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如同迷雾,源于对未知的恐惧;当我们停止抗拒,学会与不确定性安然共处,迷雾自散,心底澄明。
书稿的水渍事件在昭阳平和的处理下,并未掀起太大的波澜。她花了两天时间,耐心地将受影响的部分重新核对、打印、整理。然而,当书稿再次整齐地摆放在桌上,一种熟悉的、粘稠的能量却开始悄然弥漫——对未来的焦虑,如同涨潮的海水,无声无息地再次袭来。
它并非突然的爆发,而是缓慢的渗透。
夜深人静时,她会躺在床上,思绪不受控制地飘向未知的远方:
这本书出版后,会有人看吗?会被如何评价?那些掏心掏肺写下的体悟,在别人眼中是否会显得可笑或苍白?
如果反响不佳,她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继续写作?还是需要重新找一份“正经”工作?经济的压力是否又会卷土重来?
即便有些许成功,她是否能够承受随之而来的关注与可能的争议?她所珍视的宁静生活是否会被打破?
这些念头像藤蔓一样缠绕着她,带来心悸、轻微的呼吸不畅和一种挥之不去的忐忑感。胃部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攥住,睡眠也变得浅而多梦。这与她平时修行后那种踏实安宁的状态形成了鲜明对比。
她意识到,自己再次站在了一个熟悉的十字路口——焦虑的十字路口。但这一次,她没有像过去那样,要么被焦虑淹没,陷入无力感;要么试图用忙碌和规划来强行驱散它。
她决定直面它,深入观照。
她选择一个安静的午后,独自坐在院中的老槐树下,闭上眼睛,调整呼吸。她没有试图推开那些焦虑的念头,而是邀请它们到来,然后像一个冷静的侦探,开始探寻其源头。
她问自己:当我焦虑时,我在害怕什么?
答案是:害怕失败,害怕不被认可,害怕经济困顿,害怕失去安宁……所有这些,都指向一个共同的核心——对“不确定性”的抗拒。
她发现,自己的内心深处,有一个顽固的渴望:渴望一切都按预期的、美好的方向发展,渴望有一个清晰、稳定、可控的未来。而当现实(未来本身就是不确定的)与这个渴望相悖时,焦虑便应运而生。焦虑,本质上是对生命本然的无常和不确定性的对抗与不接纳。
这个发现像一道光,照进了迷雾。
原来,焦虑的根源并非外境(书是否畅销,未来是否顺利),而是内心对“不确定性”的排斥。她一直在试图用思维的编织(计划、担忧)来对抗存在的本质(无常),这本身就是一场注定徒劳且消耗能量的战争。
看清了这一点,她不再与焦虑的念头内容纠缠(不再去反复思量书卖不好怎么办),而是开始尝试一种全新的态度——练习与不确定性共存。
她不再试图在脑海中绘制一幅确定无疑的未来蓝图。她只是回到当下,感受吹过脸颊的微风,聆听树叶的沙沙声,体会阳光照在皮肤上的温暖。
她对自己说:“我不知道这本书的命运会如何,我接纳这份不知道。”
“我不知道明年此时我会在哪里,做什么,我允许这份未知存在。”
“我无法掌控所有变量,我放下这份掌控的幻觉。”
这个“练习”并不容易。每当焦虑的潮水再次涌来时,她都会感觉到那份熟悉的紧绷和抗拒。但她不再挣扎,只是看着那份抗拒,然后再次温柔地将注意力带回到呼吸,带回到身体的感觉,带回到对“不确定性”的主动接纳上。
她将不确定性视为生命的常态,如同天空有时晴空万里,有时阴云密布,她不再要求天空永远晴朗,而是学习欣赏每一种天气下的风景。
渐渐地,一种奇妙的转变发生了。
当她停止抗拒,停止试图消灭或控制不确定性时,内心的抗拒之力便开始消融。那份因对抗而产生的内耗——焦虑——也如同失去了燃料的火焰,慢慢减弱。
心渐渐安定下来。
她依然不知道书出版后的具体结果,依然面对着一个开放的、未知的未来。但此刻,这份“不知道”不再让她恐慌,反而带来一种奇特的轻松感。因为她不再需要耗费巨大的心力去维系一个关于“确定”的幻象。她将自己交托给生命之流,信任自己有能力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任何一种情况,就如同她曾经应对过职场压力、家庭关系、内心愤怒一样。
她重新拿起那叠书稿,目光平静而坚定。无论外界如何评价,这本书记录了她的真实求索与成长,这本身就已具足价值。而未来,就让它自然地展开吧。
昭阳将整理好的书稿放入文件袋,心中一片澄明:焦虑根植于抗拒无常,心若能接纳不确定性,便是将未来托付给生命本身的智慧与流动。
成功洞见并安住了对未来的焦虑,昭阳感到内心更加自如。然而,她知道,修行路上的考验形式多样,另一种常见的心灵陷阱——与他人比较而产生的自卑与失落——正等待着她在一个即将到来的社交场合中去面对和超越。
喜欢我的通透活法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我的通透活法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