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除夕与新愿
时光如织,几场缠绵的寒雨过后,江南的冬日便悄然而至。这里的冬不似京城那般凛冽,鲜少见雪,空气中弥漫着湿润的寒意,倒像是浸了水的绸缎,凉意丝丝入骨。对身怀六甲的罗晴而言,这般温润的气候,恰是当初选择在此安家的明智之处。
腊月里,街头巷尾渐渐热闹起来。叫卖年货的小贩吆喝声此起彼伏,家家户户开始洒扫庭除。罗晴虽行动日渐不便,却也不愿让这个年过得冷清。她倚在厨房门边,凭着记忆里的方子,细细指点九芽制作年节小食。
糖枣的火候最是关键,罗晴轻声道,需得文火慢熬,待糖浆泛起细密的金黄泡沫,方能出锅。
九芽系着碎花围裙,额上沁着细汗,手下动作却利落得很。不多时,香甜的糖枣、酥脆的芝麻糖、金黄的炸肉丸便一一出锅,盛在青花瓷盘里,煞是好看。
罗晴特意让九芽用干净的油纸将点心分装妥当,一一送往左邻右舍。给张嫂子家更是多备了一份炸肉丸,感谢她这大半年来时不时的帮衬。邻里情谊,在于有来有往,不过半日功夫,她们也收到了不少回礼:张嫂子送来自家腌制的腊肉,隔壁李婶端来新蒸的年糕,对门的绣娘还特地绣了双虎头鞋,说是给未出世的孩子讨个吉利。
腊月二十九这日,九芽一早就去了集市,回来时抱了满怀的年货。大红的春联、精巧的窗花、各色干果蜜饯,将小院装点得喜气洋洋。
姐姐你看,九芽举着一对鲤鱼跃龙门的窗花,笑得眉眼弯弯,这寓意多好,来年定是个好年景。
除夕这日,天色刚暗,远近便陆续响起了零星的鞭炮声。小院堂屋里,炭盆烧得正旺,橙红的火苗跳跃着,将寒意驱散得无影无踪。桌上摆着八样精心烹制的菜肴:翡翠般的青菜,酱红的红烧肉,雪白的鱼羹,金黄的炸丸子......最惹眼的当属正中那盘元宝似的饺子,白胖胖、热腾腾,在烛光下泛着诱人的光泽。
两人相对而坐,窗外是邻里孩童的欢呼与不绝于耳的爆竹声,屋内是饭菜蒸腾的热气与安宁。罗晴看着对面脸颊被炭火烤得红扑扑的九芽,心中百感交集。她取出一个早已备好的大红封,递了过去。
九芽,过年好。罗晴声音温柔,这大半年,多亏有你。
九芽惊喜地接过,那沉甸甸的分量让她鼻尖一酸。姐姐过年好!她大声道,眼中闪着泪光,有姐姐在,有我们将来的小外甥在,九芽只觉得再辛苦都值得。
是啊,值得。罗晴重复着这个词,目光越过窗棂,望向夜空中偶尔绽放的烟火,等开春后,我们把食肆开起来,你就不用再风里来雨里去地出摊了。到时候,你只管研究新菜品,做我们食肆的掌勺大师傅。
九芽用力点头,嘴角扬起灿烂的笑:我都听姐姐的!一定要让咱们的食肆名扬全县!
两人依偎在一起守岁,絮絮叨叨地说着闲话。九芽说起白日里在集市上的见闻,罗晴则回忆起在京城过年的热闹景象。炭火噼啪作响,将她们的身影投在墙上,交织成温暖的画卷。
大年初一,拜年的人络绎不绝。罗晴因身子沉重,不便出门,便早早准备了无数小红封。每个来磕头拜年的孩子,都能得一个装着五文钱的红封,外加一小包糖果瓜子。五文钱对孩子们来说不啻为一笔,小院里满是欢天喜地的道谢声,为这个新年平添了无数生机。
年节的气氛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这日天还没黑,镇上已是灯火通明。九芽生怕罗晴被人群挤着,说什么也不让她出门,自己却跑去灯市,精心挑选了几盏花灯回来。
姐姐你看,九芽兴高采烈地举着灯,这盏兔子灯眼睛还会转呢!这盏莲花灯能放在水里漂......
朦胧的灯火将小院装点得如梦似幻,罗晴倚在门边,看着九芽像个孩子似的在院子里挂花灯,心中泛起暖意。
正月十五一过,年就算过完了。生活重归平静,而罗晴的计划也提上了日程。她让九芽请来之前的工匠,开始修葺临街的门面房。叮叮当当的施工声持续了半月有余,待工程完毕,三间门面已是焕然一新。
罗晴又亲自画了图样,订做了全新的榆木桌椅和一批素雅的白瓷碗碟。一切准备就绪,只待选个黄道吉日开门迎客。
这日,老郎中又来诊脉。他仔细探查良久,抚须微笑:夫人与腹中胎儿皆安好。双胎能养得这般稳妥,实属难得。
罗晴轻轻抚摸着高高隆起的腹部,感受着里面两个小生命的动静,唇角不自觉地扬起。她的食肆,她的孩子,她的新生活,都将在春暖花开时,一一展开。窗外,早春的第一枝杏花已经悄悄绽放,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即将到来的希望。
喜欢穿越后胎胎俩娃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穿越后胎胎俩娃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