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承钦
火神庙与关帝庙这两座古老建筑,在铜仁的晨光中静静伫立,彼此相距不过百步之遥。时光回溯至上世纪四十年代,它们见证了一段特殊岁月里,晨钟与书声交织的动人篇章。
古刹关帝庙内,老僧们日复一日恪守着晨课的传统。每天拂晓,当第一缕曙光还未穿透云层,庙内便响起清脆悠扬的钟磬之声。那声音穿透晨雾,在寂静的古城上空回荡。紧接着,诵读佛经的声音随之而起,节奏协调,宛如一首古老的韵律,为这座山城唤醒新的一天。
与之呼应的,是近在咫尺的火神庙内传来的青春活力。那时,国立三中实验部、初中部的同学们,在起床号尚未吹响时,便已纷纷起身。简陋的洗漱之后,他们迫不及待地奔向火神庙后的桐树林、古城垣。黑暗还未完全褪去,寒气依然刺骨,但这些都无法阻挡他们求知的热情。只见朦胧的晨雾中,三三两两的身影或倚靠着古树,或坐在斑驳的城墙之上,诵读国文时的慷慨激昂,朗读英语时的抑扬顿挫,背诵定理公式时的专注认真,此起彼伏。琅琅书声与关帝庙的钟磬之声相互应和,宛如一曲激昂的“晨读曲”,奏响了青春奋发的乐章。
同学们对早读的认真与执着,令人动容。当时,学习条件极为艰苦,各科课本都需向学校借用,学期初登记借出,期末归还。课本数量有限,常常两人甚至三人共用一本。为了不耽误学习,大家在课堂上全神贯注,认真记笔记,课后更是争分夺秒地将重要内容牢牢记住。加之老师们严格的要求,让学习的氛围愈发浓厚。初中部主任钱凤绾老师推行抽背、抽查制度,每学期都会亲自检查同学们的背诵和作业完成情况。若有同学未能达标,不仅平时成绩受影响,还会受到相应处罚。这样的严格要求,让每一位同学都丝毫不敢懈怠。
更令人敬佩的是,同学们虽饱经流亡之苦,生活条件艰难,却始终保持着昂扬向上的精神。寒冬时节,许多人仅有一件粗灰布军棉大衣和一套粗白布衬衣短裤,即便在三九严寒,他们也从未因寒冷而贪恋被窝的温暖。清晨的桐树林和古城垣,被严霜浓雾笼罩,寒气刺骨,但同学们依然精神抖擞,大声诵读。那声音,饱含着对知识的渴望,对未来的憧憬,对改变命运的坚定信念。
时光荏苒,岁月变迁。如今,当我再次路过枇杷湾,走向东门大桥,漫步在火神庙后的小路上,仿佛还能听见那穿越时空的琅琅书声,与晨钟的余韵一同在耳边回响。那段晨钟与书声交织的岁月,不仅是一段求学的记忆,更是一群少年在困境中奋发图强的见证,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激励着我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徐承钦,男,64岁,贵州铜仁人。1943年8月入国立三中六年一贯制第四班,1946年转入贵州省铜仁中学。通讯处:铜仁市一完小教师宿舍。邮编:
喜欢烽火岁月里的贵州中学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烽火岁月里的贵州中学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