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节的礼物》
清晨六点半,小来破天荒地自己醒了。她光着脚丫“噔噔噔”跑进卧室,扑到床上摇晃着还在熟睡的来来。
“妈妈!快起床!今天要去学校看表演!”
来来迷迷糊糊地摸过手机看了一眼,又把脸埋进枕头里:“宝贝,表演是下午呢......”
“可是我要练习呀!”小来不依不饶地扯着被角,“老师说最后一遍彩排很重要!”
最终妥协的总是大人。当来来系着围裙在厨房煎蛋时,小来已经穿戴整齐,正对着玄关的镜子练习今天要表演的诗朗诵。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她的小手随着节奏摆动,马尾辫一甩一甩。
“先把牛奶喝了。”来来把早餐端上桌,看着女儿兴奋得发亮的小脸,忍不住笑了,“这么开心?”
“当然啦!”小来爬上椅子,迫不及待地抓起面包,“老师说我站在第一排正中间呢!而且......”她神秘地压低声音,“今天有神秘礼物哦!”
“什么神秘礼物?”
“不能说!”小来竖起食指贴在嘴唇上,“这是惊喜!”
送小来到校门口时,来来被眼前的景象惊住了。平素严肃的校门装饰着金黄的麦穗和火红的枫叶,几个高年级学生戴着南瓜头套,正向每个进校的同学发放小卡片。
“家长请下午一点半准时到场!”教导主任站在门口,破天荒地穿着印着卡通火鸡的毛衣,笑得眼角的皱纹都深了几分。
小来挣脱她的手:“妈妈再见!记得穿那件红色的外套!”
望着女儿蹦蹦跳跳远去的背影,来来忽然觉得,这个阴沉的十一月早晨莫名温暖起来。
下午一点,来来如约穿上那件很久没穿的红色外套。校门口已经聚集了不少家长,人人脸上都带着些许困惑和期待。
“你说这学校突然搞什么感恩节?”旁边一个烫着卷发的妈妈搭话,“又不是中国传统节日。”
“听说新来的校长在国外待过几年,”另一个爸爸接话,“说要重视生活仪式感。”
礼堂里布置得格外温馨。舞台背景板上画着大大的南瓜和麦穗,两侧摆着孩子们手工制作的感恩树——挂满了五颜六色的叶子,每片叶子上都写着感恩的话。
演出开始了。小来的班级表演诗朗诵《感谢您,我的祖国》,孩子们穿着整齐的校服,声音清脆得像清晨的鸟鸣。来来举起手机,在镜头里看见女儿站在正中央,朗诵时格外卖力,小脸都憋红了。
下一个节目是三年级表演的手语歌《感恩的心》。当孩子们用手比出“爱”的形状时,台下响起一片快门声。
“现在请欣赏五年级带来的特别节目——《感恩故事会》。”主持人话音刚落,灯光暗了下来。
一个个孩子走上台,讲述着自己想要感谢的人和事。有个胖乎乎的小男孩感谢学校食堂的阿姨:“总给我多打一勺肉”;一个扎羊角辫的女孩感谢保安叔叔:“下雨天总会把伞借给没带伞的同学”;还有个腼腆的男孩感谢保洁阿姨:“每次都把我掉在走廊的铅笔收好还给我”......
来来注意到,台下被点到名的食堂员工、保安、保洁员都有些手足无措,但每个人的眼睛都亮晶晶的。
最让来来动容的是,一个坐在轮椅上的女孩被推上台,她感谢的是学校里那些不起眼的斜坡和无障碍设施:“让我可以去任何一个我想去的地方。”
礼堂里格外安静,然后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演出结束前,校长走上台。这是个看起来温文尔雅的中年人,说话不紧不慢:
“各位家长,今天我们特意邀请了学校里每一位工作人员坐在前三排。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要在学校过感恩节?”
他顿了顿,环视全场:
“因为感恩不是某个节日的专利,而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品质。我们希望孩子们学会的,不仅是感谢父母老师,更要学会感谢身边每一个为他们的成长付出的人。”
掌声再次响起。来来看见前排那些穿着工作服的人们悄悄抹着眼角。
散场时,每个孩子都领到了一个精致的小纸袋。小来像捧着珍宝一样跑到来来面前:“妈妈!快看我们的礼物!”
纸袋里装着一小包向日葵种子、一张精美的感恩卡,还有一小罐贴着“谢谢您”标签的手工饼干。
“老师说,种子要种在花盆里,感恩卡要送给最想感谢的人,饼干要和家人分享!”小来兴奋地解释着,小脸因为激动红扑扑的。
回家的路上,小来一直紧紧抱着那个纸袋。
“妈妈,我们把种子种在阳台好不好?等开花了,我要送给楼下的李奶奶!她总帮我捡掉下去的皮球。”
“好呀。”
“这个感恩卡,”小来小心翼翼地把卡片拿出来,“我想送给张老师。上次我摔跤哭了,她陪我在医务室待了好久。”
来来摸摸女儿的头:“那张老师一定会很开心的。”
最让来来意外的是那罐饼干。小来坚决不同意马上吃掉:“老师说,要等全家一起吃晚饭的时候才能分享。”
于是那天晚上,向来安静的晚餐时间变得格外正式。小来郑重地把饼干罐放在餐桌中央,要求每个人都要说一句感恩的话才能吃饼干。
爸爸放下手机,有些无奈:“感谢...感谢今天老板没让我加班?”
“太敷衍了!”小来不满意地撅起嘴。
来来想了想:“妈妈感谢小来今天表演得那么棒。”
小来这才满意地点头,然后自己认真地说:“我感谢妈妈给我买了漂亮的表演服,感谢爸爸来看我表演,感谢老师选我站在中间......”她掰着手指,一口气说了七八个感谢。
最后,每个人都分到了两块小熊形状的饼干。小来把自己那块掰成两半,把大的那块塞进来来嘴里:
“妈妈最辛苦,多吃点。”
夜里,来来在朋友圈看到了刷屏的感恩节活动照片。家长们纷纷晒出孩子带回来的礼物,以及孩子们写的感恩卡。最让来来触动的是班长妈妈发的照片——感恩卡上工工整整地写着:“感谢妈妈每天给我梳不一样的辫子。”
原来仪式感,就是把那些容易被忽略的温柔,郑重其事地照亮。
第二天送小来上学时,来来注意到一些微妙的变化。在校门口,有孩子特意跑到保安面前说“叔叔辛苦啦”;在走廊里,有学生向正在拖地的保洁阿姨问好;操场边上,几个女孩围住体育老师,送上自己做的感谢卡。
而小来,从出门开始就紧紧攥着要送给张老师的感恩卡。
放学接小来时,她第一句话就是:“张老师哭啦!”
“哭了?”
“嗯!她看着卡片就哭了,然后抱着我说这是她收到过最好的礼物。”小来眨着大眼睛,“妈妈,为什么老师会哭呢?不是应该笑吗?”
“因为太开心的时候,有些人就会哭呀。”
周末,来来带着小来去花卉市场买花盆和泥土。小来认真地在每个花盆底铺上小石子,小心翼翼地把向日葵种子埋进土里。
“妈妈,它什么时候能开花呀?”
“要等好久呢,可能要等到明年夏天。”
“那么久啊......”小来有点失望,但很快又振作起来,“没关系,我可以每天给它浇水,跟它说话。”
于是每天的清晨,小来起床第一件事就是跑到阳台给她的向日葵浇水。她会趴在花盆边,对着泥土小声说话:
“小向日葵,你要快快长大哦。李奶奶可喜欢花了,她阳台上有好多花,你要去和她做朋友......”
来来在一旁准备早餐,听着女儿稚气的絮叨,心里软成一片。
感恩节活动的余波远没有结束。一天晚上,来来接到班上一个学生妈妈的电话:
“来来,你知道吗?我们家那小子,昨天居然主动帮我洗碗了!说是要感谢我每天做饭。这都是你们学校感恩节活动的功劳啊!”
另一个妈妈在家长群里分享:“我女儿现在每天睡前都要说三件感谢的事,说什么老师教的感恩日记......”
就连来来自己,也发现自己开始留意那些曾经视而不见的善意。她会特意对快递小哥说声“辛苦”,会在买早餐时对摊主道谢,会在丈夫晚归时给他留一盏灯。
最让她感动的是,一天下班回家,看见小来正认真地在本子上画画。画的是她穿着围裙在厨房忙碌的样子,旁边写着:“谢谢妈妈每天都做香香的饭。”
“这是给你的惊喜!”小来赶紧捂住画,“不过既然被你发现了,就提前送给你吧!”
来来把画贴在冰箱上,每次看到都觉得浑身充满力量。
深秋的午后,阳光暖暖地照进阳台。小来的向日葵已经长出嫩绿的芽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妈妈你看!”小来指着其中一株最高的苗,“它长得最好!这株一定要送给李奶奶!”
来来忽然明白,学校精心策划的这场仪式,就像这些小小的种子,已经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它们会慢慢长大,开出叫做“感恩”的花。
而更让她欣慰的是,这种感恩不是停留在口号的空谈,而是化作了实实在在的行动——一个拥抱、一句感谢、一次力所能及的帮助。
那天睡前,小来照例进行她的“感恩三件事”:
“第一,感谢爸爸今天修好了我的台灯;第二,感谢妈妈给我讲了两个故事;第三......”她想了想,“感谢我的向日葵又长高了一点。”
等她睡着后,来来轻轻亲吻她的额头。
“妈妈感谢有你,我的宝贝。”
窗外,月色如水。来来想起校长在活动结束时说的话:“我们教会孩子感恩,不是为了某个节日,而是为了他们今后人生的每一天。”
是啊,最好的教育,不就是让孩子们在平凡的日子里,也能看见那些值得感谢的光亮吗?
而此刻,熟睡的小来嘴角还带着甜甜的笑意,仿佛在梦里,也在说着感谢。
喜欢饭店真实见闻录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饭店真实见闻录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