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的冬日鲜少下雪,期末结束后的校园弥漫着一种慵懒的空旷。宁晚收到b大交流通过的邮件后,生活仿佛被按下了快进键。选课确认、学分转换、住宿安排……一系列繁琐的事务接踵而至,将她沉浸在一种忙碌的充实里。
与江野的联系依旧保持着那种特有的、隔着屏幕的简洁。她告知结果,他回复“很好”。她询问关于b大某位教授的研究方向,他会发来几篇关键文献的链接。对话围绕着即将展开的新旅程,理性、高效,带着他们之间独有的默契。
直到宁晚在整理行装,翻看日历时,才恍然惊觉——江野的生日快到了。
就在她出发去b大的前几天。
这个发现让她的心微微一动。过去几年,她或是送上一句简单的祝福,或是在他生日前后恰好见面时,递上一本她觉得他会感兴趣的书。但今年,感觉不同了。
她坐在书桌前,看着窗外南国冬日依旧苍翠的香樟树,思绪飘远。送什么?书籍?他似乎早已博览群书。文具?太过普通。一件御寒的衣物?又显得过于亲密,带着不该有的试探意味。
她想起A大夏令营时,他实验室里那台运行着复杂模型的电脑,想起他给她看的那张写在草稿纸上的、直指问题核心的示意图。他的世界是由逻辑、符号和未解之谜构成的。
最终,她走进城里那家最大的书店,在自然科学和哲学区域徘徊了整整一个下午。她避开了那些过于深奥的专业着作,也跳过了流行的心灵鸡汤。她的指尖拂过一排排书脊,最后,停留在了一本装帧素雅、书名却有些奇特的书上——《编码:隐匿在计算机软硬件背后的语言》。
这是一本讲述计算机科学底层逻辑与哲学思考的书,文笔优美,深入浅出。她记得江野曾随口提过,现代复杂系统的研究越来越依赖于计算和模拟。这本书,或许能从他擅长的数学与物理世界,通往那个他正在探索的、由代码构建的新大陆。
她买下了这本书,没有华丽的包装,只用一张素色的牛皮纸仔细包好,然后用黑色的签字笔,在封面内页,工工整整地写下一行字:
“给江野——
愿代码与公式,皆能指向心中的星辰。
宁晚”
没有过多的抒情,只是她最真诚的祝愿。
寄出包裹的那天,南国难得地出了太阳。阳光驱散了连日的湿冷,带来一丝虚假的暖意。宁晚站在邮局门口,看着那个小小的包裹被工作人员收走,心里竟然生出几分类似于交付答卷般的郑重。
几天后,她收到了江野发来的消息,只有两个字:
“收到。”
附了一张照片。照片里,那本包着牛皮纸的书放在他堆满论文和草稿的书桌一角,旁边是一杯冒着热气的咖啡,背景是A大宿舍熟悉的窗棂。
没有说“谢谢”,也没有评价礼物本身。但宁晚看着那张照片,看着他将其安置在他日常工作的核心区域,心里那片因为即将远行而泛起的细微波澜,奇异地被抚平了。
他收到了。
他放在了手边。
这就够了。
出发前往b大的日子终于到了。这一次,父母依旧在站台上送行,絮叨的叮嘱声中充满了不舍与骄傲。宁晚一一应着,目光却不由自主地望向站台入口的方向。
他没有来。她也没有期待他会来。他们之间,似乎早已超越了需要这种形式主义告别的阶段。
列车缓缓启动,熟悉的城市再次在视野中后退、模糊。宁晚靠窗坐下,从背包里拿出那本江野之前给她的、关于博弈论与制度演化的厚重文献。车窗外是飞驰而过的、冬日萧索的北方田野,车窗内,她沉浸在那片由逻辑和策略构筑的世界里,心境异常平静。
她知道,前路是陌生的城市,是顶尖学府里更激烈的竞争,是长达数月的分离。
但她不再惶恐。
她的行囊里,装着扎实的知识储备,装着独立解决问题的勇气,也装着一份沉甸甸的、来自远方的懂得与支持。
列车呼啸,载着她穿过广袤的平原,驶向那个代表着又一次挑战与成长的北方都市。
这一次,她不仅是去学习。
更是去证明,那个曾经需要他递来“弹药”的女孩,已经可以独自奔赴属于自己的战场,并且,必将凯旋。
冬日稀薄的阳光透过车窗,照在她专注的侧脸上。
启程的勇气,在此刻,静默而坚定。
喜欢别在我的世界里降温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别在我的世界里降温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