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的冬天在连绵的阴雨中悄然而至,湿冷的空气仿佛能渗入骨髓。学期的最后几周被各种课程论文和期末考试填满,图书馆成了宁晚第二个家。她像一只越冬的候鸟,将自己深深埋藏在书堆和屏幕之后,唯有指尖敲击键盘的声音与窗外淅沥的雨声相伴。
那篇关于行为金融学的课程论文,在她按照江野提供的思路修改后,得到了教授极高的评价,甚至被推荐作为优秀范文在院内传阅。这份认可带来的喜悦是切实的,但更让她内心激荡的,是那种凭借自身努力,在他人关键点拨下,最终独立突破思维瓶颈的成就感。这感觉,比任何分数都更让她着迷。
也正是在这种高强度思考和写作的间隙,一个念头如同蛰伏的种子,在心底悄然破土——关于那个b大交流的申请。
最初,这只是一个模糊的机会,一个值得尝试的选择。但随着在A大夏令营的短暂经历,随着对江野所在那个理性世界的惊鸿一瞥,随着她自己在这条交叉学科小径上蹒跚学步却乐在其中的体验,这个选择的分量变得截然不同。
去b大,意味着更系统的训练,更前沿的视野,也意味着更激烈的竞争和更孤独的异乡生活。更重要的是,它意味着与江野、与A大那个刚刚向她展露一角的世界,更长时间的物理分离。
她坐在图书馆靠窗的位置,看着雨水在玻璃上划出蜿蜒的痕迹,心里进行着一场无声的辩论。利弊得失,清晰如纸上的表格,但情感的砝码却难以衡量。
她打开一个空白的文档,下意识地敲下了“江野”两个字,然后停住。她想告诉他自己的犹豫,想听听他的看法,想从他那里获得一点确认或否定。她写了删,删了写,最终,屏幕上只留下几行断续的、未完成的句子:
“b大的申请结果快出来了……”
“如果去了,感觉像是一次更远的远征……”
“我有点……”
有点什么?有点不确定?有点害怕分离?她无法精准定义那种缠绕在心间的复杂情绪。
最终,她没有写完这封信,也没有发送。她关掉了文档,将那些未成形的倾诉重新压回心底。她想起他在A大实验室里沉静的侧影,想起他说的“时间不是问题”,想起他只是将工具和方法递给她,却从不替她做决定。
他信任她的判断,尊重她的步伐。那么,她也应该信任自己。
申请结果在期末考试周的最后一天公布。宁晚在结束最后一门考试,打开手机看到邮件通知时,心跳骤然加速。点开链接,加载的几秒钟漫长得如同一个世纪。
“恭喜您……”
简单的三个字,让周围喧嚣的人潮瞬间远去。她站在原地,手里紧紧握着手机,指尖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成功了。她获得了去b大交流一学期的资格。
预期的狂喜并未立刻涌现,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异常平静的、沉甸甸的踏实感。仿佛一直悬在半空的目标,终于被稳稳地接住,安置在了她能够触碰的地方。
她没有立刻告诉任何人,包括江野。她需要一点时间,独自消化这个结果,确认自己的心情。
那天晚上,她一个人去了学校附近常去的那家安静的咖啡馆。窗外依旧下着雨,霓虹灯在水汽中晕染开模糊的光团。她点了一杯热可可,坐在角落里,拿出笔记本。
这一次,她不是要写未寄出的信,而是开始罗列去b大交流需要做的准备:需要延期修读的课程、可能错过的校内活动、需要提前阅读的文献、甚至是如何适应北方更干燥寒冷的气候……
笔尖在纸面上沙沙移动,思路越来越清晰,计划越来越具体。那个曾经带来彷徨的选择,在她笔下,逐渐变成了一条需要她一步步去规划、去征服的道路。
她知道自己会想念南国湿润的空气,想念熟悉的校园和朋友,更会想念……那个远在北地的人。
但此刻,这种想念不再伴随着不安和失落,而是转化成了一股更为强大的动力。她去b大,不是为了拉近与他的距离,而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更加配得上与他并肩站立在那个更广阔的世界里。
她合上笔记本,端起已经微凉的可可,喝了一口。甜腻中带着一丝苦涩,恰如此刻的心情。
她拿出手机,点开与江野的聊天界面。没有长篇大论的倾诉,也没有小心翼翼的试探,只是平静地、清晰地输入了一行字:
“b大交流的申请,通过了。下学期去。”
发送。
不过几十秒,屏幕亮起。
他的回复简单依旧,却仿佛带着穿透屏幕的力量:
“知道了。很好。”
宁晚看着那四个字,嘴角缓缓扬起一个清浅而坚定的笑容。
窗外,南国的冬雨依旧下个不停。
而她的心里,已经做出了决定,并且看到了前方,那条需要她独自跋涉、却终将通往星辰大海的路径。
喜欢别在我的世界里降温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别在我的世界里降温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