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的雨季漫长,水汽浸透了古老砖石的每一条缝隙。宁晚坐在LSE图书馆靠窗的位置,屏幕上闪烁着复杂的计量模型,窗外的天空是熟悉的铅灰色。她刚刚结束与导师的讨论,关于博士论文开题的方向——研究文化因素如何影响经济政策的传导效率。这是一个迷人的交叉领域,但也意味着她需要从头构建一套全新的分析框架。
波士顿的秋天则明亮得多。江野站在mIt媒体实验室的白色走廊里,看着窗外查尔斯河上划过的帆船。他参与的脑科学与人工智能交叉项目遇到了瓶颈,现有的神经网络模型无法有效模拟人类决策中的情感偏差。他需要寻找新的数学工具,或许该重新审视行为经济学中的一些经典理论。
他们保持着固定的通信频率,但内容已经悄然变化。
宁晚不再只是描述泰晤士河的晨雾,而是会附上一段她正在调试的模型代码:“尝试用自然语言处理分析政策文本,但语义网络的节点权重设置始终不够理想。”
江野的回复也不再是简单的解决方案,而是一张复杂的概念图:“参考这个认知图谱的结构,也许能解决你的语义网络问题。另外,你去年提到的‘文化维度’理论,可能对我们模拟情感偏差有帮助。”
他们的对话变成了两张不断扩展的知识地图,在北大西洋上空持续交叠。宁晚从江野那里获得了计算社会科学的前沿方法,江野则从宁晚的研究中找到了理解人类决策的新视角。
十二月的一个深夜,宁晚在处理一组跨国调查数据时发现了奇怪的相关性——某些文化特征对政策效果的影响呈现出非线性特征。她把这个发现发给江野,当时波士顿还是傍晚。
三小时后,她收到回复。江野没有直接解答,而是分享了他刚刚完成的一组模拟结果:“看这个,当引入多智能体互动后,系统确实会涌现出类似的非线性模式。也许我们面对的是同一个现象的不同尺度。”
他们同时意识到,各自的研究正在指向同一个深层的机制。
那个周末,他们安排了难得的视频通话。屏幕上,江野背后的白板写满了方程式,宁晚的桌上堆着厚厚的文献。他们讨论了整整三个小时,从博弈论到复杂系统,从文化心理学到机器学习。挂断时,伦敦天已微亮,波士顿正值深夜。
宁晚毫无睡意,她打开一个新的文档,开始撰写一篇合作论文的提纲。与此同时,波士顿的实验室里,江野正在修改他的模型架构,加入了文化因素的参数化方案。
他们依然隔着大洋,依然过着有时差的生活。但他们的思想已经建立起比地理距离更坚固的连接——不是简单的信息交换,而是真正的共同思考。
宁晚在论文提纲的扉页写下标题:《文化作为调节变量:一个跨学科的研究路径》。她在作者栏郑重地输入两个人的名字。
就在她点击保存的瞬间,收到江野发来的新消息:“论文构思好了,你是第一作者。”
她看着屏幕上几乎同时诞生的两份文档,突然理解了他们一直在用的那个比喻的真正含义——这不是简单的“收敛”,而是在各自探索的道路上,证明着同一个深刻的真理。
经纬度可以不同,时区可以交替,但当两个思想以同样的频率振动,距离本身就成了最有力的证明。
喜欢别在我的世界里降温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别在我的世界里降温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