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把擦得锃亮的迈巴赫停在公司楼下时,晨光正斜斜地打在车窗上,映得他鬓角的白头发有点晃眼。他拉开车门,习惯性地弯腰检查脚垫有没有褶皱——这动作他做了十年,从三十出头做到四十冒头,手指关节上磨出的茧子,比方向盘上的真皮纹路还熟悉。
王师傅,进来一下。董事长办公室的门开着,李老板的声音混着茶香飘出来。老王应了声,反手带上门时,注意到老板桌上放着个厚厚的牛皮纸信封,边角挺括,一看就装着不少现金。
他心里咯噔一下。前几天他刚跟老板提了离职,说儿子在老家考上了重点高中,想回去陪读。当时李老板没多说,只拍了拍他的肩膀,说考虑好了就行。现在这信封......老王喉结动了动,站在办公桌前,手不自觉地绞着衣角。
李老板呷了口茶,指节敲了敲信封:这里面是两百万,你拿着。跟了我十年,风里来雨里去的,这点钱不算多,够你在老家买套房,安安稳稳过日子。
老王的脸腾地红了。他知道老板的脾气,说一不二,但这钱他不能要。他搓着手,嘿嘿笑了两声,声音有点发紧:李总,您这心意我领了,可这钱......我真不能收。
李老板眉毛挑了挑。他见过太多人对钱眼冒绿光,像老王这样推拒的,还是头一回。嫌少?
不是不是!老王赶紧摆手,额角沁出点汗,您别误会。其实......跟您这十年,我自己攒下的,也差不多有一两千万了。
这话一出,李老板手里的茶杯顿在半空。他盯着老王看了足有半分钟,突然笑了:你小子,藏得够深啊。说说,怎么攒的?
老王挠了挠头,眼神飘向窗外——十年前的光景,就像车窗外倒退的树影,一下子涌了过来。
一、方向盘上的旁听生
2015年的春天,老王还是个刚从老家来城里讨生活的司机。那会儿他开的是辆二手捷达,在人才市场门口趴活,被李老板的助理挑中时,他正啃着冷馒头,袖口还沾着修车时蹭的油污。
我们李总就一个要求,嘴严,眼尖,手脚麻利。助理领着他去见李老板,办公室里正飘着雪茄味,几个西装革履的人围着地图争论,李老板背着手站在中间,指着城东一块地说:这地方明年要通地铁,现在入手,稳赚。
老王当时没听懂,只觉得这老板说话中气足,像老家镇上说一不二的能人。他被安排住在公司宿舍,第二天就接过了迈巴赫的钥匙——那方向盘比他老家的炕沿还光滑,他第一次握上去,手心全是汗。
头半年,老王就只干三件事:开车,擦车,等老板。李老板忙,一天能赶五六个场子,从开发区的工地到cbd的会议室,从凌晨的早茶摊到后半夜的酒局。老王总是提前半小时到,等在车里,耳朵却没闲着。
他听见老板在电话里跟人聊股票:那支新能源股,你盯着点,政策要发力了。
他看见老板在饭局上拍着朋友的肩膀:河西那块地,我让助理给你留了个号,下周去看看?
他甚至在老板忘了拿的笔记本上瞥见过几行字:学区房,老城区,年底前入手两套。
这些话在老王听来,就像天书。他那会儿最大的心愿,是每月按时领到工资,给老家的媳妇寄去大半,剩下的攒着,等儿子上初中了,在县城租个大点的房子。
直到有天,李老板让他去送份文件给一个房产中介。中介递给他一瓶水,笑着说:王师傅,你们李总可真有眼光,上周他让我留的那套商铺,今天就有人加价十万要收。老王心里一动,想起前阵子老板在车里打电话时说的城东商铺,面积不用大,临街就行。
那天晚上,他翻来覆去睡不着。他揣着攒了半年的三万块私房钱,第二天趁老板开会的功夫,偷偷溜到了城东。中介以为他是替老板来看房的,热情地介绍:这地段偏是偏点,但地铁规划图都出来了,明年一通,房价肯定涨。老王咬了咬牙,跟中介说:我自己买,小点的,最便宜的。
签合同的时候,他手都在抖。那是他这辈子花过的最大一笔钱,比当年给媳妇下聘礼时还紧张。他没敢告诉任何人,连媳妇都只说攒了点钱,存银行了。
二、后视镜里的财富路
日子还像往常一样过。老王照旧每天擦车、开车、等老板,只是耳朵更尖了,眼睛更亮了。
李老板说黄金跌得差不多了,可以买点金条压箱底,老王就趁发工资那天,跑到银行买了根最小的金条,藏在床板底下,跟藏宝贝似的。
李老板在车里听财经新闻,说农业股要涨,老王就拿着媳妇给的买菜钱,在手机App上捣鼓了半天,买了一千块的基金。
头回尝到甜头,是半年后。他买的那间小商铺,中介打来电话说:王师傅,有人想二十万收,卖不卖?老王愣住了——他当初买的时候,才花了十五万。挂了电话,他跑到没人的地方,狠狠给了自己一巴掌,疼的,是真的。
他没卖。他想起李老板说过:好东西,要攥住了,别轻易撒手。
有了这次经历,老王像开了窍。他不再把老板的话当耳旁风,而是记在心里,回家翻报纸、看电视,慢慢琢磨。他发现老板聊的那些,其实都藏在新闻里:新闻说明年要修地铁,老板就提前买地铁口的房;新闻说要扶持中小企业,老板就关注相关的股票;甚至新闻说学区划分要调整,老板转头就去看新划进来的小区。
他开始学着老板的样子,把听到的、看到的记在一个小本子上。本子封面都磨破了,里面却写得密密麻麻:
3月15日,李总说白酒股要回调,先别碰。
5月20日,饭局上听张总说,城南要建大商场,周边房价得涨。
9月3日,李总让助理查碳中和相关企业,这词儿得记着。
他不再只敢用私房钱尝试。有次跟媳妇视频,媳妇说老家的亲戚想合伙开个养鸡场,老王赶紧劝:别,今年禽流感厉害,新闻里都说了,风险大。他把自己买商铺赚了钱的事跟媳妇坦白,媳妇吓了一跳,骂他胆儿肥,却也没拦着他。
两口子商量着,把老家的老房子卖了,凑了笔钱。老王跟着李老板的节奏,在河西买了套两居室——正是当年老板在饭局上提过的地段。交房那天,媳妇特意从老家赶来,站在空荡荡的房子里,摸着墙壁哭了:老王,咱也在城里有房了。
老王心里清楚,这不是他多能耐,是他占了个好位置。就像农村种地,别人不知道哪块地肥沃,他跟着有经验的老农,人家种啥他跟着种点,自然收成差不了。
三、副驾上的老学生
日子久了,李老板也看出点门道。有次去参加一个房产推介会,老王停车时,顺口跟保安说:这地方以后肯定火,旁边要建实验小学分校。保安笑他:你一个司机懂啥?李老板刚好听见,回头看了老王一眼,眼里带着点玩味。
散会后,李老板在车里没睡,跟老王聊起来:你也买了这的房?老王脸一红,老实点头。李老板没多说,只递给他一瓶矿泉水:眼光不错。
从那以后,李老板偶尔会主动跟他说几句。小王,最近看新闻没?数字货币那东西,不懂就别碰,水太深。城东那片工业区要搬迁,以后盖公园,周边老破小可以留意。
老王把这些话当圣旨听。有次他听人说某只妖股暴涨,差点就跟风买了,想起老板说的不懂就别碰,硬生生忍住了。后来那股票果然暴跌,好多人亏得血本无归,老王后背直冒冷汗。
他也不是没栽过跟头。有年冬天,老板说煤炭股冬天会涨,老王一股脑投了不少钱,结果那年冬天特别暖和,煤炭价格大跌,他亏了好几万。那段时间他整天唉声叹气,开车都走神。
李老板看出来了,某天车里放着舒缓的音乐,老板突然说:做生意跟开车一样,不能只看后视镜,也得看前头的路。偶尔蹭蹭马路牙子没事,别翻车就行。老王心里一松,是啊,老板当年不也亏过钱吗?他听助理说过,李老板早年创业失败,差点把房子都卖了。
从那以后,老王学乖了。他不再一股脑跟风,而是学着老板那样,自己分析分析。他会跑到工地门口看施工进度,会去菜市场听大妈们聊天(听说了吗?咱这要通高铁了!),会在晚上翻老板看过的报纸,把有用的新闻剪下来。
十年下来,他手里的小本子攒了五六本,名下的房产从一间小商铺变成了三套住宅、两间门面,股票和基金也打理得像模像样。去年儿子考上重点高中,他算了算家底,突然发现——自己居然也成了别人眼里的有钱人。
所以当李老板拿出两百万时,他是真的感激,但也真的不用。
李总,说句掏心窝子的话,老王搓着手,笑得有点憨,这十年我跟着您,不光是学开车,更是学怎么过日子,怎么看路。您就像咱村里的老把式,知道啥时候播种,啥时候施肥,我跟在后头捡点经验,就够我这辈子吃穿不愁了。
李老板看着他,突然哈哈大笑起来。他想起这十年里,老王总是最早到,最晚走,车擦得一尘不染,从不多嘴多舌,却把他说的那些记在了心里,变成了自己的家底。
好小子,李老板把信封收起来,站起身拍了拍老王的肩膀,回老家好好陪孩子。记住,路是自己走的,但跟着明白人,路能走得顺点。
老王眼圈有点红,重重地点了点头。他最后一次把迈巴赫擦干净,把车钥匙放在前台,转身走出了公司大楼。阳光照在他身上,暖洋洋的,就像十年前他第一次握住迈巴赫方向盘的那天。
路边的树绿得发亮,远处的工地上传来机器的轰鸣声——他知道,那里明年会建起新的商业区,就像他知道,自己这十年最大的收获,不是存折上的数字,而是学会了站在懂路的人身边,看清脚下的路,也望见前头的光。
就像老家那句老话:跟着蜜蜂找花朵,跟着苍蝇找厕所。你整天跟谁待在一块儿,耳濡目染的,慢慢就会变成跟他差不多的人。老王这辈子没读过多少书,但这十年副驾坐下来,算是把这道理悟透了。
喜欢看故事悟人生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看故事悟人生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