斯的商函,上面用略显生硬的汉字抱怨,最近一批采购的江南绣屏,虽图案精美,但部分丝线牢固度不足,远途运输后竟出现脱丝现象,要求赔偿。他面色沉静,但眸中锐利的光芒显示他正在思考一个更为深远的问题。
“丝路既通,互市繁荣,我朝绣品外销与日俱增,此乃好事。”萧惊寒开口,声音低沉而平稳,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分量,“然,诸位请看这些卷宗。外商诟病我绣品质量不稳,以次充好者有之,虚抬价格者有之,甚至同一名称的绣品,在不同地域、不同绣坊之间,用料、工艺、尺寸竟大相径庭。”
他抬起眼,目光扫过在场众人:“长此以往,非但损害商贾利益,更会玷污我‘大靖绣品’之声誉,动摇丝路贸易之根基。王妃编纂《绣典》,旨在传承技艺;创办绣院,旨在培养人才。然若市场本身混乱无序,则再精妙的技艺,再优秀的人才,亦可能被劣币驱逐良币,难以发挥其应有之价值。”
李晏清深以为然地点点头:“王爷明鉴。臣在户部亦深感困扰。各地绣品定价混乱,税收核定缺乏统一标准,时常引发争议。且品质不一,亦影响了整体税收的稳定预期。确需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矩,来约束和引导整个行业。”
“故而,”萧惊寒站起身,走到悬挂着的大靖疆域图前,目光仿佛穿透图卷,看到了那遍布九州、规模不一的无数绣坊与作坊,“本王意,由朝廷牵头,联合户部、工部、市舶司,并邀请清辞绣坊、互助总会及各地绣业行会代表,共同制定一套《大靖绣品行业规范》。”
他转过身,语气斩钉截铁:“此规范,需明确三大核心:质量、价格、工艺!”
“其一,质量分级与标准。”萧惊寒条分缕析,“需根据绣品的用料、工艺复杂度、完成度与艺术性,设立明确的质量等级,例如‘御用’、‘精品’、‘优等’、‘常品’等。每一等级,都需有对应的、可量化的技术指标,例如丝线密度、色牢度、尺寸公差等。不符合标准者,不得以相应等级上市销售,更不得冒充高等货品。”
一位工部侍郎若有所思:“王爷,此举甚好。只是……各地绣法流派众多,特点各异,如何能用一套标准衡量所有?”
萧惊寒颔首:“问得好。标准非为扼杀特色,而是保障底线与真实性。例如,苏绣之细腻、蜀绣之浓丽、粤绣之华贵,此乃其艺术特色,标准不应干涉。但无论何种流派,其绣品之基本牢固度、用料之真实性、标注之准确性,必须符合统一规范。标准保障的是‘货真价实’,而非‘千篇一律’。”
“其二,价格指导与监督。”他继续道,“在质量分级的基础上,由户部会同市舶司,根据成本、工艺、市场供需,为各等级绣品制定一个合理的参考价格区间。并非强制限价,而是提供一个公允的标杆,防止恶意抬价或低价倾轧。同时,严惩以次充好、虚标价格的行为。”
李晏清补充道:“还可设立官方的绣品鉴定与仲裁机构,负责对争议绣品进行等级评定和价值评估,为交易双方提供权威依据,也便于税收征管。”
“其三,工艺与产地标识规范。”萧惊寒提出一个更具前瞻性的设想,“要求绣品在显着位置,以特定形制,标注其主要工艺流派、产地、绣坊名称乃至绣娘信息。此举,一则可保护真正具有地方特色和精湛技艺的绣坊,防止冒用;二则,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可追溯源头,明确责任;三则,亦是鼓励绣坊和绣娘珍惜羽毛,树立品牌。”
一位来自清辞绣坊的资深管事忍不住赞道:“王爷此法,可谓一举数得!不仅能规范市场,更能激励各家在工艺和信誉上精益求精!”
方针既定,庞大的国家机器随之高效运转起来。
由萧惊寒亲自主持,成立了“绣品行业规范制定筹委会”。工部抽调精通织造与工艺的官员,负责起草具体的技术标准和质量分级细则;户部与市舶司的能吏,则着手调研成本,拟定参考价格体系与税收配套方案;而清辞绣坊、互助总会以及被邀请入京的各地代表性绣坊主、行会首领,则负责从行业实际出发,对各项草案提出修改意见,确保规范既具先进性,又具可操作性。
筹委会的议事厅内,常常争论得面红耳赤。
一位苏州的老绣坊主,坚持苏绣的某些独特晕染效果无法用简单的密度指标衡量;一位蜀地的商人,则认为参考价格区间会限制他们的灵活定价优势;而一些规模较小的绣坊,则担忧严格的工艺标识要求会增加他们的成本……
面对这些具体而微的争议,萧惊寒展现出极大的耐心与 务实精神。他并不强行推行一刀切的方案,而是要求各方充分陈述理由,寻找最大公约数。对于确实无法量化的艺术性部分,予以保留和尊重;对于涉及公平交易和基本质量底线的部分,则坚持原则,不容妥协。
经过数月反复的研讨、修改、试点验证,一部厚达数百页的《大靖绣品行业规范(试行)》终于定稿。规范详细规定了从丝线、底布等原材料的标准,到各类绣品在不同质量等级下应达到的工艺要求、尺寸规格、标识方法;明确了各等级绣品的参考价格区间及浮动范围;建立了由市舶司和各地官府主导的鉴定、监督与仲裁流程。
皇帝萧景澜御笔朱批,准予颁行天下。诏令明发,要求各州府绣坊、商号,限期按照新规范进行对照整改,所有上市交易绣品,需符合规范要求。
新规推行之初,自然遭遇了不小的阻力。一些习惯了浑水摸鱼的商户怨声载道,部分保守的绣坊也觉得受到了束缚。然而,随着朝廷强有力的推行,以及清辞绣坊等行业龙头率先严格执行并从中获益,风气逐渐扭转。
越来越多的绣坊发现,遵循规范虽然短期内增加了些许成本,但长远看,却是在维护整个行业的声誉和每个人的饭碗。劣质绣品生存空间被压缩,良币开始驱逐劣币。市场秩序明显好转,商贾交易更有信心,朝廷税收也更为稳定可观。
萧惊寒推动的这场绣品行业标准化改革,看似不如苏清辞创办绣院那般充满理想主义色彩,却以其冷静、务实、深谋远虑的方式,为繁荣而略显混乱的大靖绣业,建立起了一套清晰、公平、可持续的游戏规则。
它如同为奔腾的江河修筑了坚固的堤坝,既防范了泛滥的风险,又引导着河水向着更广阔、更肥沃的土地奔涌,为“靖安盛世”下的手工业发展,奠定了一块至关重要的基石。
喜欢绣染山河:大靖女先生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绣染山河:大靖女先生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